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在抛出来“十五日内完成对苏州城池控制”的战略目标之后,进一步解释,这个战略目标可分解成三个部分——
其一,通过“水陆协同”瓦解苏州的护城河防御体系。
其二,通过“新型火器”破坏苏州的城墙门防御体系
其三,通过“铁笼战术”彻底消灭苏州主力水军队伍。
“诸位将军,陛下特意为此番攻打苏州之战,赐名为‘铁火焚城’!”
在座将领,精神为之一震!
专门为一场战争行动命名,也算是南唐,不,五代十国战争史上的头一遭了。
陈恺达作为鄱阳湖水军统领、安化节度使,立功意愿最为强烈,催促道:“大都督,刚所说三步破城,究竟是何意?”
林仁肇不再绕弯子,一口气说道:“惑敌分兵、破壁攻坚、绞杀决战!”
听起来振奋人心,实则,除了卢绛、潘辰之外,其余将领都不明白,林仁肇进一步解释——
第一阶段,惑敌分兵,唐军主动分兵,形成对苏州五门的逼迫态势,以达到“迷惑”的效果,倒逼苏州城内军力分散开来,在具体行动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苏州水闸、角门等位置,布置兵力,促使苏州军队进一步分散。
第二阶段,破壁攻坚,苏州城可不是“平安县城”,五代十国时期,罗城(外城)的周长达到了21.6公里,很明显打不了“富裕仗”,必须佯攻、主攻相配合。进一步侦查之后,筛选主攻地点,利用热武器爆破,同时,还要配合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如“堆土”“挖地道”“云梯登城”等方式,在苏州城打开一个缺口。
第三阶段,绞杀决战,在苏州城打开缺口、大军进入之后,就要考虑钱文奉作“困兽之斗”,所谓绞杀,即为巷战,苏州城内情势复杂,为了避免无意义的战损消耗,入城之后,要火速攻占政府机关,如刺史衙署、广陵郡王府邸、府库、贡院等。
以上,是“铁火焚城”战略的大致框架,林仁肇粗略地讲解一遍,并没有细说。
为何?战局形势、瞬息万变,计划是死、随机应变!
仗还没打,就开始探讨细节问题,就是舍本逐末、刻舟求剑了。
林仁肇环视一周,缓缓说道:“接下来,本督做如下部署。”
陈恺达立身行礼:“大都督,鄱阳四千水军,枕戈待旦、听从调遣!”
“好,陈节度,葑门、盘门南接大运河,我若猜的不错,钱文奉必定在运河之上,安置重兵。”
“都督的意思是,钱文奉已做好了逃离准备?”
“大军围城,钱氏岂能不想好退路?你部一分为二,一部盯紧盘门码头,在对岸驻军,时刻提防盘门守军动向,另一部,不需要死守葑门,只要封死江南运河就行了。”
“遵命!”
林仁肇接着喊道:“卢将军!”
卢绛急不可耐:“末将在!”
“阊门是苏州重点防御之地,予你两千人马,在此驻守!”
“一千足矣。”
“卢将军,不可掉以轻心,镇守阊门的是邵可迁,并非庸将。”
卢绛满不在乎,邵可迁?卖什么的?他能比张琼还凶?
林仁肇最后,将目光转向营帐靠外之处,那里端坐的三个人,明明内心急不可耐,却又一脸傲娇,样子颇为滑稽。
这三人,正是申屠令坚、刘茂忠、陈德成!
五千龙翔军,一路之上,浩浩荡荡、踌躇满志,大有“天老大、我老二”的气概,可实际上地位十分尴尬——
没人听说过!
不是说,申屠令坚没名气,林仁肇自然也知道他的大名,可这个“龙翔军”到底是哪儿冒出来的!李煜组织“对吴越作战会议”的时候,申屠令坚也没接到邀请啊!
诶,人家就这么水灵灵地跟来了,还是跟润州大营级别一样的作战单位。
“申屠将军。”
申屠令坚身体一震,起身拱手:“林都督,末将在!”
“齐门、娄门,一箭之遥,龙翔军镇守此处,可有异议?”
这明显是商量,不是命令,林仁肇也算是老官僚了,他知道,“龙翔军”算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也搞不清楚申屠令坚与皇帝李煜到底啥关系。
申屠令坚犹豫一下,问道:“末将,只守城门?”
林仁肇脸色微变,反问:“申屠将军,何意?”
“都督,恕末将僭越之言……娄门、齐门之外,便是阳澄湖泊,东行四十里之外,孙承佑两万大军驻守,若只守城门,难免会陷入被动。”
林仁肇表情缓和,内心也颇为震惊,看来,这个申屠令坚,不是一个只会拍马屁的绣花枕头。
东南一线,林仁肇本打算自己去防守的!
