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当时住在现在瑞虹新城二期地块的老房子里,其实我们老房子还是可以的,算石库门的,2002年当时拆迁政府说我们这里是做绿化,所以给我们的钱很少只有十几万,然后我爸妈就拿着这笔钱到远点的买了个2室一厅,那个时候一室一厅也才六万块钱,但是有的邻居做钉子户不走,是多拿了一点,但是他也不买房,到最后房价就开始涨起来了,就再也买不起了。我始终觉得我们被骗了,因为如果是瑞虹新城做二期的话就是商业用地,这个拆迁款要给我们应该是很多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也算差一口气吧,那个时候瑞虹新城一期一个2室一厅卖八十多万。正常,哪里都有穷人,哪里都有富人。北京上海也有住在贫民窟的市民,也有住在繁华地段的有钱人。我在青岛,我爸爸这一辈是当兵来到青岛的,找到了爸爸当兵来到青岛的我妈妈,然后在青岛定居,靠自己打拼在青岛市内三区各有一套房子,我出生住在部队大院,然后爸妈都在部队,爸爸转业去银行,然后我上大学,然后进银行,然后找的老公也干银行,然后我们结婚三年后在崂山买房子,然后我儿子出生就在崂山看海价值七百万的房子里。然后他上私立幼儿园、小学,以后大概率我们也会让他上好的初中、高中,然后考好的大学,然后出国读研读博,然后回国工作或者留国外。后代能有好的前途和命运都是前面几代人的拼搏,转运的偶然性肯定有,但是是小概率。我相信她写的啊[害羞R]因为我就是这样,甚至年纪都一样,那个年纪的孩子,家里父母在小学初中那会如果没做对选择真的是天差地别。比如我家,小学时候家里有点钱,我妈想再借点买房,我爷爷和爸爸说我是女孩不用买房,即使我是独生女。于是他们买了两辆车,后来我爸出了个不小不大的交通事故把车折价卖了,房子呢,到我现在都没有[害羞R]而且不像博主的是,我爸爸家里蹲,我妈妈下岗后只是一个店里的销售,两个人不仅没有社保也没有太多钱。我唯一好点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宅基地够大,十年前自建的房子够三代同堂也不拥挤[笑哭R]
真正是上海宁写的不会称\"二居室,大平层″之类!你的故事放在其他地方也许算\"穷\"!但在上海淮海路二十多平方,三人居住,那是当时的奢侈!上海一个亭子间,一个后厢房住五,六个人,是弄堂常态!有结婚仅一张床是一对新人,拉上布帘,还是一大家子一起吃睡拉马桶,这种窘迫,比比皆是!九十年代前,属于稀疏平常事!夏天纳凉,都是赤膊在马路上,浇上一盆水,打牌,下棋,不亦乐乎!家家如此!小时候我和父母一直住在上海里浓20平方的房间里。外地同学来我家家玩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说我的房子像鸡窝[笑哭R]。不过玩觉得没有什么,小时候的房屋条件另我长大以后特别能吃苦,后来出门旅游无论是住东北十几个人的大通铺,还是法国黑人区很差的旅馆,我都觉得是体验不是吃苦。反观现在我的孩子,他们住的肯定好多了,但我想他们也缺了一点苦难和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