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庄子上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每个人都忙碌而充实。
他们开始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联系建房子的原材料,一部分人则照看着请人开始挖地基。
刘母几人是最先忙碌起来的人,她一边念叨着“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边开始翻箱倒柜,整理着家人的冬装。
现在庄子上又进了这么多人,刘母要把这些事情都给安排妥当。这些人一年四季都衣服鞋子这些,还有家里的伙食安排这些,都由她一手安排。
还好刘母以前也管理过公司,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拔了四个管事的上来。
廖家这边一家七口人品通过了刘母的考察,所以,刘母让廖老头带着大儿子负责家里生活物资都采买,给他们安排了两辆骡车。廖婆子就让她带着儿媳妇管理两个庄子上的事情。
刘母吩咐下去的事情,几人也都能很好的完成,省了她不少事。
在古代,农村建房子说简单也简单,城里那些大户人家或者王公贵族的房子说难也是很难。
毕竟,二者不在一个档次上面。
刘父设计的房子,位于二者之间,土坯和青砖相结合,再配合木料,石材。
木材需精心挑选,去腐存精,经过晾晒、刨削、雕刻,成为支撑房屋结构的栋梁与装饰门窗的精美构件,林伟忠在府城找了最大的两家木艺工坊定货。
石材则跟附近的村子定的,经过开采、打磨,用于建造坚固的地基。
土砖也是在附近的村子定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通过黏土混合一定比例的水和稻草,手工制成一些土砖塞杆备用。
在跟府城附近的青砖厂定了一批青砖,青砖经过高温的烧制,既防水又保温,是构建墙体不可或缺的材料。
家里人居住的房子都用青砖建造,牲口棚或柴房可以用土砖节省成本。至于养殖场就用石头块,石头块砌成的墙体比较扎实,用来养猪最合适。
雨过天晴,刘父带着刘彩霞和刘小璐去了一趟府城,把后面那个山头买了下来。
府城那边备案的山头有两千六百八十亩。再往后就是深山老林,府城对于深山那边没有丈量,这年头也没人会买一座座这种延绵起伏的深山老林回去。
刘父交了五千三百两。
离开的时候,还被得到消息的府丞请了过去。
刘父跟着衙役来到府丞的办公室。
“刘老爷!听说您这次过来是来买地的?”
“参见府丞大人!草民的确是来买地的,就是之前那个庄子后面的那片荒山。买回去明年开坑出来种些土豆,番薯和辣椒。到时候秋收了请府丞大人赏脸来庄子上做客。”
“刘老爷,这个好说好说,我这边请你过来就是想跟你商量个事情。到时候你这边开始种土豆之后,我这边派一个师爷去庄子上记录一下种植的全过程,从下种到收货。到时候知府大人也有详细的证据,好些折子递上去给王爷过目。王爷看过后就可以直接递交朝廷。情况属实,朝廷这边就会全国推广出去,到时候少不了你们的功劳。”
“大人,您不说,我这边也是需要把这个种植的过程记录下来的。要是有专门的师爷过来帮忙记录再好不过了。毕竟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没有师爷写的好。到种植的时候,我再来禀告大人。”
“好,刘老爷,这个事情要是能成,知府大人和王爷都不会亏待你的。”
“多谢大人提携!”
万事俱备,刘父找了个黄道吉日动土建房子了。
施工过程中,匠人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木匠负责构建房屋的骨架,他们凭借精湛的手艺,将一根根木料通过榫卯结构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既牢固又美观。
泥瓦匠则负责砌筑墙体与铺设屋顶,他们熟练地搅拌泥浆,将一块块砖石或砖瓦堆砌成坚固的壁垒,为家人遮风挡雨。
刘小璐和孙泽源在和刘父商量之后,画了一版简易的房屋结构图。
孙泽源和朱磊负责总指挥。
“这个房子设计的挺好的,独立的宅子之间留一辆马车牛车经过的通道。”
刘父“是啊,算了算尺寸,总归能建十六座宅子,以后家里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多出来的房子总是能用得上的。”
按照刘父他们都要求,房子设计的确实很不错,每一套房子都是二进的宅子,
后院卧室东西各三间厢房,一间堂屋正房,前后院各一个厕所加洗澡房。
前院一个厨房,一个饭厅,一间杂物房柴房,另外三间卧室,一个倒座房。每座院子的门口还会修建一座洗衣池,和一口蓄水池。
等所有房子建好后,统一从山上引渡山泉水,用竹筒把泉水引下来到每家每户的蓄水池里面。
蓄水池的另外一边是一小块菜地,可以自己种点葱和小菜。
污水处理就在底下挖一条通道,统一引到后面的坑里面,顺便用这些污水沤肥。背后就是田地和他们家的大山,一举两得很方便。
至于作坊的修建,就放在了另外一个庄子的旁边,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尽量分开。作坊的设计就要简单了很多,一进的院子,左右各三间工作房,一个大厨房和厕所,中间一个蓄水池。
目前,建一个这样的作坊就够了,旁边还留有空地,以后扩大规模在扩建。
至于养殖场就全部建在了后山的山脚下。格局跟之前的差不多,三排厂房,一排猪圈,一排养兔子,最后一排靠近后面荒山建鸡圈。
等后面的荒山开垦出来,种上一些果树后,鸡圈里面的鸡就可以拉出去散养了。美其名曰走地鸡,走地鸡的味道可比圈养的鸡要好很多。
由于建房子的缘故,山脚下这边每天人潮涌动,除了来干活的附近两个村子的村民,还有一些是来看热闹的。
人一多就显得嘈杂。
到处都是说话的声音,夹杂着工人干活的“吆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