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浔与皇帝又讨论了一番招安的细节,这才离开谨身殿,待夏浔离开后,朱棣顺手掀开一份奏章,可是只看了两行,便随手放到了一边,忽然有些心浮气躁、神思不属起来。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朱棣慢慢咀嚼着这句话,目中忽然隐隐现出一抹哀思,一个人有了成功、有了辉煌的成绩,总是愿意与自己的亲人一起分享的,也唯其如此,荣耀才能酿成幸福。可是他呢?他是皇帝,许多常人能够拥有的幸福,与他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做了皇帝,应当告祭祖先、告祭父母双亲的,可是他却不克不及,他不克不及告祭生母,不克不及追奉生母为太皇太后,甚至不克不及对人提起他的生母。
为了与朱允炆竞争民心民意,他靖难之后,不克不及不对外宣称,他是孝慈高皇后,也就是马娘娘的明日子。可实际上,他的亲生母亲其实不是马娘娘,而是碽妃。
其实,马皇后根本没有亲生子女,包含太子朱标,都不是马皇后所生。马皇后一生都未生育,所有的皇子皇女都是妃嫔们生的,依照一般的规矩,皇后无子,当废黜,就算想要权宜,那么哪个妃嫔生了皇子且被立为太子,也被升为皇后,两宫并立。
可是在朱元璋心中,哪有人能跟马秀英相提并论?所以他最初所生的五儿子,都交给马娘娘抚养,对外只是马皇后所生。这五个儿子是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
其实朱标、朱樉、朱棡的生母是淑妃李氏,朱棣和朱橚的生母是碽妃翁氏,知道他们并不是马娘娘亲生的官员固然是有的,不过知道的官员究竟?结果是少数,并且不会出去乱,这件事能让天下人相信也就够了。
朱棣简直是由马娘娘抚养长大的,但他的亲生母亲翁氏却是朱元璋的一个蒙古族妃子,她是一个元朝达鲁花赤(处所军政官员)的女儿,被义军俘虏后,因为生得俊俏,被将领献给了他的父亲,可是因为身世的原因,所以地位很卑贱。
她在宫里的处境一直很欠好,在朱棣还很的时候就病死了,可是朱棣的童年记忆里,还记得她,记得他的亲娘。
他的母亲很是疼爱他,偶尔有机会能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很是开心,一见到他,就把他抱得紧紧的,和他不断地话,似乎要把她对亲生儿子所有的思念都一口气完,她还给儿子唱草原上的民歌,只为了哄对她有些陌生和胆寒的儿子露出笑脸。
想着想着,朱棣的眼睛湿润了。
尽管宫里人人都知道他的亲生母亲是谁,对天下人宣布的却是马娘娘,所以他靖难之初,才可以宣布自己是孝慈高皇后明日子,现在或还有人知道真相,可是没有人敢胡乱对人讲,只要他严密地封锁这个消息,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还会有人知道这一切吗?
他,镇守边关,杀伐决断,赶得草原豪杰狼奔豕突;他,四年靖难,以八百亲兵起家,篡夺大明天下;他无数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悍不畏死,他不知道什么是他所畏惧的,如今做了天子,更无法想象,有什么是他办不到的。
可是当杨旭表示出与亲人分享荣耀的幸福时,他却突然发现,有一些事情,是他也无法面对的,或者,直面事实的价格实在是太大了,他承受不起。朱棣的心中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哀思,身为天下之主,他却不克不及把这喜讯正大光明地告诉自己的娘亲,让她在天之灵也为自己开心。
尽管他竭力地表示出一种对方黄齐泰之流所难护的狗屁道统的不屑,可是身在这个时代,从也接受着这样的教诲,他的心中其实也为明日庶长幼所困扰,为了尽可能的拉拢人心,他只能违心地谎,他是孝慈高皇后的亲生儿子,而他的亲生母亲,甚至成了一个忌讳,一个不克不及提起的忌讳。
他的脑海中,不竭地浮现出他幼年时,在那幢偏僻的宫殿里,那个惊喜地扑上来紧紧抱住他,流着泪亲吻他的女人;那个把他幸福地抱在怀里,哼唱着他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草原歌谣哄他睡觉的女人;那是他的亲生母亲……
朱棣慢慢合上双眼,泪水潸然而下。
这是一个帝王的哀思,也是一个空有排山倒海之能,却不克不及不在道统面前畏缩、投降的英雄的哀思。
“也许,俺也该做点甚么,为了俺的娘亲!哪怕不克不及正大光明。俺是皇帝,大明的江山将在俺的子子孙孙手中传下去,他们……应该记着她,应该以香火来祭祀她,没有她,就没有俺,又怎么会有他们……”
朱棣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然后,他就想到了杨旭。杨旭几次三番救过他和他的全家性命,如今又贵为公爵,与国同休,这个秘密,交给他去做,应该是最合适的。
“木恩!”
