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锦衣卫和五千忠勇营的护卫下,朱由检由沈阳出发,途经西平堡、锦州、宁远,穿越狭长的四百里辽西走廊,一路上饱览锦绣河山。
在山海关盘桓了整整三天,才进入关内。
初夏的北京生机盎然,草绿得发亮,树木郁郁葱葱,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街上车水马龙,贩夫走卒行色匆匆。
内阁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一场盛大的庆典。
朱由检回京后,要拜谒祖陵,祭告天地,召见各藩属国使臣,检阅三军。
自努尔哈赤反叛以来,辽东死伤军民无数,耗费钱粮兵马无数,现在却突然完美终局了。
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朝野上下全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孙承宗终日坐在内阁值房里,批阅浩如烟海的公文。
他确实老了,明显地感受到体力不支,头靠在太师椅的靠背上小憩了。
徐光启、杨嗣昌、温体仁、周延儒忙得脚不沾地。
所有的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出了山海关,队伍向北京进发。
朱由检坐在吱呀吱呀的马车中,思考着大明帝国的未来。
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是六百年来影响中国性格最深的人。
他的身上天然带着僵化保守却又精明狡狎的小农性格,有着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一面,却又处处透着小家子气。
比如海禁制度,比如宗藩制度,比如财税制度,比如户籍制度,比如卫所制度,无不充满着家天下的精明算计。
他所有的制度设计,无不以牺牲帝国的活力为代价,来确保朱家子孙永坐皇位。
满清偏处东北一隅,人口不足百万,兵力十万有余,却能征服巨无霸一样的大明帝国。
不是因为满清有多么骁勇善战,更不是满清有多么顺应天意人心,纯粹是因为明朝作茧自缚,自绑手脚。
在不改变原有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即使有一支规模巨大战力强悍的军队,也没什么卵用。
假如你是这支大军的一个总兵,你会发现:
你左边是兵备道兼任的监军,右边是太监担任的监军。
上面,有巡按,巡抚,总督,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兵部尚书,内阁辅臣。
战役上,你说的不算,左一个监军右一个监军,时时刻刻盯着你。
战略上,你更说不上话。
别说总兵了,就是巡抚和总督,实际上也就是个大号的大头兵。
将领、兵马、钱粮、器械,无不受到内阁以及兵部、户部、工部的掣肘与拿捏,就像戴着镣铐在钢丝绳上跳舞。
不敢任事的督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终日想着保命保官,至于国家的整体利益,那又与我何关。
敢任事的督抚,一不小心就会被科道言官疯狂围攻。
熊廷弼作为明末最顶尖的战略家军事家,就是这样被搞死的。
作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既不能决定什么时候打,又不能决定怎么打,唯一能做的就是打。
打赢了,功劳是上面的。
打输了,必定秋后算账,削官夺职是轻的,重则下狱论死,乃至传首九边,凌迟处死
朱由检粗略地统计过了,从万历四十六年起,负责辽东方面事务的文官有:
杨镐、熊廷弼、袁应泰、薛国用、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高第、王之臣、袁崇焕。
其中,杨镐任期内,霍霍掉的总兵有杜松、王宣、赵梦麟、刘铤、马林,副总兵麻岩、于化龙及边军最少6万。
熊廷弼比较有作为,任内也以守势为主,平心而论是合格的。
熊廷弼被搞下台以后,换上水利专家袁应泰。这位经略任期内坑死的总兵不比杨镐少,霍霍掉了总兵贺世贤、尤世功、童仲揆、陈策、杨宗业、梁仲善、朱万良、副总兵秦邦屏、戚金,及边军至少10万。
袁应泰自杀后,薛国用经略辽东,任期很短,又在职病故,加之努尔哈赤要消化辽沈战果,没有发动大规模战役,所以没有霍霍掉谁。
接着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但是被广宁巡抚王化贞架空,而王化贞则霍霍掉了总兵刘渠、祁秉忠,及边军至少8万。
王在晋任期很短,没吃口热乎的就被孙承宗赶下台。孙承宗任期内算是有作为的,期间虽然以守势为主,但也霍霍掉了副总兵鲁之甲。
高第任期比较短,虽然没霍霍掉谁,但把孙承宗恢复的关外几百里土地给霍霍掉了。
高第之后是王之臣,和袁崇焕闹矛盾,被安排在关内,没霍霍掉谁。
之后就是袁崇焕了。
这位兵部尚书兼右都御使与别人不同,别人送掉总兵好歹有一些客观条件,比如后勤不稳,同僚牵制,对手太厉害,他则是亲自操刀,砍掉了总兵毛文龙。
之后就是耳熟能详的己巳之变。
在这次事变中,总兵满桂、赵率教、麻登云、黑云龙、孙祖寿、焦延庆,副总兵易爱、申甫被霍霍掉了。
从万历四十七年到崇祯二年,历时十二年,明朝霍霍掉了二十六位副总兵以上高级将领,送掉至少30万精锐之师。
在不改变武将地位低下的状况下,做什么都白搭。
明末就是一群外行人对着一群内行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有功不赏,有过必罚,互相推诿扯皮拉筋,能打胜仗才奇了怪了。
要想让大明武德充沛,离不开将领、后勤、经济,但最关键的是给将领升迁受赏的希望,给士兵改变命运的希望!
到了明末,几乎没有一个将领凭借战功封公封侯的。
当年秦始皇横扫八荒,一统天下,靠的是战意盎然的秦人!
为何?
只要战场立功,你就会从一个贫民,变身为有产阶级,就能获得爵位。
唐时,府兵纵横天下,因为只要立功便能授田。
但是宋时,罪犯为军,脸上刻字,死在战场上不过是消耗品,射箭一轮没有赏赐,一言不合,当场哗变,临阵投降。
明时,军户为兵,畏缩不前,望风而逃,勇敢者阵亡的抚恤金也被贪墨殆尽。
明也好,宋也罢,埋葬这两个王朝的基本上都是降人,转头便是战斗力突变。
难道是吃了神药?
与民族大义无关,只是有了希望罢了。
现在,你能拒绝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的诱惑吗?
参军报国从来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冲锋在前是因为你知道国家不会亏待你。
一个农家子弟,如果真的能够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话,谁不会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