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呢?
王大人,您不要害怕。
我诸葛亮是文人,不可能满口污言秽语。”
诸葛亮微笑着对王朗安抚道:
“我教训潘濬,那是他咎由自取,合该有此下场。
王大人您可是大汉忠臣,是陛下的肱股之臣,我是不可能骂你的。”
“那...那就好。”
王朗擦了擦汗,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地了。
“孔明先生,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先告退了。”
“王大人请便。”
王朗带着一群闹事学子离开了洛阳文院,文院内的学子们再次爆发出赞叹声。
“孔明先生,好样的!”
“骂死潘濬,当真痛快!”
“吾辈读书人须当如是!”
诸葛亮摇着羽扇对众人笑道:
“诸位,都散了吧。
吾来文院,也是来读书的。
吾辈文人,还是要以学识为根本。”
“孔明先生所言甚是!”
“散了散了。”
“此事过后,孔明先生必然名传四方。”
“孔明先生的名声已经很响了,卧龙之名,天下谁人不识...”
学子们陆续退了下去,蔡文姬上前对诸葛亮盈盈一拜道:
“多谢孔明先生为妾身解围。”
诸葛亮还礼道:
“蔡大家人人敬仰,实不该为宵小之辈所辱。
这是吾当做之事,蔡大家不必太过客气。”
“若是蔡大家一定要谢,那亮便厚颜,想借蔡邕大儒文稿一观。”
蔡文姬有倾城之貌,而诸葛亮看她的眼神却是清澈明亮,毫无那种世俗之人的贪婪与欲望。
这让蔡文姬心中十分舒服,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同时也对这位羽扇纶巾、相貌俊朗不凡的青年充满了好感。
“文稿妾身都已经整理出来了,就存放于文院藏书阁内。
孔明先生,且随我来吧。”
上百名学子聚众闹事的消息,很快便被王朗禀报给了刘协。
刘协看着王朗道:
“景兴,你是说...潘濬被诸葛亮骂死了?”
潘濬这个人,刘协前世也有所了解。
有人说潘濬是荆州大才,可在刘协看来,这伙就是个二五仔。
潘濬是武陵汉寿县人,还是蜀汉重臣蒋琬的表弟,在荆襄名声挺大。
刚出道时,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
刘备掌控荆州后,这货又转投刘备,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
孙权袭取荆州后,潘睿又投降了孙权,摇身一变成了东吴重臣,深得孙权信任。
自此在东吴官场上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太常,刘阳侯。
很多人说潘濬有才华,为人聪察,是难得的贤臣,与孙权成就一番君臣相知的佳话。
可刘协觉得这家伙就是个三姓家奴。
刘表、刘备、孙权,正好投了三个主子。
最后投孙权,还是装模作样等着孙权上门来请,想学一把诸葛亮。
刘协就想问问,你潘濬也配?
现在好了,三姓家奴潘濬遇到了真诸葛亮,被诸葛亮骂死了,也算死得其所。
在刘协的评价体系中,潘濬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与大魏司徒王朗相比,都相差甚远。
王朗连连点头,对刘协道:
“陛下也不相信此事吧?
可孔明先生当众骂死潘濬就是事实,臣已经多方取证了。
如果陛下想调查潘濬的死因,臣可以将人证找来,供陛下明察。”
“不用了。”
刘协摆了摆手,区区一个潘濬,死不死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啊?
自己身为大汉天子,日理万机,哪有时间关心潘濬的死活?
“孔明确有辩才,朕已知之。
朕只没想到,被他骂死之人会是潘濬。”
王朗疑惑道:
“不是潘濬,难道陛下还听说过其他人被孔明先生骂死?”
“这个朕倒是...
罢了,先不提孔明。
那些附从潘濬聚众喧哗的学子,都抓起来了吧?”
王朗躬身问道:
“按孔明先生吩咐,已暂时关押于京兆尹府衙。
陛下打算如何惩治这些学子?”
刘协沉吟道:
“这些学子只是附从潘濬,如今首恶已死,朕也不该对他们惩罚太重。
可若是惩罚得轻了,也起不到震慑宵小的效果。
不如将这些学子派遣到我大汉各处村镇之中,教授百姓读书识字,为期三年。”
“三年后,若是他们表现良好,获得百姓好的评价,朕就给他们一个重新来洛阳求学的机会。
否则便永不录用,不得到书院求学,也不可入朝为官。”
王朗闻言连连赞叹道:
“陛下对他们的惩罚恰到好处,真乃圣明之君!”
这上百名学子的出现,也给了刘协一个新思路。
以后如果文人犯了小错,就可以用强制教书的方式来惩罚他们。
还有那些世家豪族,如果不听自己的话,也统统派出去教百姓识字,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
这件事,刘协会专门派人盯着他们,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不愁这些学子们不尽心力。
如今大汉屯田、治学尽皆走上正轨,气氛已经烘到这了。
刘协也是时候拿出‘土地国有’与‘科举’这两个大杀器了。
此二策一出,大汉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其他诸侯再无法在国力上与大汉争锋。
数日后,刘协于朝堂上提出科举之策,土地国有之策。
这两件事刘协已准备了许久,大汉百官尽皆知晓,倒是没什么阻力,直接通过。
可当朝廷发布了政令之后,在天子治下的百姓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陛下要开科取士,量才录用,以后不需要举孝廉就能为官了?”
“如此一来,吾等学子岂不是都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太好了,吾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可惜报国无门。
现在有了科考的机会,我一定会考取功名,造福一方百姓!”
大部分寒门学子和读过书的百姓,对刘协的科考之策极度拥护,摩拳擦掌准备参加科举。
而世家豪门之人,对科举则是一片反对之声。
“陛下科举取士,擅改祖宗礼法,此乃取乱之道啊!”
“举孝廉选取官吏,才能选出德才兼备之人。
科举取士只重才能不重品德,岂不是要选出一群奸佞小人?”
“吾等当劝谏陛下,万不可行科举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