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司马炎发布的勤皇讨贼诏书在朝廷的推进下,很快散播于天下各州郡,诏书历数了吴主孙亮十条大罪,主要申斥了孙亮罢黜儒学,推广邪说;苛待士人、盘剥世家大族等罪行,并把孙亮几个哥哥叛乱身死也拿了出来,栽为孙亮杀害兄长,威逼父亲罪行,总之零零总总地将孙亮斥责成了十恶不赦之徒。
孙吴的反应倒令人有些奇怪,孙吴之地,并不禁止此等诏书的散发。甚而,孙亮还将司马炎的诏书让全静一字不拉地登载一了建业日报上,朝野之中,官员、百姓议论纷纷。孙亮也不禁止,并指令各学校学生公开辩论,说要搞什么言论自由,又是什么真理越辩越明。
“陛下,伪朝毁谤君上,陛下又为何张扬其势?臣对陛下之意甚是不解。”太初宫中,韦昭、滕胤、全纪等勋臣俱找上门来。
“好的说不坏,坏的说不好。嘴巴生在人嘴上,就让他们说去吧。真真假假,大家心里都有判断。”孙亮毫不介意道。
“陛下,伪朝百般抵毁陛下,攻击我朝之政。散之朝野,天下臣民议论纷纷,此乃不敬之罪。臣请禁绝其言,正本扬清。”滕胤拱手道。
“不必。不是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吗?朕不怕臣民议论,朕也禁绝不了天下臣民悠悠之口,也根本不想禁绝。”孙亮正色道,“朕看,你们也不要怕百姓说些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陛下气量宏大自是好的。不过,若让臣民议论朝政,恐怕有损朝廷的威仪。”韦昭忧虑道。
“一人之智比之千万人之智如何?政令优劣如何,天下百姓贴身所受,对朝廷政令最有发言之权。”
“陛下,这样倒也合理,只是怕给有心人可乘之机,肆意攻击朝政。”全纪忧虑道。
“那就得分清了。恶意攻击朝政者,我们自然可以作为判断。”孙亮淡淡道:“朝廷开放言论,言者无罪,但恶意攻击朝廷,鼓动民众攻击官府,意图推翻朝廷,那自然就是叛乱,当治其叛乱之罪。每一项朝廷政策,都有利于一部分人,有损于一部分人,但我们放在言论,就能集万千人之智,对朝廷政令有所增补,以利每一项政令,惠及更多的臣民,更加有利于我大吴江山社稷的稳固。”
“陛下雅量高致,臣等佩服。”韦昭、滕胤俱拱手道。
“那要是有人执意诽谤陛下,诽谤朝政呢?”全纪道。
“嘿嘿。”孙亮笑了笑,指着一旁令史道,“下面的话,你不要记。”
“陛下,臣不敢奉,陛下一言一行,记之在案,载于史册,是臣应尽的责职。”那令史执拗地道。
“好,好。是朕失言了。”孙亮立马投降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与令史争执了,但总争不过这位执拗的官员,孙亮也就由之任之了。
“谢陛下理解。请陛下继续说吧。”那令史拱手道。
“好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孙亮笑道。
“陛下,有话就说吧,就当臣不存在。”那令史不高兴了。
“好了,算朕怕你了。”孙亮笑道,“刚才说到哪,子端说是怕某些人执意诽谤朕与朝廷政令吗?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能说,还能说得过朝廷,说得过建业日报,商报吗?他们说他们的,说的好的,咱们就听,说得不好的,咱们也不管他了,自有人会驳斥他的。”
“呵呵,陛下说的也是。有几个苍蝇嗡嗡叫几声,咱们还不要活了。”全纪也会过意来,笑道。
“那好,韦爱卿,滕爱卿,你们让政事院拟定一个法令出来,颁行天下,许臣民议政议事,开放言论。不过,法令要保障臣民言论,也要能恶意诽谤、阴谋攻击朝廷之行加以规范,制定相应罚则。此次草案制定后,刊登上建业日报,许民议论,集合众臣民意见,再予以完善,再预颁布施行。”
“是。臣领旨。”韦昭、滕胤等拱手道。
“以为形成一个惯例,一些涉及民生的政令,如果可能,可先拟定草样,刊登出去,让臣民议论,以便收集民意,加以完善,方予颁行天下。”
“陛下,如此一样,会否影响我朝廷法令之威严?”孙嘿有些担忧道。
“朝廷法令自然是指已近颁布而未经废止的,未颁行的法令不在朝廷法令之列。法令一经颁布,自当严格执行。有道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此,方显我朝廷法领之威严。”孙亮正色道。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纪回味道,“陛下,此言甚有道理。不是出自何方?”
孙亮心中一愣,顺口把后世的法制金则又漏出来了道,这个时空哪有如些精简的说法。好在也习惯了,只好吱唔道:“也是听人说的,觉得很有道理,就深深记下来了。”
“陛下,此十余字,道尽朝廷法制之精髓。”韦昭也赞道,滕胤、孙嘿等一干臣子俱点头同意。
“大家都觉得好,以后就做为我大吴法制之原则。我大吴,就根据需要,整理颁发法令,让臣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朕觉得,不如就在政事院中,另行成立一个法制司,负责检查制定我大吴法令,适时颁行法令,进负责向臣民推广解释政令。”孙亮想起后世司法部门,干脆势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是应清理整顿朝廷政令,适时颁发新法,法制司成立十分必要。但臣觉得,法制司就交由最高法院辖下。法院乃我大吴执法机构,检查制定法令更为专业。法律拟定草案后,倒可交于政事院予以初审,初审之后,交由陛下终审颁发。”滕胤稍想了想,拱手道。
“好,还是滕爱卿说的明白,就责成最高法院成立法制司,检查以往政令,重新制定各种法令,交由有司审核,颁行天下。”孙亮点头道。
“臣等遵旨。”滕胤、韦昭等拱手道。
“陛下,如今北方战事,朝廷当如何处置?”见大家对法制问题说得差不多了,一直站在一旁,没插上嘴的丁奉又请示道,把殿中众人拉到了战事之上。
“总参意见呢?”
“总参经研究决定,当令骠骑将军挥军北上,一举攻克洛阳。”
“哦,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我大吴应快速攻克洛阳,歼灭伪晋,一统天下。”韦昭等也极是兴奋道。
“宜将剩勇追穷寇,莫可估名学霸王。”孙亮点点头道,“洛阳自然是要拿下来的。不过,洛阳四处险关甚多,前方战事,就交给骠骑将军与幼节他们吧,我们在后面做好后勤准备即可。”
“是。”丁奉等拱手应命。
现在战事距建业过于遥远,孙亮可不想说后世的宋太宗,没有指挥的本事,偏要在千里之外执着地指挥大军行军作战,甚到前方军队对战应采用的阵形都要提前画了出来,以致赢得了后世“弱宋”之美名。
“各位爱卿,北方之地,俱要尽快恢得秩序,推行政令。各级官吏,也要尽快安置下去,以稳定地方,支持前方决战。”
“是,臣等会尽快安排下去。”吏部尚书滕胤领命道。
“另立洛阳为中都,任豫州牧朱据兼任中都留守使,另任徐州刺史朱异兼翼州刺史,任江州牧吕据兼衮州刺史,任荆州牧陆抗兼并州刺史;任江陵郡太守施绩,兼任南阳郡太守,丁温兼雍州刺史;林杆兼青州刺史,其余各郡,吏部会同行政院进行提议,酌情委任。”孙亮想了想,又说出了一大堆的人事任命。
“是。”滕胤拱手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