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传旨......
此时此刻,即便不用把脉诊断,在场的所有人心里其实都已然明了最终的结果究竟会如何。
可是大家依然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朱潚,一个个紧闭双唇,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恐自己哪怕只是轻微的呼吸声都会影响到朱潚把脉的准确性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朱潚之前好不容易才擦干了眼泪,但是当他真正开始把起脉的时候,那些刚刚止住的泪水竟又如决堤之水一般,再度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眼眶中奔涌而出……
“老五,快别哭了!赶紧告诉我们,娘现在到底怎么样了?病情有没有好转一些?”朱棣一脸焦急地看着朱潚,他身旁的其他人也都紧张兮兮地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了朱潚身上。
然而此刻的朱潚却只是默默地转头看向了满脸期待的朱元璋,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终于,还是马皇后率先打破了这份沉默,她用虚弱而慈祥的声音缓缓说道:“老五啊,你不用说话,娘心里明白得很呢。娘这身子骨自己清楚,恐怕……”
“这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了吧。”
听到这话,在场所有人的心都猛地一沉,尤其是朱潚,他那双原本就已经哭得通红的眼睛里,此刻更是泪水如决堤般奔涌而出。
一旁的朱樉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他径直走到朱潚面前,急切地追问道:“老五,那娘究竟还剩下多少日子?你给个准信儿!”
面对兄长的质问,朱潚哽咽着回答道:“最多也就三五日了……”
这个残酷的答案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每一个人的心,一时间整个房间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马皇后轻轻闭起双眼,微微颔首,低声呢喃道:“这样也好,至少还能亲眼看到咱大明的阅兵仪式,也能跟着你们爹爹一起回到凤阳老家去看看……”
“不!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朱元璋突然发出一声怒吼,他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地望着马皇后,然后不顾一切地朝她冲过去,仿佛要抓住最后一丝希望。
可是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刚迈出两步,他便感觉脚下一软,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扑倒而去。
眼看着朱元璋即将重重摔落在地,周围众人皆是被吓得大惊失色。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朱樉眼疾手快,身形一闪,瞬间来到朱元璋身后。
他毫不犹豫地伸出右手,一把死死抓住朱元璋的后衣领子,紧接着手臂猛然发力,竟硬生生地将朱元璋整个人像拎小鸡似的给拽了回来,并稳稳地扶着让其重新站直了身子。
好事,朱元璋没出丑。
坏事,朱元璋被儿子提溜着,扶了起来。
“哎哟哟,我的重八呀!您都已经六十多岁的高龄啦,怎么还跟个孩子似的毛毛躁躁呢?就不能稍微稳重点儿嘛!”
马皇后显然是真的受了不小的惊吓,一边用手轻拍着自己的心口位置,一边满脸嗔怪又略带激动地数落道。
再看朱元璋,那张历经沧桑的老脸此刻早已涨得通红,宛如熟透的苹果一般,而那眼眶中的泪水却仍旧如决堤之水般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
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后,朱元璋面色凝重地缓缓开口:“传旨……”
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仅仅只是淡淡地吐出这两个字,在场的所有人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朕命朝中各部的文武大臣,各大兵团的司令,各地舰队的司令官,以及来自各国的使团代表们,于明日午时一同出发前往上海府。”
朱元璋稍作停顿,接着又继续说道,“后天,就在上海府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微顿了一顿,然后环视四周一圈后,再次开口点名道:“此次阅兵,由秦王朱樉出任总指挥一职”
“燕王朱棣和楚王朱桢,则共同担任副总指挥。”
“齐王朱榑与代王朱桂负责整个活动期间的警卫工作,不得有丝毫懈怠。”
“蜀王朱椿和湘王朱柏负责处理各国使团相关事宜,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周王朱潚,你需时刻陪伴在皇后左右,保护好皇后的安全。”
随着朱元璋的话音落下,那些被点到名的诸位王爷们纷纷恭敬地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表示领旨谢恩。
“儿臣遵旨”
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却并未再多看一眼这些儿子们,而是毫不犹豫地转身迈步向前走去。
待到行至马皇后面前时,他停下脚步,伸出那双略显粗糙但却温暖有力的大手,紧紧拉住了马皇后的玉手。
随后,两人就这样相互依偎着,搀扶着,缓缓地走出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大殿。
望着朱元璋与马皇后渐行渐远的背影,众人不禁心生惆怅之感。
他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视线尽头,仿佛带走了某种重要的东西,让在场之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霾。
当那两道身影完全不见踪影之后,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了朱标身上。
整个过程中,朱元璋竟未对朱标的事有只言片语的提及,这表面上的忽略,实则令人深思。
然而,只有朱元璋自己心里清楚,关于重新选定太子一事,他始终未曾放下。
此时的朱樉注视着面容憔悴,一脸病态且紧紧拉着朱雄英小手的朱标,缓声说道:
“老大啊,你就安心养病吧。不必担忧其他,这皇位定然是属于你的,任谁都休想从你手中夺走!”
听到这番话,朱标嘴唇微张,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但就在这时,朱棣挺身而出,朗声道:“二哥所言极是!我麾下有三大兵团,必定全力支持大哥登上皇位!”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场顿时一片哗然。
看似朱棣这鲁莽冲动的一句话,却已将其立场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