何翠莲顿时紧张起来,站起来,低着头,看看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戴媒婆也看见了何翠莲,没想到大老爷居然会和何翠莲在一起,这是什么缘分啊。
刚刚她没怎么说话,但也都看在眼里,那个张秀娥和这个何翠莲不好比,如果是自己的话,不看其他,单看这性子,还是喜欢这个何翠莲。
这也是为何戴媒婆在打听了一番之后,会选择第一个来这何家的原因,因为她对这个姑娘也是满意的。
“诶呦,你这是掉泥坑了吧。”李高氏在看见陶安安身上都是脏兮兮的,就上前使了大劲拍了拍。
“我们走了吗?”陶安安问道。
“是啊。”
“再见。”陶安安对何翠莲招招手。
何翠莲也招招手,看着人远去。
走了一段之后,陶安安回头,看到何翠莲进了他们之前要相看的那一家。
戴媒婆以为大老爷知道偷梁换柱的事情,立马告罪。
虽然这件事并不是她做的,但她也没提醒大老爷和大老爷的外祖母。
“大老爷,老夫人,小的告罪,刚刚那个才是何家的闺女,至于之前我们在院子里见到的那个,并不是。”
李高氏一听,就皱眉,最怕就是相看的时候,换了一个人,这要是相看上了,对原来那家算是怎么回事?这要是没相看中,估计这仇也容易记下。
李高氏不明白,但陶安安明白,原因出在自己的身上。
“那么,媒婆我问你,如果你有个儿子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位?”陶安安一行三人已经坐上了去县城的牛车。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何翠莲,这个丫头是个能干的,而且还是村里皆知的那种。”
村子里几乎都没什么秘密,这人怎么样,村里人都能见到。
不过,也不是说何家大嫂不行,只是每家有每家的考量。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定下这个何翠莲。”李高氏要的就是个能照顾儿子的儿媳妇。
“其实,我对两个人都不满意。”因为年纪。
李高氏和戴媒婆都听着大老爷说话,想听听理由。
“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一个人的想法有多远。如果小舅舅成亲了,那人就是我的小舅妈诶,你们觉得比我大一丁点儿能做我的舅妈吗?”
两个中年妇人都皱起眉,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可在乡下,十二三定亲是正常的。
陶安安叹了一口气,还是决定跟这两个古代人好好说道说道。
“外婆,媒婆,你们都生过孩子,都知道那个滋味儿,有句话是说,女人生孩子,那是去地府走一遭。还有的说孩子的出生,是母亲受难的日子。
那你们想过没有,如果在娘亲身体最健康,最健硕的时候生下的孩子,是不是也是健康健硕的?”
这虽然不是特别有科学依据,但却是最浅显的表面道理。
比那些女人的身体没长成不适合生子的话好多了。
因为总有人站出来反驳,因为她们就是这个年岁生的孩子,现在也好好的嘛。
这话,让李高氏和戴媒婆都是眼睛一亮。
谁不想要健健康康,壮硕的小孩子。
可如果娘亲自己的身体都不行,还谈什么生孩子。
所以,在挑选媳妇上,为什么那些身体壮硕的媳妇会是抢手的存在。
“敢问大老爷,这女人什么时候生孩子最合适呢?”既然谈到了这个,戴媒婆也大胆地问出来。
“二十三到三十岁之间。”
这个答案,让戴媒婆皱眉,就连李高氏也是如此。
因为这个年纪对这个时代来说,太晚了。
有些三十岁都做奶奶了。
“可是女子如果不在十五岁嫁人的话,是要交罚款的。”
这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陶安安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没一开始反对,你可以要求百姓晚婚晚育,但是这钱你出吗?
而且,这行为看起来像是和朝廷对着干。
“我知道,但我那话只是说了生孩子。”
“大老爷的意思是……”都是过来人,所以也都明白过来。
大老爷果然是大老爷,连这样的事情都知道。
可这个时代,这姑娘娶回家,就是为了有个香火传下去,这要等上那么多年,才能生养,肯定很多人不愿意。
来年生不出孩子,这个新妇就会被人指指点点的。
陶安安想着,就以这个时代百姓们的生活条件,估计也不是二十几岁的时候,身体是最好的时候。
大不了,就往前推五年就是。
也就是十八到二十五。
陶安安躺下,躺在车里,自己就是个懒人,为什么要让她考虑那么多事情啊。
那就跟皇上说说。
她也知道人口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是这个时代的局限性,以为早点生,多生一点,就是好事。
但保证出生率和存活率,不也是为了人口做出贡献么。
所以,这人不是生不出,也不是生得慢,而是太难养。
“外婆,小舅舅的亲事,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有一点,生孩子的时候,至少也要十八岁。”
本来这件事也让李高氏挺为难的,怪不得外孙女要来看看,原来是这样。
如果没有外孙女的这个说法,她还觉得这个十二岁的年纪正合适呢。但是在听了外孙女的话,她便决定,要不就找个年纪大的。
可实际上,这个年纪大的,还能到二十多岁没有嫁出去的,基本不可能。
除非是寡妇。
为什么不能是和离的,因为这个时代和离的人太少。
即便是和离,多少人也只会认为是女人的问题。
但是现在外孙女这么说,李高氏的眉头也舒展了一些。
“安安,你的意思是这人可以娶。”无关乎年纪,但是生孩子要等一等。
陶安安觉得这年纪成亲太早了,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
可时代就是如此,在上面没有改变想法的时候,她都不能有什么举动。
“那安安,就定这个何翠莲了?”
“你们决定吧。”
这就是不反对了,李高氏就朝戴媒婆看去。戴媒婆立即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