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非知道,这些被屠杀的羊人也有不少的无辜,也不可能整个羊人群体都是邪恶的,但至少羊人的残暴程度是远远超过其他族群的。
即便这样,明非在第二天看到满地的死尸的时候还是不由得心惊肉跳,毕竟死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是尸体,有少量明军将士的,其它都是大量的晋军和普通百姓的尸体。
明军士兵用了两天的时间才清理完尸体,整个城市各个角落都撒上石灰和草灰,这是为了避免造成大规模的瘟疫。
当坝犁城失守的消息传到中都时,中都的晋军守军顿感大势已去,他们距离花花君子的主力更远,本来还有坝犁城可以相互支援,如此一来,中都陷入孤立根本无法对抗明军。
绝望之下,中都的晋军守将们联名向明非乞降,明非大喜,随即派连述阖前去受降,当场接收了中都晋军的粮草和兵马,并将这些晋军混编入明军之中。
北部战线上的花花君子得知中都和坝犁城已经失陷,心急如焚,自己亲率15万大军想要夺回平头山,但平头山易守难攻,明非在这里部署了2万兵马,花花君子阻止了数次强攻,损兵折将,平头山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明军手中。
如今南部战线的战争已经结束,明非开始集结各路兵马,准备与花花君子主力决战,从兵马数量上看,很显然明军占有优势的。
眼下的局面,虽然双方兵力差距不算悬殊,但从士气上看,晋军明显不如明军,从双方态势上看对晋军更加不利,再耽搁下去,晋军主力很可能在无法完全展开的情况下被明军合围。
花花君子自身的军事素养是完全能看明白这一点的,所以当荆南风说出平头山周围不适合数十万大兵团展开,己方容易被包围的观点时,花花君子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全军撤退。
不到十天时间,所有晋军都撤回到晋国本土,南部的坝犁城及周边领土都被明军占领。
正当花花君子将全国所有兵力都集结起来,再次准备率领30万大军重新部署南征的时候,接到前方塘报,明非率领30万大军御驾亲征。
此时的明帝国已经拥兵40万,在数量上已经超过晋国,但明非对西面的西洲联军开始不放心了,一是因为明军屠杀了大量的羊人,羊人占多数的成国和梁国对明军恨之入骨,二是因为晋军新败,西洲联军会有兔死狐悲的感觉,难保不会趁明晋决战而抄明军的后路。
所以明非决定留下10万兵力提防成国和梁国,这才放心挥军北伐,10万兵力提防西洲联军只守不攻倒是绰绰有余,与此同时,西洲联军也惧怕明非随时率军回防,一旦激怒明非,难保明非不会把他们当主要敌人,数十万明军的攻击他们可是受不了的。
天下大势发展到这一步,生肖大陆东北方向的金国似乎始终没有登场,首先偏居一隅的金国97%以上的边界都与晋国接壤,只有不到3%的边界与原代国接壤,毫不夸张的说晋国是金国唯一的邻国。
这就使得金国没有全方面介入各国事务和战争的渠道,同时也免去了许多战火,金国的实力远逊于晋国,金国与晋国的国王室连襟关系,双方一直维持着不冷不热的关系。
只要晋国不攻打自己,金国也懒得理会晋国与其它诸侯国是战是和,而对于晋国而言,金国不在它与其它诸侯国交战的时候背后捅刀,也就不愿意过多干涉金国,加之这层连襟关系,使得双方一直能相安无事。
只是时不时的晋国的手伸的有点长,经常干涉金国的事务,金国则是给晋国出一些钱粮,出一些百姓应征于晋军,也就化解了,如果不愿意这样被收割,那就很可能引来晋国大军的攻击,金国所处的位置是很难得到其它诸侯国的陆上支援的,它必须独自面对强大的晋军。
所以金国采取的是“侍大主义”,给晋国一些实惠,换晋国的“不打之恩”,在晋国的淫威下苟且存活。
金国全国只被晋国允许养兵10万,这当然是晋国为了防止金国对自己形成威胁而采取的威逼措施,其实金国对晋国瞒报了2万兵力,对金国来说,多一个兵就多一份保障。
金王以及文武大臣对此感到蒙羞,可除了忍受又有什么办法呢,正如晋国使臣明里暗里对金王说的那样,相比于代国和梁国甚至肖皇所受到晋国的欺压来说,金国算是最好的了,关键时刻还能拿连襟之国的关系来挡一挡,让晋国碍于面子不要对金国做的太过分。
而此时明晋两国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也牵动着金国朝野上下的心,他们希望的最好结果就是,明晋双方两败俱伤,这样一来自己不但可以摆脱晋国的控制,也能避免被另一个巨无霸控制和威胁,同时还能参与到瓜分天下的盛宴当中。
因为到时候陆地上各国的实力就都差不多了,而交战各方由于结下的仇怨还会继续相互攻伐,而金国却是唯一没有被战火波及的一方,实力得以完全的保存。
其实成国和梁国也盼望着明晋双方两败俱伤,他们好渔翁得利,至于冉伽海国、曲獳海国、无终海国三个海国实力太弱,根本没有多少发言权和影响力,他们三国的总兵力还不到15万,而且陆战能力很弱,对生肖大陆的陆地上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这三个海国与陆地各个诸侯国的关系,基本是与相邻的陆地诸侯国比较好,例如冉伽海国与明帝国关系好(之前是代国和申国),曲獳海国则与成国和梁国关系好,这也是海国无法与陆国抗衡导致的,海国必须主动拉近与陆国的关系。
这与海中的兽人无法完全摆脱陆地有关,陆国可以依靠大船在海上与海国进行实力对等甚至更胜一筹的战斗,而海国却无法在陆地上战胜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