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刚过,天际泛起鱼肚白,晨曦穿过厚重云层,丝丝缕缕地洒落在巍峨壮观的金銮殿上。
殿内香烟袅袅升腾,盘旋缭绕,氤氲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息。
龙椅之上,皇帝正襟危坐,神色凝重,锐利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仿佛在审视着朝堂之上每一丝微妙的变化。
早朝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众臣依次上前,将各地的赋税征收、水利修缮、民生琐事等一一奏报。
在往日,这些政务皆是朝廷运转的重要环节,可在今日这般压抑且凝重的氛围下,却都显得无足轻重。
随着一件件事务有条不紊地陈说完毕,大殿内陷入了短暂而沉闷的寂静,空气仿佛都被无形的压力压缩,凝重得近乎凝固。
覃相和苏相并肩站在群臣前列,二人微微侧身,不着痕迹地对视一眼。
这一眼,仿若一场无声的对话,其中传递着对此次奏报的郑重其事,以及对海晏郡灾情的深深忧虑。
苏锦韵胸腔剧烈起伏,深吸一口气,抬手轻轻整理了一下身上绣着精美仙鹤图案的朝服。
那细腻的丝线在摇曳的烛火映照下,闪烁着微光,彰显着她的身份与地位。
定了定神,苏锦韵迈出沉稳有力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大殿中央。
她身姿笔挺如松,脊背挺直,尽显朝中大臣的威严与风范。
随后,她双膝缓缓弯曲,稳稳地跪在冰冷坚硬的地砖上,双手抱拳,高高举起。
朗声道:“陛下,臣苏锦韵叩请圣安!有要事启奏。”
她的声音洪亮、清晰且极具穿透力,在空旷的大殿内不断回荡,久久不散,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果敢。
“信王殿下的封地海晏郡,近日灾祸毫无征兆地突然降临。
一场极为罕见的蝗灾,正以令人惊骇的态势在那片土地上肆虐无忌。
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仿若一片无边无际、遮天蔽日的乌云,将阳光严严实实地遮挡。
所到之处,天地仿若被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
它们振翅的声音,交织成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轰鸣,仿若死神的低语。
在这铺天盖地的虫群肆虐下,田亩间原本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庄稼,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啃噬殆尽。
曾经那一片片翠绿的田野,如今只剩下一片满目疮痍的狼藉。
残株败叶在呼啸的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灾难的残酷。”
苏锦韵微微顿了顿,额头已然冒出细密的汗珠,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
她的语气中满是忧虑与恳切,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沉重的分量。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事态的紧迫与严峻:“当下正值农时的关键节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百姓一年的辛勤劳作与生活希望。
每一株庄稼都凝聚着百姓的心血与汗水,关乎着他们的生计与温饱。
若不能即刻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遏制灾情,粮食必然会颗粒无收,百姓将毫无悬念地陷入饥荒的绝境。
届时,他们将衣食无着,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随时可能在这片土地上无情上演。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内心的恐慌与绝望将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民心动荡,从而危及地方的安稳与太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小小的动荡,甚至可能如滚雪球般,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根基,动摇社稷的稳定。”
“臣恳请陛下,火速选派精通治蝗之能臣。
这些能臣不仅需具备丰富的治蝗经验,更要有卓越的智慧与应变能力。
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蝗策略。
同时,调配充足的治蝗物资,这其中既包括足够数量的人力,确保各项治蝗措施得以有效执行。
也涵盖各类物力,如大量的治蝗工具,以及可能用到的药物等。
务必确保物资及时、足额地供应,不能有丝毫延误。
让他们日夜兼程赶赴海晏郡,争分夺秒与灾情赛跑,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受灾之地,展开救援与治理工作。
唯有如此,方能解百姓于水火,救万民于倒悬。
望陛下早做定夺,颁布圣谕,让海晏郡百姓知晓朝廷时刻关怀着他们。
让他们在这艰难的时刻感受到来自朝廷的温暖与力量,从而心安意定。如此,方能保一方山河无恙、太平顺遂。”
