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琛看着这些人的嘴脸,心里还是很复杂,他们的心理自己也明白,这是要把他们的行为都曝光到所有人面前了。
谁都有这样的心理,只是面上还是标榜自己是个正人君子。
“元首大人,这古往今来,从未有之啊,这选举之法,不可取,他们能懂什么?”叔孙通说道。
张释之也有些犹豫,法家,这其实就是对权力立法了,所有人选举出元首,有任期,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样的情况下,谁不敢好好干活。
但是这个却是毁了多少人的利益了,必须要讨好底层人才能坐上最高的位置。
读书人的尊严呢?
赵琛看不惯这些人了,他离开了座位,快速的走了下去。
他离所有人的距离都很近,但是这里的人都自觉的后退了一步,并且行礼。
赵琛是国家元首,如今的帝国实际控制人,他亲自下来,谁敢跟他距离太近?
“来,你们看着他们,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是他们,我这些年,算是做了点好事,他们能吃上饭了,能种点地,他们都没反我,还拥戴我,这样的人,我凭什么不维护他们的权力,还有,你们,一个个自诩清高,做了多少事,在这反对我?”
赵琛教训道。
“元首大人,这话,不能这么说,我们也是为了大秦,才读了这么多书,也是为了他们能吃上饭,才在这跟元首大人您商讨的,他们能懂个什么国家大事?”一个拿折扇的公子哥说道。
“那你呢,除了在这侃侃其谈,做过什么?考过科举没有?”
“这,倒是没有。”
“科举都没过,你跟我说?”赵琛的眼神发寒。
他被盯得浑身不自在。
“我说过,今天都恕无罪,我不罚你。”赵琛的眼神才从他那里移走。
他不敢再说话。
“我知道,你们很有意见,觉得他们不配,文化低,又不认识字,但是我告诉你们,朝廷的官,不仅仅从城里选,还会从农村选,我要让朝廷的学校,教育遍布大秦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读上书,写上字。”
这样的话语,实在是石破天惊,每个人都可以读书认字,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以后的竞争相当大了,现代公务员考试,几百个人,几千个人盯着一两个职位,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元首大人的理想?太远大了。”叔孙通说道。
读书人,其实不知道如何反对,因为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天下人都读书,这也符合儒家的宗旨。
其实,古代就没管过底层是否可以读书这个问题,一个村能有一个走出去的寒门弟子就不错了,基本上是没有的。
能读得起书的,家庭情况一般不会太差,能养得起个读书的人,还有有天赋的,这样的人呢,会有所谓的“贵人”投资,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投资一个未来。
至于真正的穷苦老百姓,那真的就是除了种地,就是种地了,先活着再说。
所以说,儒家,他们也没在乎过这个问题,愿意学的,都教,他们没想过,能上得起他们那个学的,哪个家里没点余粮。
“哈哈哈哈,我倒是觉得元首大人这办法好,这样,天下就平等了,都有权力决定国家首脑了。”那个墨钜说道。
墨家人抵触情绪不强,这群人主要是兼爱非攻,还喜欢当当游侠,其实这个政策挺合他们胃口,天下平等了啊。
“元首大人,感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啊,现在咱们这些泥腿子,能有饭吃,全赖元首大人,但是这些国家大事,我们,我们就不参与了,这跟我们没关系。”
一个老农民说道,赵琛在他眼里看到了害怕。
他们自然是怕的当地官绅阶级,士绅阶级。
“元首大人,他们都放弃了,你就别强迫他们了。”刚刚那个男子又说道。
赵琛眼睛斜了他一眼。
“我还没说完呢,他们懂不懂,我不知道,但是他们,懂,一件事,什么事,自己肚子能不能吃饱,有没有一个不漏风的房子,身上有没有穿的,冬天能不能穿暖,老人能不能挺过每个冬天,能不能养活一家人,自己的妻子,可不可以安全的生孩子,放心的生孩子,孩子会不会夭折,有病,有没有地方医,孩子能不能读上书,受教育。”
赵琛把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脸都十分难看了。
“是,他们是不懂怎么治国,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生活怎么样,自己生活得好,还生活得差,他们都明白,从吃的每顿饭都明白了,你们如果想做官,那应该想的是他们,不应该是升官发财,他们活得好,所有人的官位才会稳,到时候谁不会投你一票?”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私心,太多了,做官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谁给你想这些啊。
那些廉政为民的好官,那真的是自己品质在那,但是真靠个人品质啊,那怎么能行,前边好,后边就成了一个腐败分子,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的。
这说得,一众农民都哭起来了,那个老农继续说道:“元首大人,您说得都没错,我们什么政策啊,法律啊,我都不懂,我们就懂这些,那个饭,好不好吃,我们能不知道吗?过得好不好,我们自己能不知道吗?”
“元首大人,我支持你了。”墨钜在百家之中第一个支持的。
“元首大人,我也支持。”张释之说道。
“你是?”
“我叫张释之,法家中人,元首大人一番话,点醒了我,从前的法家,只是一味的为了强国,变成了君王的一个工具,遇上昏君,法律就会被破坏,如今,元首大人法治观比之韩非,李斯等人,更完善,更伟大。”张释之盛赞道。
“还有几分见识。”赵琛夸奖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元首之位,能不能坐,这难道不是民心的具体体现吗?你得民心,人家自然要支持,不得民心,那自然只有下了。”
这句话,是孟子中的,这又高度符合了儒家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