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们的勇士居然被这样一支不入流的女兵队伍给拖住了,不能再继续拖延了,我得亲自出手了!”高戴涟当机立断。
“巴御士,你真正掩藏起来并秘密修习的武学颇有隐患,一旦使用开来的话……”姚蓉有点担忧地看着他。
“你不必再劝,昔日我曾为廪君驾车,受封御士之职,当日国破家亡之时便该随他而去,如今之所以隐姓埋名,在敌国忍辱负重,便是为了在今日……痛痛快快地杀死几个秦狗啊!”说着,高戴涟的衣衫炸裂,在气血全速运转的加持之下,他竟是展现出了熊一般的身形和姿态。
御士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官,它的意思是近卫之士。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杨伯峻注:“御士,盖王侍御之士。”《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元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罴。”
“都给我后退百步之外,这里就交给我了!”高戴涟说道。
“就是现在了,杀!”秦良玉驻足良久,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机会。
“杀!”四百女骑兵从右侧山林当中一齐杀出,一时间喊声震天。
“我去,这……”姬青有点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女人上战场也好强啊,起码这气势上就已经不输于男人了。
趁着巴人齐齐后退的时候,秦良玉的四百骑兵一齐杀出,在战马的冲锋下,一时间将巴人阵型冲散开来,顺带砍翻了二十人。
此时,战场的另一头,面具正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一幕。
“这就是巴人最后的掘强了吗?看来也不过如此嘛,虽然你们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赞赏和肯定,但没有足够的实力,只凭百人之众,又如何能够成事?”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此时的他,正在认真地翻阅着资料,还别说,巴人一直都不老实,自秦国大宗师秦胤率军破其都城,杀尽王室子孙以后,小股巴人叛乱便一直层出不穷,令秦国不堪其扰,更有意思的是,上一次指挥军队平叛的,便是不久前刚刚被废掉的秦国侍郎凌虚。
史载:李时,字玄休,廪君之后,昔武落钟离山崩,有石穴,一赤如丹,一黑如漆。有人出于丹穴者,名务相。姓巴(“巴”原作“已”,据《录异记》改)氏;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婂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出而争焉,于是务相以矛刺穴。能着者为廪君,四姓莫着,而务相之剑悬。又以土为船,雕画之,而浮水中。曰:“若其船浮者为廪君。”务相船又独浮,于是遂称廪君。乘其土船,将其徒卒,当夷水而下,至于盐阳。水神女子止廪君曰:“此鱼盐所有,地又广大,与君俱生,可无行。”廪君曰:(“曰”原作“君”,据明抄本改)“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盐神夜从廪君宿,旦辄去为飞虫,诸神皆从,其飞蔽日。
廪君欲杀之,不可别,又不知天地东西。如此者十日,廪君即以青缕遗盐神曰:“婴此即宜之,与汝俱生;不宜,将去汝。”盐神受而婴之。廪君至砀石上,望膺有青缕者,跪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群神与俱飞者皆去,天乃开朗。
廪君复乘土船,下(“下”原作“不”,据《录异记》改)及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状。廪君叹曰:“我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阶相承。
廪君登之,岸上有平石,长五尺,方一丈。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算,皆着石焉。因立城其旁,有而居之。其后种类遂繁。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岁出钱四十万。巴人以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
所谓廪君,其实就是巴人在原始社会最早的部族首领。
关于他的事迹传说,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和《晋书李特李流载记》等史籍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世本》是先秦的典籍,最先记廪君的事迹: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
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①这段记载表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山一带迁徙到“武落钟离山”的。
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下》云:“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长阳县在今湖北省清江流域。汉代称恨山县,隋改为长杨县,唐又改为长阳县。清江原名夷水。
《水经注·夷水》释曰:“夷水,即恨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又说:“夷水自沙渠县(治今施恩)人……东经难留城南,城即(恨)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七里余得石穴,……昔巴蛮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董其祥先生认为:“武落,就是巫落,就是巫的部落。”
②益加证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载所在的巫山东迁至长阳的一个支系。
由上可知,廪君源出巫诞(载)部族的一支。故后世研究以后认为“先有巫载文化,后才有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族承巫载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载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亦可早几百年。”
③这是从文化学角度上论渊源;但若从民族世系渊源上追溯,巴祖廪君的世系还有更远的渊源。
但在廪君这种绝对领导还未确立之前,这一支巴人共有五姓,没有君主,互不统属,所以“俱出皆争神”。
“争神”,即争统治权、争帝位。《尔雅·释诂》释“神”为“治也”,即治理。
《独断》训为“安仁立政曰神”。故古人称帝位为“神器”,如班彪《王命论》:“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帝王巡幸称为“神御”,如颜延之《车驾幸京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轸,无仪降藻舟。”
后五姓共同约定了选举君主的办法,能从远处掷剑中石上目标者,能用土陶船浮于水中者,通此两关即可将其奉为君主。
结果只有巴氏务相能中剑、浮船,其余竞争者剑未中,船都沉了。
于是共立务相为君,称为廪君。“廪君”的含义是什么?按《说文》释“廪”字为“谷所振人也”,即谷仓。民以食为天,故“廪君”即能惠民粮食有余的君主。又《广雅·释言》:“廪,治也。”即治理民众的君主。
两义或许兼而有之。但也有另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土家族称‘虎’为‘李’。‘李’在古代属止韵,阴声;‘廪’在古代属侵韵,阳声。二者有阴阳对转的关系,所以‘李’、‘廪’均可指虎,‘廪君’就是‘虎君’。……此一‘廪’字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图腾,而应视为‘凶悍勇武’的象征。”甥一种解释认为:“廪”可能是“灵”的误写,巴人无通俗的文字,后人用汉字记巴人的事,常用音近之字代替,廪、灵音极近,故廪君就是灵君。
灵者,巫也;君者,酋长也,合二而一,即为灵君。
这种竞选君主的方法,既民主公正,又切合当时生存、开拓的需要。竞赛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无法掺杂任何丝毫的人情、印象因素,完全凭两项本领,是无法掺假作弊、蒙混过关的,比现代竞选的选票或评委打分还要民主公正得多。
又因为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为求生存常发生争战,没有强悍的武功是无法胜任领袖的,所以用掷剑来测试武功;而生活在峡区清江流域的巴人,善水、浮船是他们采盐、渔猎、贸易交换以及部落迁徙等的惟一的交通运载方式,所以善水、造船、浮船的本领显然十分重要,部落君主于此项本领的高低,实关系到整个部落经济生活、生存发展的命运。从这种竞选方法中透露出巴人自古就有豪放之情。
“尽你们所能,挣扎吧。”面具看着这一幕,有些感慨地说道。
这些人虽只有百人之众,但无一不是想要以死明志之人。
他们想告诉世人一点:巴国虽亡,但巴人永不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