朱棣只一声召唤,木恩马上就像应声虫儿似的呈现在门口:“奴婢在!”
“去,把杨旭给朕唤……”
朱棣刚到这儿,又住了口,想了想:“这件事,规画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还是还是等他回来再吧!”
想到这里,朱棣又摆了摆手,叮咛道:“没事了,下去吧!”
木恩莫名其妙地眨巴眨巴眼睛,欠了欠身,又消失在门口。
※※※※※※※※※※※※※※※※※※※※※※※※
夏浔离开京城,,赶赴双屿去了。
这一趟走,与往常出京可是大不相同,官方名义上,他这次是奉了圣旨,去招安双屿岛义盗的。
义盗,这就是朝廷对双屿海盗的定位,无端招安,总要一个理由的,这就需要造势。招安这些海盗,因由何在?
于是,当辅国公出面招安双屿海盗的消息传开之后,民间便开始流传双屿海盗协助曹国公李景隆国围剿楚米帮和南海大盗陈祖义的消息,有关双屿帮义救燕王世子以及近来与倭寇之前的战斗也被传播得沸沸扬扬。
这些事,夏浔只要叮咛一声,他手下的人自然就办了,当初他的人在朝廷的追捕之下,尚能在京师散播有关燕王的种种消息,如今要做这样的事自然易如反掌。
对监察御使段幂家人的查询拜访也开始了,这件事夏浔很重视,他夏浔其实不是个老好人,人不犯我,我不监犯,如果有人想打他的主意,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必须有所反应,如果被他知道谁想动他,他不介意先下手为强。
在官场上,有些事必须表白一个态度,而不在于有没有需要做出反应。查询拜访这件事,他动用的是潜龙的人。潜龙的建立,是他受了锦衣卫的秘谍启发而建立的,对这支秘密步队,他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因为有飞龙做掩护,连皇帝也不知道。
保存这样一支力量在手中,他倒不是想做些甚么为非作歹甚至对皇帝晦气的事,特务就是特务,是见不得光的,想干也干不了明面上的大事,他只是想多一重自我呵护的力量,至于传承自罗克敌的那支规模更广、也更隐秘的力量,他更不想曝光。
这支力量之所以强大,正因为它的隐秘,通过几十年的运作,它的触角已经在大明天下各个处所扎下根来,并且有了很是好的呵护色,如果把它翻到阳光底下来,失去了神秘性,它也就没甚么了不起了,那种情况下的这些锦衣秘谍们,做事的力度还不如各鬼门关县衙门的刀头捕快们管用,特殊的武器,要放在特殊的环境下才能阐扬作用。
夏浔离京之日,很多人都来相送。
正忙着准备修撰《太祖实录》的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茹常、大学士解缙以及淇国公邱福、成国公朱能、定国公徐景昌、怀庆驸马王宁,以及近来气焰熏天的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南镇抚使刘玉珏等人全都来了,甚至皇子朱高煦也来了。
这些人有宗室、有国戚、有勋臣、有文官、有武将,各个势力的代表都有,别看永乐皇帝登极之后,夏浔整天优哉游哉,恍如无所事事似的,有眼力的官员,从这一件事就能觉察夏浔在朝廷中的影响以及他可以动用的力量。
能够同时获得建文旧臣和北平系功臣的认可,同时获得在朝的阁老、尚书、将军们和在野的宗室、皇亲、勋臣们认可的人,除夏浔,眼下还真没有第二个人办获得。
仪仗走向驯象门的时候,夏浔看到大批的男女身着罪囚的衣裳,正被押着缓缓走过街头,这些都是准备发赴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这婢以及做习匠,或者发配到功臣家为奴的犯官家眷。
夏浔见了,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对这些人的结局,夏浔也只能报以一声叹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很多事,不是他人能够左右的。就算是似乎无所不克不及的皇帝,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何况是他们。
