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二年二月二十,在武昌大学进行了大吴第一次大模的招考腾出考场。
武昌大学门口,戒备森严,近卫军岗哨林立,校门前挤满了前来参考与前来送考的家人朋友。前来参考的学子,手持考牌,在教育部招考司及各学校紧急抽调来的工作人员的检查核实下鱼贯入场。
今参考的学子估计有一千多人,北魏学子刘徽与张冲两人也在校门前的长队中排队等待入场。
“子仪兄,元进兄。”只见多日不见的周处与许明跑了过来,两人身穿着近卫军准尉官军服,一身玄装,十分精神。现在近卫军军改后,军服按军衔进行了区分,各阶军衔都有自己明显的标志。
“两位不是没参考吗?今怎么到此?”张冲疑惑地问道。
“今,我和许明兄弟一起前来,是特地为三位哥哥鼓劲的。只是没见到子布兄。”周处笑道。
“两位有心了。”张冲、刘徽俱拱手谢道,“子布兄可能已经进去了。”
“两位兄长,好好考。我和子隐兄祝两位荣登金榜。我和子隐兄待三位兄长考试之后,我们再一起相聚,到时还有话和三位。”见两人马上就要进门检查,许明拱手道。
“两位盛情,我俩感激不意。那等考后再叙了。”刘徽、张冲拱手道。
两人告别周、许两人,经检查进门。两人都编在03号考场,手持考牌,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走进一间教室。宽大教室只有几十张案桌,但只安排了三十位考生,案桌上贴有考号,考生按考号入桌。等待了差不多一刻钟后,考生全部到齐,两位监考的考官也走了进来。
“诸位都到齐了吧。”两位监考点零考生,道:“现在诸位对一对考号,一定按考号入座。”
见诸考生都核对无误,一位监考点点头道:“诸位,我们是本考场的监考考官。考试纪律,报考时应该都明聊。现在我再重申一遍。本次考试,考生独立自主答题,不得随意走动,互相询问,不能交头接耳,互相抄袭。有舞弊行为或破坏考场纪律者,成绩一律为零,并驱出考场。”
“待会会发下考试试卷,先在试卷卷首密封钱上填写好考号,姓名。这考号、姓名答卷后会被密封,评卷后开拆。考卷上不得有明显的记号、暗号,或则会判为舞弊行为。答卷可以用文言文,也可以用通俗语言。最好简章扼要,不要引申,也不讲究才华如何,最重要是按题意把问题有条理叙述清楚。”到这里,考官笑了笑,“因为这是第一次公务招考,故此在此作提醒。整个考试时间一个时辰。好了,下面开始发放试卷,各位先填好考号、姓名,在哨声响后再答卷。”
两个考官取过密封的试卷,拆开后分发试卷。有些考生自觉满腹经纶,听得考官的提醒都十分丧气。刘徽、张冲早从许明处得到些消息,倒也不怎么吃惊。
试卷发放好,众考生按规定填上考号、姓名,拿起试卷看了起来。
试题第一部分算术题和律令题,约有二十余题样子,第二部分是策论,给出三个题目由考生自选,要求做一篇策文。
刘徵看了看题,算术题都很简单,但使用了东吴算术符号与四项运算方法,若没见识过东吴的算术教材,就不啻于书了,律令题是一些常见的东吴新近发行的律法知识与几个案例分析,都十分简单。刘徵点零头,又拿起第二部分看了看。
第二部的策论,要求考生写一篇七百字左右的策论。给出三个题由考生自选。看着第一个选题,刘徵就不觉一愣。
第一个选题,“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自秦以来,世言俱言君权神授,子承之命以统万民;或有人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试论述君、民、社稷之关系。”
自秦汉以来,君权就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已经神话得不容人可以多加置喙了,有道是祸从口出,也没有什么人敢冒着则受贬,大则砍头诛族的危险触碰这种敏感话题。而这次公务招考,第一个选题就是这种话题,若是没遇到许明谈论过大吴陛下的一些言论,莫答题,吓也吓个半死了。看了看大多惊愕的考生,刘微轻松自如地笑了笑。
第二题是关于人才选择的,题为:自秦汉以来,选用人才多用举荐、征辟制度。曹魏文帝始制九品中正制。请结合九品中正制优劣,谈谈应如何培育选拔人才。
这倒是一篇中规中矩的题,北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现在大吴试行招考。估计大多考生都会选择些题吧。
第三题是一条论法制的题,题为:魏大将军统揽朝政,张辑、李丰谋,欲除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代之。谋泄,司马师诛张缉、李丰等人三族,并索及夏侯玄,诛夏侯玄三族。试以法制角度论述魏司马师诔除夏侯玄的正当性,并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校园钟声敲响,大家纷纷动笔答题。第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刘徽花了一盏茶时间就做完了,接下来就是策论。刘徽考虑了一会,选择了论述君权的第一题。回想了会许明的观点,打了打腹编,直接在答卷上扬扬洒洒写了起来。
而另一边的张冲却选择了大肆讨伐司马师,论述法制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用法制限制权利,限制手揽重权者的随意性。提出未经法院审判俱应无罪,而死刑判决的复耗重要性。
两个思路都十分清晰,不到一个时辰就答好了题,打量了还在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的其他考生,相视一笑,齐齐交卷走出考场。
两人出门一看,已经有不少考生交卷,三三两两地向校门外走去。
周处、许明、顾宏都在校门岗哨亭外等着,三人正与一些近卫闲聊,见两个出样,急忙站立迎了出来。
“两个大哥,怎么样?”许明问道。
“嗯,还行吧。多谢元亮了?”张冲笑着拱手道。
“元进兄谢我做什么?”许明不解地问道。
“不是元亮当初在酒楼的一番高论,我们还不知如何入手呢。”刘徽也笑着拱手道。
“哈哈,这算得了什么。”
“看两位兄长与顾兄三人都不错。时近午时了,咱们五人找个地方棸聚,就当预先恭贺三位兄一长高郑”周处笑道。
“走,这人一紧张,饿得特别快。”顾宏也跟着笑道。
五人在武昌大学附近找了个酒楼做下,三人叙述了一番考试的事情。
“听君一席,胜读十年书。上次听元亮起陛下的一些言论,想不到今就用上了。”张冲笑道。
“呵呵,看来三位兄长都是能高中的啦。还是早些准备面试吧。”许明笑道。
“哦,不知这面试有何讲究?”
“这个我倒得到些消息。面试将由几位考官一起参与,向考生提问,面试官各自打分,去除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以分数排名次。”顾宏道
“哦,要去除两个考官评分,这思何意?”
“好!”许明、顾宏笑而不语,刘徽却拍手赞道。见张冲疑惑看来,接着道:“去除最高分,最低分,想必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考生不受某个考官的偏见而受到不么对待了。”
“呵呵,正是如此。三位兄弟想必能参加面试。最新消息,朝廷已决定扩招,这次还将再招100名预备生。三位机会很大。”许明笑道。
“预备生?”
“我也是前日遇到一位师长,从他那听的。预备生将进武昌大学学习,再入各部跟班实习,看各位实习情况,再由吏部正式任命。”
见三位都喜形于色的样子,周处笑道:“三位兄长都必会高中的,我和元亮今来,一是预先为三位庆贺。另是有一事相告。现在看来,是没必要了。”
“哦,何事?子隐不妨来听听。”顾宏道。
“其实三位也是知道的。上次酒楼遇上师长,师长让人通知。让我和子隐入学近卫讲武堂。其实师长对三位也有关照,若三位最终没通过选拔,将招录三位进武昌大学学习。今与子隐兄请假前来,正是为了此事。”许明笑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