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式进入桥瑁军营开始,晁盖就再也没有搞过事。
实际上他也不敢搞事,毕竟此地李家势大,他也担心哪天被人家伏击,给打了闷棍。
兖州李家,尤其是暴躁的李整,犹如一颗炸雷般挂在头顶,给了晁盖极大的压力。
所以这段时间,晁盖只是带着兄弟们好好休整了一番,然后老老实实,暂时在这军营中蛰伏了下来。
桥瑁没有转换驻地,暂时仍然停留在乘氏城中,大概还不死心,想着怎么抓捕刘岱。
至于乘氏城原来的县令,已经死在了泰山贼乱军之中。
于是桥瑁干脆私自委任李乾暂代乘氏县令,做好抓捕刘岱余党,以及灾后重建工作。
反正这乘氏县城内外,大半都是兖州李家的产业。让李乾亲自去管理,倒也算是得心应手。
不过这种私相授受,其实在大汉朝,是极为不合规矩的。
毕竟桥瑁只是东郡郡守,明面上跟此地没有任何关系。而乘氏城属于济阴郡,自然是归属济阴郡守管辖。
可济阴郡守吴资倒霉,同样落到了桥瑁手中,至今还在桥瑁军中作客。
与桥瑁和刘岱这些野心勃勃的家伙相比,吴资明显没有多大跟脚,也不敢有太多野心。
所以在这乱世当中,他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话语权,只能配合桥瑁,捏着鼻子默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如果是太平时节,就连郡守,其实也没有资格直接任命县令。
这种百里侯的主官,必须举孝廉,转郎官,由中央直接委派郎官过来担任。
不过如今虽然还没有组建正式的讨董联军,但关东大部分地区,事实上已经与朝廷决裂了,自然不愿接受关西朝廷董卓的任命。
这一番阴差阳错,最后让兖州李家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李乾一步登天,从豪强进化成了官员,当然是惊喜过望,走起路来都带风,做起事也卖力了不少。
为了做好这个代乘氏县令,李乾甚至还特意把李整带在身边,一方面是锻炼培养;另一方面,也是让他暂时不要招惹晁盖,以免桥瑁不喜,节外生枝。
晁盖本来还在时刻关注李整的动向,结果发现这厮跟着李乾出了军营,居然一直没有回来。
如此一来,着实让晁盖松了口气。
暂时消除了李整的麻烦之后,晁盖自然也想在军营中寻求一点进步的空间。
作为新鲜出炉的帐下督,晁盖隶属于桥瑁的亲卫军,顶头上司为门下督贼曹。
这个人名字不大清楚,只知道所有人都称其为桥曹掾。
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此人出自桥瑁宗族,显然是老桥的亲信。
出于士族的矜持,桥曹掾更欣赏风花雪月,并不喜欢与晁盖这样的草莽之辈打交道。
好在他也多少知道分寸,明白如今讨董就在眼前,桥老板需要晁盖这样的猛士充当爪牙,所以他也没有对晁盖进行什么刻意刁难。
但也仅此而已,想要让他抽调自家人手去给晁盖补充,那却是万万不可能了。
毕竟作为亲卫,这些手下人多为桥瑁宗族的部曲徒附,一个个沾亲带故,就算交给晁盖,晁盖也不可能指挥得动。
事情推来推去,就这样给拖了下来。
至于桥瑁本人,他一边忙于捉拿刘岱,一边联络诸侯讨董的事情,忙得昏天黑地,根本没功夫搭理晁盖。
先前说让晁盖随时去找他,不过一句场面话而已,事后桥老板自然是忘得干干净净。
晁盖第一次当官,刚开始还有些新鲜,激动了好几天,有着很强的打工人责任感。
既然找不到桥瑁,那就天天缠着桥曹掾去要人手要任务。
结果碰了几次钉子之后,他也就看穿了桥家亲卫军的虚实,以及自己这个帐下督的份量。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所以到了最后,晁盖也就瞬间顿悟成了老油条。
活多事少还离家近,这不正是他上辈子的最大追求吗?无论如何,总比996的福报强多了。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乐得清闲,干脆趁着这个机会,干点自己的私活。
事实上,作为后世的键政王者,晁盖虽然理论知识能把别人吹到挂机,但真要让他真刀真枪上场去带兵,他也有些麻爪。
所以他也懒得跟桥曹掾纠结了,也不再想着怎么融入亲卫军之中。
他依然只是带着自己那几位水浒兄弟,在亲卫军中特立独行,成了非常特殊的一个小群体。
晁盖并没有浪费时间,他白天带着兄弟们苦练,晚上则利用系统“梦训”给自己加班,疯狂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梦训效果非常不错,极大弥补了晁盖力量暴涨,练武太迟的技术缺陷。
与此同时,每晚杀戮值的消耗,使得库存巨减,同样给了晁盖极大的压力。
因为此事,他甚至根本不舍得再去提升那些暂时用不到的属性,而把全部杀戮值都投入到了武力梦训中。
此外,晁盖还犹如海绵吸水般,在军营里尽力吸收这个时代的各种军营常识。
两军对垒作战,与街头斗殴截然不同,也不同于几个人组成的战术小分队。
这里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要学的知识数不胜数。
例如如何安营扎寨,后勤管理,排兵布阵等等。甚至怎么数人数,看军旗,听号鼓,也都有着各种各样需要注意的地方。
可惜没人指导,晁盖只得一边观摩别人练兵,一边和吴用等人慢慢摸索。
时间忙起来过得飞快,转眼过了个把多月,到了十一月中旬。
此时朝中有消息传来,董卓如今越发骄横跋扈,甚至自封为相国——所谓“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名正言顺达成了权臣的标配。