夏浔的努力其实并没有白搭,他成功地服了一些“奸佞榜”上的大臣,好比户部尚书王钝、工部尚书郑赐、工部侍郎黄福、御史尹昌隆、吏部尚书张沈、吏部侍郎毛泰亨,在他的劝之下,都先后认罪,这些人不单被永乐皇帝释放了,其中大部分还官复旧职。
这些人并没有来,他们现在的身份还很敏感,需要一个稳按期,这时候不宜抛头露面,夏浔对他们的苦衷心知肚明。不过这些人都是经他手释放的,这份人情,那些官员们欠着他的。
其实练子宁和卓敬是夏浔最想服的人,真要论起来,他们的才和谐能力或许其实不比这些肯服软的尚书、侍郎、御使大人们更强,可是因为他们的不平,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很有名气,所以夏浔对他们很有好感。
可惜,人心人性这工具,是很难被人改变的,虽然夏浔通过技巧地服,进行了打压、分化,练子宁、卓敬等一批官员仍不为所动。
他把这些人一个个请出来,耐心地进行劝,还用管仲改事桓公、魏征改事李世民的故事进行劝导,劝他们莫要辜负了胸中所学,为国为民多做好事,将来未必不克不及像管仲、魏征一样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结果却是对牛谈琴。
卓敬还好些,卓敬历来不是感动派,见了夏浔他既不吼也不骂,只是不竭地摇头感叹,翻来覆去地建文帝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听从方孝孺、黄子澄听人的蠢计,如果早听他的,对诸王迁地为王或者施行推恩令这种柔和的手段,而不是用斩草除根这种最易逼反诸王的惨烈手段,也不至造成今日这种局面。
唠唠叨叼的,卓大人都快成祥林嫂了,满口都是遗憾和追悔,却根本不睬夏浔的话碴儿,夏浔得急了,他才上一句:“卓某如今别无所求,但求速死,追随故主于九泉之下,以全节义!”夏浔无奈,只得又把他押回了大牢。
练子宁则是个炮仗脾气,一点就着的主儿,他被带出大牢之后,未等夏浔话,便拍案大骂,唾沫星子喷了夏浔一脸,练子宁厉声喝问:朱棣若果真是迫于无奈这才起兵靖难,那么靖难已经成功,建文帝虽死,却仍有子有弟,燕王为何不效仿周公,保其登基?
得慷慨激昂、声色俱厉,先把夏浔想的话都堵死了。这不空话么,被迫起兵虽然是真,然而所谓靖难,却不过是个争取民心的幌子,从朱棣起兵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这对叔侄死我活、令人切齿。
扶建文帝的儿子或兄弟弟为君?练子宁若是这种气话来跟朱棣抬杠那也就算了,如果他自己心里真的觉得这么干叫做理直气壮,那分明就是一个政治痴人了。道不合不相为谋,夏浔也不空话,马上叫人把他送回去了。
建文帝重文人,文臣们总算也有一些气节之士,以死报效了他们的君王。只是,想起那位放任妻子和儿子自焚,自己潜逃在外、苟全性命的建文皇帝,夏浔心中总有一丝滑稽的感觉。
不管如何,腥风血雨总算就要过去了,未来将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想想那些令人壮怀激烈的大事,夏浔就热血沸腾。遍观历史,少有哪个帝王能创作发现这么多辉煌成绩,得与永乐大帝比肩。
然而,这其中也有些许差池,差之毫厘,便谬之千里,为未来埋下许多遗憾。
“我,能不克不及弥补这缺憾呢?”
夏浔看看陪伴在左右的王侯公卿、尚书学士们,他们几乎已囊括了朝中各个派系全部的力量,夏浔心中忽然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
城门近了,一阵风来从城外扑来,带着秋天的气息和桂花的香味儿,淡爽清新、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