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远洋科考船“鲲鹏三号”终于在七月六号顺利驶过了有冰盖之岛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这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美丽而寒冷的北极圈内的岛屿,它不属于霸权主义,只属于平等和自由,只属于公平而友好,只属于和平而和谐,只属于安宁和绿色环境。
科考队长潜龙率领着全船科考队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格棱兰岛附近的格陵兰海向着北极中国黄河科考站方向驶去。
冰雪覆盖着的航路上,行程缓慢,一路破冰一路缓行。
潜龙为了鼓励队员们的士气,特意在一次午饭时间,在温暖的饭舱给队员们讲述了中国以往北极科考的经历,他说:
“中国北极科考队的航线路线在二十一世纪的2025年前就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当时中国北极科考队的航线路线主要是围绕北冰洋进行的,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先进的科考破冰船,多次穿越北极重要航道,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所经过的航线通常包括以下关键节点∴第一就是白令海峡是一个起点,它连接着北冰洋与太平洋。第二个就是北极圈,这是进入北极地区的标志。第三个呢,就是北冰洋中央航道,是穿越北极点附近的公海区域。第四个就是北极西北航道,这是一条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连接北冰洋与北大西洋的航路。最后就是北极点区域,这是科学考察的核心区域。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发生在2023年7月12日,当时的“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9月27日结束科考航程凯旋回到上海,总航程大约有1.55万海里。其主要航段是经过了中北冰洋及太平洋扇区,7月26日抵达楚科奇海,开展了水体环境、生物生态等调查。在加克洋中脊于8月20日开始进行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在北极点区域于9月5日成功抵达北纬90度,填补了中国在北极点区域科考的空白。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发生在2017年,当时的中国科考队首次穿越了北极中央航道,从白令海峡进入到北极点附近的公海区域。并且首次航行了北极西北航道,穿越了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抵达戴维斯海峡。
这些航线的顺利通行具有重要的经济商贸运用意义,完成北极三条航道(东北航道、中央航道、西北航道)的全覆盖,为中国的“冰上丝路”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这些航线覆盖了北冰洋的水体环境、生物生态、地质与地球物理等领域,获取了大量珍贵数据,为研究气候变化和北极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信息支持。
在航道探索上,通过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中国为全球航运业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助力了海上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在国际合作上,中国这些北极科考活动促进了与北极沿岸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与生态保护。在当时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航线需要穿越北极海冰区,这对破冰船的性能要求极高,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科考船以实际航行成果展现了当时船舶制造技术的先进性。…”
潜龙停顿了瞬间,又继续说道:
“当时的中国北极科考队是多任务并行的,在航线设计上结合了科学考察与航道探索,考察任务也是多样的。在时间跨度上通常都是持续数月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工作,比如2023年的第13次科考队就出海56天,航行了9614海里。
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吃苦耐劳,能拼敢闯,伙伴们,大家有信心去完成极地综合科考任务吗?”
潜龙微笑着看着四周围坐的科考队员们。
“有信心!沈队长。”
科考队员们一约而同异口同声整齐地大声回应着自己的科考总指挥兼队长沈龙(潜龙)
潜龙朗声一笑:
“好!我相信大家也会做的非常好!中国北极科考队的历次航线路线体现出了中国极地远洋科考在北极科学考察中的持续探索和技术进步上。从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到抵达北极点,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发展,也为全球北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以前辈们为榜样,加油向着更高更好更全面的极地科考去努力。”
潜龙又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着:
“伙伴们,我们现在的科考条件可比过去更好了,大家一定要加油做好各项科考工作。不负祖国重托,不负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七月的格陵兰岛,海风凛冽,寒意与暑气在交替中编织出一种别样的氛围。中国极地科考船“鲲鹏三号”犹如一座钢铁巨兽,航行在格陵兰岛西北部的海洋之上,破开层层叠叠的海浪,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海上科考之旅。
“鲲鹏三号”的甲板上,科考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即将肩负的使命。科考队长潜龙,步伐矫健,眼神坚毅,他穿梭在队员们之间,时刻关注着每一个细节,指挥着科考队员们认真细致地工作。
在最初的航行日子里,海洋呈现出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湛蓝的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队员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种测量和样本采集工作。海洋生态组的队员们熟练地放下网具,期待着收获这片神秘海域中的生物样本;海洋地质组的队员们则专注地操控着钻探设备,试图揭开海底地质的神秘面纱。
在海上航行一个半小时后,这种平静很快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打破。当科考船航行到格陵兰岛西北部的一片海域时,远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座座巍峨的冰川。这些冰川像是古老的巨人,静静地屹立在海洋之中,散发着一种让人敬畏的威严。它们的表面被岁月雕琢出奇特的纹理,有的如锋利的刀刃,有的似蜿蜒的巨龙。
随着科考船逐渐靠近冰川,浮冰开始在船体周围漂浮。这些浮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它们在冰冷的海水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对于科考队来说,浮冰的出现无疑给科考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们不仅阻碍了科考船的前进,还可能对船舶造成损害,同时,也增加了队员们开展户外作业的危险性。