“相国”这个官职,只是在西汉初年出现过,分别是萧何、曹参、吕产三个人陆续担任。但从吕产之后,就不再设“相国”了。
没想到过了几百年,朝代都换成东汉了,董卓居然把这老古董又给捡了出来。
显而易见,老董同志如今明显是有些飘了。
他大概已经志得意满,觉得朝廷目前所有官职,都无法体现出他的尊贵。
这种思想,跟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封为“皇帝”差不多。
人嘛,毕竟都得有点精神上的追求。
不过人家秦始皇,那是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全国上下控制力极强。
老董与之相比,可就差了太远。
大汉帝国历来公认有三根擎天支柱——宦官、外戚、士族。
实际上在此时士人普遍认知当中,当宦官和外戚意外同归于尽之后,本来应该是海晏河清,众正盈朝,该换他们士族来当扛把子,撑起这个大汉江山了。
而董卓作为袁家故吏,不过只是汝南袁氏招来的工具人,为袁家掌控朝堂背书而已。
没想到董卓不讲武德,仗着兵多将广,竟然不顾“二元君主制”的规矩,悍然掀了桌子,这才造成了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
如此一来,以袁绍为代表的天下士族自然不会服气。
所以说天下讨董,势在必行,背后是有理论根源的。它代表着大汉朝关东和关西,中原士族和边郡武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董卓只是捡了个漏,用武力强行掌控了朝堂而已,在基层,尤其是关东,毫无任何根基可言。
可他却如此没有止境的膨胀,还要自封为相国,的确是有些不自量力了。
这么做不可能得到天下众人,尤其是那些掌控朝野舆论的衣冠士族支持。
一时间朝野上下暗流汹涌,反董呼声高涨。
诸侯讨董事业,在董老板亲自神助攻下,肉眼可见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晁盖没有理会这些外界的纷纷扰扰,依然兢兢业业,带着自己的兄弟们苦练各种技能。
吴用和白胜两人负责后勤和情报,所以在晁盖特许下,可以减少些操练。
至于其他人,从早到晚,都被晁盖亲自带队折磨得嗷嗷叫。
这个时代其他军队大都是三天,或者五天一练。至于亲卫军里的某些纨绔,十天半月都不见得操练一次。
像晁盖这样,每天都带着人往死里练的,不说百里挑一,那是绝无仅有。
这一方面源自晁盖从后世带来的练兵思维,另一方面也是他知道讨董将近,时不我待,有着很强的紧迫感。
不过在饭菜方面,晁盖却是从来都不含糊。
这年头之所以不像后世那样每日练兵,主要还是粮食不够,士卒身体素质根本跟不上。
一般的大头兵,每天只能吃两餐,还大多都是稀的,只有遇到大战才有可能加餐。
没有营养保障,想要练出精兵,那是不可能的事。
晁盖舍得花钱,也懒得理会那些军中的潜规则。
他拿出大把钱财,直接收买了火头军,给自家兄弟们开小灶。除了没有酒喝,每天三餐,肉食管够。
他们这么一搞,在军营中就显得极其碍眼了。
时间长了,他们这一伙特立独行的家伙,简直就成了全军的公敌。
就连桥曹掾,也接到了好几次举报,特意来找晁盖,明里暗里让他们低调一点,免得引起公愤。
不过晁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就不鸟他。
对于晁盖这个刺头,桥曹掾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人家花自己的钱,练自己的兵,也没犯什么大错。
打又打不过,说又不肯听!
桥曹掾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书人,于是干脆睁只眼闭只眼,懒得再去管晁盖的破事了。
不过他却是把自家亲卫军远远调开,免得再受到晁盖他们影响。
至于兖州李家,经过这一次兵灾之后,李乾大概也是想通了。
枪杆子出政权嘛!
古人虽然没有听过这句话,但是他们又不傻,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李乾也是发了狠,直接拿出了棺材本,把私家部曲一口气提升到了五千人。
反正这次乘氏遭了灾,很多人没了活路,正好一并招了进来。
不仅如此,李乾甚至还下了狠心,把李整和李典这两个李家的公子哥,也都一股脑塞进了军营。
到了现在,李家这支私兵部曲,名义上仍然归属李进统领。
不过上面有李乾指导,下面有李整和李典控制。如果没有李乾亲自点头,李进连一个兵都无法调动。
当然,李乾如此安排,倒不是说他不信任李进,要不然,也不至于继续让李进统领部曲了。
这种操作模式,不过只是这个时代的潜规则而已。
毕竟强干弱枝,嫡庶有别。
真正的军队实权,肯定要掌控在自家嫡脉手中。
李整虽然年轻,经验不足,目前只能暂时担任曲军侯,但这支部曲,将来迟早还是要交到他的手中。
李整这人心眼不大,对于晁盖依然是耿耿于怀。
不过人家是公子哥,从小就没受过这种委屈,自然有记恨的资本。
跟着李乾在外忙活个把多月,如今回到军营,再次见到了晁盖,李整看得出来很激动,眼睛都红了。
在晁盖那里受到的屈辱,他这辈子都没法洗刷干净。
所以刚脱离了李乾的管束,李整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对晁盖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