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长安灞桥之上,给整个场景蒙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
桥下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在灞桥的一端,一群人神情庄重地站立着。
他们身着素衣,面容憔悴,眼中透露出无尽的悲痛。
这些人都是随着李唐皇朝的文臣武将,他们跟随李渊一道迎接李世民的灵柩。
灵柩由八匹骏马拉着,缓缓地向灞桥驶来。
灵柩上覆盖着华丽的绸缎,四周装饰着珍贵的珠宝和美玉。
随着灵柩的靠近,李渊和百官的心情越发沉重,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为李世民默哀。
当灵柩终于抵达灞桥时,人群中响起了低沉的哀乐声。
百官纷纷躬身,向灵柩躬身行礼,表达着对李世民的深切敬意和缅怀之情。
风儿吹过,吹动着人们的衣衫和发丝,却吹不散他们心中的哀伤。
在这悲伤的氛围中,李渊踉踉跄跄走上前来,右手轻抚着李世民的棺椁,回想着父子二人往昔的点点滴滴。
他仿佛看见,一身甲胄,英武雄壮的李世民正朝他缓步走来,一笑一颦好似近在眼前。
夜幕渐渐降临,灞桥上点起了灯火。
李渊手扶着棺椁,百官静静地跟随在灵柩旁边,仿佛在陪伴着李世民度过这最后的时光......
城门前,
一队整齐单腿跪地的士兵,分列官道两旁,在迎接李渊的归来,又是在迎接这位为开创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子。
李世民的灵柩在士兵崇敬的眼神中缓缓穿过城门,最后停放在太极宫前的临时搭建的灵堂中。
这是李渊特意安排,为得是稍稍安慰一下自己心中的愧疚。
当然李世民的功绩也是能够完全匹配的。
李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灵堂中,眼神显得空洞无神。
百官一次走上前在李世民的灵柩前深深鞠躬,被李世民强令披麻戴孝的李元吉麻木得想百官还礼。
此时的李元吉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神中竟然闪过一丝兴奋和庆幸。
......
就在李渊和百官在灞桥迎接李世民的灵柩的同时,
洛阳城,乾阳殿的书房中,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就是应不应该在李世民大丧之日,向李唐全面进攻。
杨英的观点是应当趁此时一举灭掉李唐,房杜二人则认为不应该趁着大丧进攻李唐。
双方互不相让,唇枪舌剑。
一旁的李靖为难地看着杨英和房杜二人,作为具体的执行者,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杨英像是不愿李靖置身事外一般,没好气的问道:
“药师,作为全军的主帅,你来说说,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朕有没有错!!!”
话音刚落,房杜二人齐刷刷地看向李靖,不由得让他心里一阵叫苦。
这事压根就不可能左右逢源,单单从战争的角度来说,他是支持杨英的想法的,至少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李世民一死,李唐原先的部署就成为一滩散沙,隋军完全可以各自突破,从而彻底切断各部之间的联系。
再加上,各部主将在李渊的严令下都赶回长安为李世民送行,甚至包括李建成、李道宗、李孝恭等各部主将。如此一来李唐的各部的军心必然不稳。
隋军这个时候全面进攻,李唐的军队必然是一触即溃!!!
可房杜二人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在古人的认知里,趁人大丧发兵乃是不义之举,必然会引来世人的非议,无论是对皇帝本人,还是整个朝廷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难啊!
李靖暗叹一声,说道:
“陛下和房杜二位大人的话都有道理,如果单单从战争角度来看的话,末将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然如果此时出兵又会遭到世人的非议,所以......”
无奈之下,李靖说一些两边都不得罪的废话,这让杨英有些不满,皱眉看向李靖说道:
“药师,你这是在和稀泥,朕是你的看法。”
房杜二人再次目不转睛地看向李靖,好像也在等着李靖的站队。
“陛下,何苦为难末将,若是陛下心中有决断,末将必会全力以赴!!!”
李靖的话已经很明显了,算是对杨英说法的肯定,但是有条件的,前提是杨英必须先说服房杜二人。
杨英也知道李靖想要两不得罪,也不想自己背上一个用兵不义的骂名。
他看了看正要开口的房杜二人一眼,说道:
“诸位无非是担心世人的非议。朕可以告诉诸位,朕不在乎,朕在乎的是尽快的结束这场战争,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为此即便世人骂朕是一个不义之君,朕也认了。”
“药师,朕意已决,你尽管执行,有何骂名朕一人担着。不过朕有一点要求。”
说完,杨英直勾勾地看向李靖,李靖拱手说道:
“有何要求陛下请说!”
“朕要求药师不仅要尽快结束战争,还要在战争的过程中尽量少杀伤,最好是不要杀伤,不管他们是姓李还是姓杨,都是朕的子民,都是华夏一族的传人。”
“这.....”
闻言,李靖略微迟疑,随即说道,“陛下,但凡征战必有杀伤,少杀伤末将倒是尽量能做到,不杀伤恐怕末将做不到。”
“不杀伤无法震慑李唐的将士,无法震慑也就无法做到少杀伤,所以.....这个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末将无法把握其中的尺度。”
李靖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担忧,也让杨英明白了圣母心在战争中危害,脸露尴尬地说道:
“既如此,做到快速结束战争当是没有问题吧?”
见杨英放下了圣母心,李靖紧皱的眉头也算是舒开了,拱手说道:
“末将定不负陛下所托!!!”
见李靖已经答应,杨英转向房杜二人说道:
“克明、玄龄可还有话说?”
房杜二人脸露失望之色,杨英的一意孤行让他们觉得杨英又如往昔一般,刚愎自用了,想着要不要找找魏征和李纲两个大喷子来“说服说服”杨英。
当然这是他们的心里想法,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只是默默的点点头。
见房杜二人也同意,杨英顿觉意气风发,下令道:
“克明、玄龄二人负责一应粮草供应,药师你就尽管放开手脚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