科考队长潜龙和老船长李钢深知浮冰的危险,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船只,小心翼翼地在浮冰区航行。他通过无线电与驾驶台和船舱内的各个小组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调整着航线,确保“鲲鹏三号”能够在浮冰的缝隙中安全穿行。
科考队员们与浮冰展开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海洋生态组的队员们想要采集靠近冰川区域的生物样本,研究浮冰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然而,浮冰的存在让他们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他们的采样船在浮冰中艰难前行,每前进一点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一次,采样船被一块巨大的浮冰撞击,船体剧烈摇晃,险些沉没。队员们惊出一身冷汗,但他们没有退缩,在迅速稳住船只后,又继续坚定地投入到工作中。
与此同时,海洋地质组也遭遇了难题。他们原本计划在冰川边缘进行海底地层结构的探测,可浮冰不断涌来,将他们的小型机动科考快艇固定在冰面上。仪器设备的搬运变得极其困难,原本规划好的探测点位也无法准确到达。但地质组的队员们没有丝毫抱怨,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丰富的经验,用绳索和撬棍一点点去除冰块,重新寻找合适的探测点位。
就在科考工作遭遇重重困难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来袭。狂风呼啸,海浪如山般涌起,狠狠地拍打着“鲲鹏三号”的船体。“鲲鹏三号”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晃,仿佛一片树叶在波涛中飘摇。科考队员们紧紧抓住扶手,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驾驶台内,船长李钢双眼紧盯着前方的海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他凭借着多年的航海经验和坚定的信念,与副船长和舵手紧密配合,试图在狂风巨浪中稳住船只。突然,豆大的浪头不断地冲击着船窗,海水顺着窗缝涌进来,船内的照明灯光也在这剧烈的摇晃中忽闪忽灭,好像随时都会熄灭。
在暴风的影响下,浮冰变得更加疯狂地涌动。它们在狂风的推动下,如一群凶猛的野兽,向“鲲鹏三号”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科考船在浮冰的撞击下发出沉闷的响声,船体结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设备的连接处已经开始松动,海水逐渐渗透进部分实验室,威胁着珍贵的科研数据和器材。
在这危急时刻,科考队员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团队精神。电力维修组的队员们冒着危险,穿梭在摇晃的走廊和机房之间,抢修着受损的电力设施;密封维修人员迅速对进水点进行封堵,确保船内的设备免受进一步损害;船长与队员们紧密协作,根据浮冰的动态不断调整航线,寻找相对安全的避风航道。
经历了一夜与狂风巨浪和浮冰的搏斗,“鲲鹏三号”终于在黎明的曙光中挺过了这场劫难。海面上的风雨渐渐平息,阳光洒在被海浪冲刷得伤痕累累的船体上。虽然船体外部有些擦痕,但幸运的是,船舶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完好无损,科考设备几乎也都保存完好如初。
经过短暂的休整,科考工作重新启动。此时的浮冰随着海流漂移方向有所变化,科考队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继续展开各项科考任务。海洋气象组加紧了观测力度,希望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为更准确地预测这片海域的浮冰分布做出贡献。而海洋生物组也利用暂时平静的局势,成功采集到了珍贵的浮游生物样本,这些样本可能揭示浮冰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微妙关联。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科考船的动力系统在之前的暴风巨浪中受到了轻微的损伤,导致航行速度大幅下降。这不仅影响了科考进度,还增加了后续前往预定海洋区域的风险。维修团队的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地对动力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每一个螺丝的拧紧、每一根电线的接驳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和专业。
与此同时,浮冰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了堵塞,像天然的屏障一样阻碍了科考船的前行。船长李钢果断决定改变航向,绕道而行。但新的航线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未知的海洋区域可能隐藏着更多的危险。为了确保安全,导航组队员们日夜紧张地分析海图数据,不断与船长进行沟通协调。
在与浮冰的长期博弈中,科考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应对策略。他们会密切关注浮冰的流动方向和速度,选择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开展作业。并且,队员们也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安全防护,在进行户外作业时会穿戴更厚的防护服,使用特制的装备进行探索和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考工作终于迎来了转机。他们成功穿越了浮冰最为密集的区域,进入了相对安全的海域。在这里,海洋生态组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观测点,通过长时间的监测,对浮冰消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微观变化有了重大的发现;海洋物理组的队员们在海洋能量传输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采集到的精准数据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海洋化学组成功从海水中提取出了珍贵的矿物质元素样本,并对其成分和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
终于,在经过一系列的挑战和努力后,科考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此次七月的环格陵兰岛西北到东北海上科考,不仅收获了海量的珍贵科研数据和样本,还为我国极地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一路的艰辛与挑战,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科考队员的心中,他们带着满满的成果和无尽的回忆,继续驶向那片广袤的海洋,探索更多的海洋奥秘。极地科考船“鲲鹏三号”航行在格陵兰岛东北部的海洋中继续进行着细致的沿海科考,科考队长潜龙依然又指挥着科考队员们认真细致地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