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让几个嫂子不中听的,俺家的娃本来就少,就算有了小十九,家里才三个娃子。”
“再说了一个女娃娃,能多吃几口口粮。”
“若是邵哥不读书了,他那一年的花用省下来,就够养俺家闺女到嫁人了。”
“四嫂俺家和你这一样的,就两个娃,俺跟老五干了这么多年,到现在了还给不了两孩子吃好穿好。”
“是啊,有了吞金的金疙瘩在,上哪吃好了去?”
“几个弟妹现在说这风凉话了,咋着,若是邵哥考上了童生,再成了秀才,你们不跟着沾光?”
“家里的哥儿和姐儿,不跟着涨身价?”
“现在邵哥儿没考上,你们都跳出来了,咋都是这副小心眼的嘴脸。”
于长树在屋子中,觉得手中的旱烟越抽越烦,也站起身走出了房间。
外面的太阳灼烧着大地,蝉鸣阵阵叫的人心烦意乱。
家中的矛盾,与日俱增,每个人说的都有几分在理。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于长树这两日被这些事烦的,也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真的正确了。
天气热,家里的孩子不睡午觉,都跑去了河边玩耍。
村里的孩子,没有别的玩乐,上山下河都熟练着,也不用担心溺水的问题。
于长树背着手,来到路边的一棵榆树下坐下乘凉。
在河边摸鱼的孩子们的笑声,偶尔也能传到耳朵里。
那里有不少个是自家的孩子。
家里的孩子多,早年前是热闹,村里谁不羡慕他家子孙昌盛。
可随着一年年过去,他心里也是着急。
村里的男娃子十五岁就可以成亲,这剩下没有几年了,但家中如今的光景着实不景气。
一个个的还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再谈成家立业太难了。
云曦在屋子中,没有起床,这天气太热,动一动就是一身的汗。
外面也没处避阴凉,不如在房间中。
外屋中的探讨声,不断地传进屋子,每个人讲的起劲,嗓子哑了,就拿起桌上的水壶,倒上一碗凉水,吨吨吨的喝完继续说。
这短短的十来年,一个个的仿佛在这老于家受尽了委屈。
云曦就听着外面的声音,从空间中拿出一串葡萄来吃。
从空间中的清泉中洗过,此时一颗颗紫色的葡萄,透着一丝丝的凉意,吃一串很是消暑。
她身边睡着的两个小豆丁,一个是二房的小十七,一个是四房的小十九。
平日里,也是原身照看着这两个小的。
原身每天有午睡的习惯,这两个年纪小,也就跟着她一起睡。
这会云曦在吃葡萄,果肉的甜香,让两人在睡梦中还吧唧着嘴巴,不一会就缓缓的睁开了眼睛。
云曦就看到两双圆溜溜的眼睛,直直的看着她的手中。
两人没有出声,只是疑惑的看着云曦手中,不认识那是什么,就乖乖的看着。
云曦摘下两颗,一人的嘴巴里投喂了一颗。
把声音压得很低的说道:“吃吧!”
两个小的听话的开始咬着口中香香甜甜的果子。
家中的孩子,都不愿意看顾年龄小的。
小孩动不动就哭,还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原身在几个孩子中,性子算是安静沉稳的,经常不与他们一起去疯玩。
留在家中,这些年岁小的,也就都凑在了她身边。
隔壁的男娃房中,还有个小十八,也是跟着原身一起。
三人起来后,瓜分了一串葡萄。
云曦手指放在唇边做嘘声状,对两人轻声道:“刚才吃的果果不要同别人说知道吗?”
两人乖乖点头,这样的事她们之前也做过。
在山上疯玩的孩子,有时也会遇到野果子,大家都是悄悄的摘来吃。
毕竟让别人知道了,就再也吃不成了。
之前他们就被抢过一次,后面再有好吃的,都是火速吃完紧闭嘴巴,谁也不敢往外说出去。
云曦带着两个小豆丁,下了木板床,就去了隔壁的男娃的屋子。
这时小十八还在呼呼的睡着。
往日里都是三人醒来后,就会去把他也喊醒。
不然白天睡多了,晚上又睡不着了。
拉起睡的迷迷瞪瞪小十八,这才出了门,这时大人们看到是他们,也都见惯的没有理会,继续控诉着自己的不容易。
四人出了房子,此时的太阳依旧毒辣,院子中的长出的野草,都被晒的耷拉着脑袋。
先来到水井边,打了一盆清水。
深井中的水,还算清凉,洗了一把脸后,空气中的热燥平缓了大半。
几人挨个洗了脸和手,这才向外面出去玩。
家里的孩子多,大多都是三三两两的交好在一起玩。
要去的地方,基本就是河边,破屋,还有那座不高的山头。
如今天气热,蚊虫多,村里的半大孩子,基本都往河边走。
云曦四人也不例外,出了家门就去了河边。
于家村是个大村,是个几百口的村子,每家每户的孩子也都有几个。
四人来到河边,于长树家的这些孙子孙女算是凑齐了,到在这。
河水不浅,会凫水的人,就会在河中游几圈。
水性差的,就在河岸上玩,这边的河中鱼虾不少。
运气好的,还能捞上一两条巴掌大小的鱼打打牙祭。
云曦几人过来后,就找到了家中的其他女孩的位置。
大家都是住在一个屋子中,日常吃一样的,穿的也差不多,这平常相处也没有大人们之间的那些矛盾。
家中有是十一个女孩,如今凑在一起,显得人很多。
这时每人手中都有着泥巴,各玩各的捏造着各种的造型。
这就是村中小孩子的日常。
小十七他们也很喜欢,来到这拉着云曦就找了一块地,开始和泥。
云曦没有动手,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这炎热的天气没有一丝凉风,今年是个旱年。
于家村的位置还算不错,有一条河在,地里的庄稼旱不死。
只是收成会比往年减少一些。
家中那几房这样的闹着阻拦于邵去学堂,也有这方面原因。
都是在田地里干惯了农活的庄稼户,看天气的本事也是磨炼出来了。
家中如此的困难了,哪还供得起大侄子去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