“申屠将军的意思?”
“末将愿领兵前往,沿湖畔设伏,若吴越军队闻风而动,即可围点打援!”
“好!”
林仁肇露出笑容,说道:“苏州东南的安全,就交给申屠将军。”
“遵命!”
坐下来之后,申屠令坚长出一口气,总算争取了立功的机会。
五门之外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分配了兵力,其中,相当一部分兵力,分配到了“苏州城市圈”的关键交通节点,尤其是江南运河沿线,以保护战舰与辎重。
最后,林仁肇决定,自己亲率一千,就驻扎在寒山寺,这个位置,不远不近、地势较高,很适合作为指挥部。
眼看任务分配完毕,潘辰急了,起身询问:“大都督,属下何为?”
一起急了的,还有孙晟,起身说道:“苏州城防信息,在下最为清楚。”
这句话不是吹牛,孙晟就是搞情报的。
林仁肇摆了摆手,说道:“孙统制、潘侍郎,不要心急!接下来两日,你们才是主角,才是最忙的人。”
两人一怔,不解其意。
林仁肇手指地图,依次点名:“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共计五十三处河道,全部都要堵死!”
怎么堵死?河道中插上木桩,横上铁索,或者用小船装满稻草、桐油,有人敢靠近就点燃。
“接下来,舟桥军的指挥权,交给两位,务必在两日之内,在苏州外围打造一座牢笼!”
此话一出,初听不以为意,细细品味,方觉胆寒——
兵法有云:围师必阙。你不能把人逼急了,跟你玩命,留一条路,好让人逃。
可按照林仁肇的吩咐,不仅苏州五门封死,运河封死,交通封死,就连同小舟、小船的水道,也要封锁?
完全不给人留活路啊!
真不怕苏州的老百姓在绝望之下,奋起反抗?殊死搏斗?何必呢!
见众人惊骇之色,一向给人宽厚谦恭、铁汉柔情的林仁肇,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一丝狠厉。
潘辰是“总参军”,相当于皇帝的特派员,他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大都督,苏州城中,至少有八万百姓。”
按照《太平寰宇记》(北宋初年)的文献资料,吴越归降之后,苏州的人口为户,按照“一家五口”的规模估计,人数应该在17-18万之间。
但是,此处的“苏州人口”,包括了苏州全境,如城外的农民、流动的商人等,所以,苏州城内的人口绝对不会有十几万。
大美女凌霄计算了一下,根据《平江图》的规模,苏州城应该有14平方公里,古代城市人口密度不高,参考现代三四线城市的水平,每平方公里大概5000-8000人,所以,城中的人口数量,应该在7万到11万之间。
这一数据,可以进一步通过苏州驻军数量佐证,即吴越采取“三民养一兵”的制度,苏州城内的驻军为两万五千人,算下来,至少需要七万五千个老百姓才能养活,接近八万的数量。
听到潘辰的提醒,林仁肇不疾不徐、不咸不淡地回复一句:“那又如何?”
是啊,那又如何呢?
“诸位,苏州之于吴越,不亚于金陵之于我大唐,用雷霆手段、犁庭扫穴,才能对吴越起到震慑作用。必要的时候……”
林仁肇没继续说,在场的人都知道什么意思。
众人释然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攻打苏州的代号是“铁火焚城”。
铁火合击,玉石俱焚!
好,已经明确了领导的意思,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就好办多了。
把刀磨得锋利一些。
谁知,话锋一转,林仁肇又恢复了往日的神色,说道:“先礼后兵,不失君子之风,还是先通知钱文奉一声。”
众人一脸便秘的表情!
娘嘞,人脑子都打成狗脑子了,还先礼后兵,这功夫,你派去使臣,一准会被钱文奉砍了祭旗!
马崇义摇头:“都督,大可不必了。”
“诶,本督又没说派人去通知,诸位,看看这是什么。”
林仁肇说着,从行军背囊中拿出一叠纸,上面红绿两色,还有印刷体的字迹。
“这些东西,出自顾大学士(顾闳中)之手,派人潜入城中,四处发放,就算是递交战书吧!”
顾闳中,没错,就是那个《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
众人凑过来,仔细端详,看清楚了之后,脸上表情戏谑无比。
损,太损了!先搞一波舆论战!
“发放传单的任务,就交各门守将负责,放心发,战船之上拉了几十箱。”
【凌霄简单做了一个图,放在“作者有话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