说罢,苏锦韵额头轻轻触地,久久未起。
她的后背微微颤抖,不知是因长时间跪地的酸痛,还是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整个大殿此时安静得只能听到她微微的呼吸声。
苏锦韵的声音刚落,金銮殿内刹那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按下了静音键。
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哪怕是极细微的声响,都能在这空旷的大殿里被无限放大。
那些早已知晓海晏郡蝗灾的皇上近臣,表面上神色如常,身姿笔挺地伫立在原地,维持着朝堂上应有的庄重。
可他们微微颤动的指尖,却泄露了内心的紧张。
他们的目光看似平静地扫向前方,实则每一丝注意力都集中在锦瑞昭王身上。
在他们心中,锦瑞昭王虽年纪尚小,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办法,或许此次也能打破僵局,带来一线生机。
而初次听闻此事的臣子们,脸上先是闪过一丝茫然,仿佛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这个惊人的消息。
紧接着,难以置信的震惊迅速占据了他们的面容,眼睛瞪得滚圆。
嘴巴微微张开,仿佛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惊得发不出声音。
短暂的呆滞后,深深的惶恐如潮水般将他们淹没,身体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他们都是饱读史书、历经世事的朝堂中坚,对蝗灾的恐怖早有认知。
自古以来,蝗灾便是让天下人胆寒的灾难,无数贤君良臣都曾在它面前束手无策。
往昔的人工捕蝗之法,不过是应对小规模虫祸的无奈之举。
面对的不过是稀稀落落的零散蝗虫,百姓们手持简陋的工具,尚可勉强应对。
可这次海晏郡的蝗灾,完全是另一番恐怖景象。铺天盖地的蝗虫如汹涌的黑色潮水,遮天蔽日般席卷而来。
所到之处,天空被遮蔽得昏暗无光,大地仿佛被一层蠕动的黑色毛毯覆盖。
那密密麻麻的虫群,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仿佛是来自地狱的丧钟。
如此规模的蝗灾,人力在其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再多的百姓手持简陋工具,也不过是螳臂当车,毫无胜算。
更可怕的是,蝗虫虽通常以庄稼为食,可一旦饥饿到极致,便会显露出凶残的一面。
民间流传着诸多关于蝗灾伤人的恐怖故事:那些被蝗虫肆虐后的村庄,粮食被啃食殆尽。
蝗虫在饥饿的驱使下,会疯狂地扑向无辜百姓。
它们成群结队,密密麻麻地爬上人的身体,用尖锐的口器疯狂啃咬。
受害者被黑色的虫群淹没,发出凄厉的惨叫,却无力挣脱。
被咬伤的百姓,伤口处鲜血淋漓,疼痛难忍。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伤口很快就会感染、恶化,短短几日,便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失去生命。
想到这些惨烈的场景,大臣们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湿透,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他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百姓们在蝗灾中绝望挣扎的画面,心中被深深的恐惧和忧虑填满。
他们暗自思忖,这场灾难不仅关乎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更可能动摇社稷的根基。
可如今却毫无头绪,不知该如何才能化解这场灭顶之灾,拯救天下苍生。
在这巍峨庄重的金銮殿内,沉重的气氛仿若铅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密不透风。
皇帝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雕龙画凤的龙椅之上,脊背下意识地微微紧绷,周身散发着无形的威严与压迫感。
他那原本锐利如鹰隼、洞悉朝堂万象的目光,此刻却不由自主地染上了几分急切与期待。
仿若被磁石吸引,悄然朝着覃家小丫头的方向投去,眼神中满是渴盼。
就像在黑暗中寻觅曙光,期待着她能带来破局的希望。
与此同时,他不动声色地向一旁早已候命许久的记录官员递去一个眼神。
那眼神犹如一道裹挟着寒霜的指令,冰冷且不容置疑。
官员们瞬间心领神会,像是被按下了开关,原本微微佝偻的身躯猛地挺直,手中饱蘸墨汁的笔紧紧握住。
仿佛那是他们的武器,时刻准备将任何可能解决蝗灾的办法,精准无误、一字不差地记录在册。
哪怕是最细微的灵感火花,也生怕错过。
殿内的大臣们,身着各式官服,神色凝重,皆屏气敛息,大气都不敢出。
每一道目光都像是被一股无形且强大的力量牵引,齐刷刷地聚焦在锦瑞昭王的身上。
他们的眼神中饱含着复杂的情绪,有对灾难的忧虑、对百姓的关切。
更有对这位平日里常有奇思妙想、古灵精怪的小王爷的深深期待与信任。
他们满心盼望着,在这千钧一发、关乎社稷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覃芊落能凭借她独特的智慧,说出破解蝗灾困境的绝妙良策,拯救万千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