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大唐,送别诗多以缠绵伤感为主。但有一个人,把送别诗写成了“励志诗”。全篇不写离愁别绪,而是在满怀激情地慰藉中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你猜对了吗?就是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是谁?据考就是董庭兰,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着名琴师,陇西人。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着名音乐家。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就是他的作品。
当时,董庭兰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因房琯被贬,而不得不离开长安。后高适与董庭兰在睢阳短暂相聚,离别之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送别诗中常见的那种凄清缠绵,而是饱含了诗人出自肺腑的慷慨赠言。
高适,唐代着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齐名,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豪迈,多表现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性格豪爽正直,常纵酒驰猎,并以古之大将军自诩,狂狷之气不亚李白,《别董大》便足以见其风采。
高适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与李杜不同的是,在安史之乱中,高适是力挽狂澜的那一位。
天宝八年(749年),高适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成为了唐代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
套用现在一句话,高适是把自己守边戍国的理想与实践结合起来了。正因为如此,其边塞诗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诗中剑气和豪气,不逊李白,还多了李白所不具备的雄气。
正如评价所云:高适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着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果给高适一句话,我愿意这样说:“武彰文气,诗因武雄”。
(二)
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高适感慨很深,因此写下他的“第一大篇”《燕歌行》。
它成为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实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高适对东北边塞的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最着名的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共28句,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写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第二段写战斗过程,“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三段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第四段写战斗的结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长诗最后,高适发出这样呼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三)
公元757年,一支唐朝军队突入围攻睢阳的叛军敌营,与之展开激战,解救睢阳之围。在纵马厮杀的刀光剑影中,有一位两鬓飞霜的老兵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不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是名满天下的盛唐边塞诗人领袖——高适。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在五十余岁的人生暮年,披挂上阵,吹响了出征的号角,开启了一段壮丽的军旅生涯!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骁勇善战的突厥人哥舒翰是当时政坛的明星,是唐玄宗极为倚重的名将。他看出高适不仅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战士,就把他作为重要的军中幕僚,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作战参谋。
后来,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的潼关战役中战败被俘,导致唐玄宗出逃四川,但高适做出了他的正确选择。他星夜兼程、快马疾驰追上唐玄宗,为皇上分析潼关失守的原因和教训。唐玄宗对他的军事谋略刮目相看,当即提拔他为侍御史(朝廷纪检官员),随后又将他升为谏议大夫(向朝廷提意见和建议的官员)。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反复劝说这绝对不可以,唐玄宗不听。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
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逡巡不前。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这引起了刚刚登基的李亨的怀疑。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看来,这是严重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于是命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而这时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江东节度使并肩作战,不到一年便剿灭了永王的叛军,立下赫赫战功。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却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旷达的高适也有被人诟病之处,就是此时。站错队的李白想要战功赫赫的朋友高适拉自己一把,但高适此时选择了沉默。
其实,高适的沉默其实很好理解。李白风光时写了那么多赠友人的诗,结果在狱中才想起来赠高适个诗,他们并非如何深交,没有必要为了救李白搭上自己来之不易的仕途,这仕途并非是为皇帝写几首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就得到的,而是一刀一枪拼来的,高适只能这样做。
就在高适跟永王李璘作战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睢阳(今河南商丘)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睢阳之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残酷的阶段,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吃人的情况。恰恰,高适的家就在睢阳,高适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亲朋故旧无数,自己也曾为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出仕。
由于需要处理永王李璘的事务,高适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在《旧唐书·高适传》里,这封信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前,睢阳守将张巡就派出了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对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
高适征讨完永王李璘之后,唐肃宗命令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浙东节度使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节度使高适、青州节度使邓景山驰援睢阳。为赢得时间,张镐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结果闾丘晓畏缩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发,这时的睢阳早已是一片死城。后来,在张镐的统领下,唐军大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
就在离家乡最近的地方,高适看到了故园残破、亲旧凋零。
同样让高适揪心的是,同样几乎就在自己的眼前,他的另一个好友,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不久前路经亳州,“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就是写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名诗的王昌龄,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57年,高适先是从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幕府掌书记一跃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而后升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之后又变成了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这三年的军功和紧跟皇帝的表现,也成为高适日后封侯进而得谥“忠”的资本。这三年,是高适仕途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但同样在这三年,高适也经历了人生中最悲情的另一面:自己的上司、一代名将哥舒翰惨败;一位好友“投敌”,一位好友入狱,另一位好友遇害;在自己的眼前,故乡毁灭,亲旧横死。
仕途辉煌,生离死别,这就是那三年中的高适。
在高适这里,楼上徘徊的月也沾染了雄气,不再阴柔。
你看: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还有一首双胞胎诗: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再看:
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
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再看:
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
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还有《塞下曲》中的这一句: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未完待续,随时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