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鬼谷子又对孙膑和庞涓说:“我再给你们出个题目”,说着,他拿出来一个篮子,只见这个篮子,就是他们日常用的那个,这个时候,篮子里面放着五个馒头。
他宣布规则道:“现在我这里有五个馒头,每个人一次最多拿两个,吃完了才能再拿,最后吃得多的那个为胜。”
刚听老师鬼谷子说完,庞涓迫不及待,赶紧上前拿起了两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而孙膑又与他恰恰相反,只见他不慌不忙拿了一个,慢条斯理的吃了起来。鬼谷子看到这里,心里暗暗地点了点头。
当庞涓手里还剩下半个馒头时,孙膑已经吃完了一个,于是又从篮子里拿走了两个,在一旁吃了起来。
其实这个时候,胜局已经锁定了。
待到庞涓再去拿时,篮子里面已经没有了馒头。这样一来,孙膑总共吃了三个,而庞涓只吃了两个,最后的结果自然又是孙膑胜了。
这五个故事流传甚广。如果晚上没事时,孩子们特别爱缠着老人们老人讲故事,特别是在北方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夏天的大树下,还是冬天的暖炕上,更是故事会的发生地,许多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孩子们总是百听不厌。
怎见得一定是北方农村?因为在南方,夏天的夜晚,你在大树下试试,不被蚊子吃了才怪!南方的冬天,更没有什么暖炕可坐。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准是其中的压轴戏。这时的老人们,也一改之前的木讷,讲得绘声绘色,眼神中都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或许希望孩子们能够像孙膑那样,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吧。
而孩子们明明知道最终的答案,但还是露出期待的表情,随着故事的发展,或吃惊、或欢笑。不知道这些故事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长,也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开启了智慧!
俗话说:“会看的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小时候听这些事故,也只当个热闹来听,从来没有深思过,今天再次听来,就听出了其中的一些味道。
故事虽然不长,但都挺巧妙,不知是真实发生的,还是后人杜撰的,就是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往往藏着大智慧,要不怎么说高手在民间呢!
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在两三千年前,那个知识十分宝贵,普通人见识很短的时代,确实可以培养人。
即使这些故事属实,也只能是低层次的,鬼谷子的教学肯定不会搞得人尽皆知,但也很有借鉴意义。
七人便分析起这五个故事来,想从其中找到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以把五个故事分为三类:
第一个、第二个和第四个故事,用正常的思维来说,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的是打破常规的能力。
第三个故事需要的是细致观察的能力。
第五个故事需要的是把控全局的能力。
那么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是孙膑比庞涓更聪明吗?
当然是,但这只是最浅显的层次,每个人都知道。那么深层次的道理是什么?
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有智慧与机智,有创新性思维,有效率与效果,有心理洞察力,有长远规划,有灵活性。
但剖开这些东西,背后藏着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孙膑能够把一个人、一件事,一眼看透,在他做事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做事的节奏,预见了最后的结果,这也就是孙武子所说的“先胜而后求战”。
而庞涓恰恰相反,是“先战而后求胜”,所以他每次都是胸有成竹,轻松地胜过庞涓。这才是这些事故最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鬼谷子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次次的教育,提高了学生们看透问题的能力。
这些故事虽然都是孙膑胜了,但庞涓能够成为鬼谷子的弟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和大将军,也不是易与之辈。
在这些故事中他虽然都失败了,但也学得了很多方法和道理,洞察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鬼谷子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出师毕业后,带领魏军攻入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进而攻打卫国,风头一时无两,魏国这时也达到了强盛的巅峰。
如果不是嫉妒敌视孙膑,最后被乱箭射死在了马陵,肯定也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鬼谷子抓住了主要矛盾,通过一个又一个命题试炼,提高了弟子的洞察力,而洞察的正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那么布局的本质要素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个捕鸟雀的过程。
有过经验的都知道,在冬季的院子里,支起一个箩筐,在支撑箩筐的棍子上拴上一根线,在箩筐下放置一些食物,诸如玉米、小麦等,人牵着线,远远地隐藏起来。
那些饿急了的鸟雀就会多次试探,感到没有危险时,急忙来到箩筐下,待到其吃到食物时,远远地一拉引线,便把鸟雀罩在了箩筐里。
经过激烈的讨论,比照捕鸟雀,众人认为,本质要素有这么几点:
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欲望。
这个欲望其实就相当于箩筐下的食物,如果掌控了一个人的欲望,要其生则生,要其死则死,玩弄于股掌之上。
所以要布局,必须知道敌人有什么欲望,然后布一个局。满足或扼杀其欲望,这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利,一个是害,利而诱之,害而惧之。此利使其无法拒绝,此害使其无法承担。
就如柳依依方案里,答应倭国人的设计方案,这个利是无法拒绝的,所以倭国人即使冒着暴露其底细的风险,也要把这件事做成。
排在第二位的是时机。
为什么要在冬季支起箩筐捕鸟雀呢?因为冬季田野里已经没有了食物,鸟雀每天都在饥饿中度过,如果长时间找不到食物,就会冻饿而死。
所以冬季就是个时机,在这个时间里,食物短缺对于捕鸟人来说,是有利时机,对于鸟来说就是无法承担的害,箩筐下的食物无法拒绝,死亡的危险无法承担,趋利避害之下,结果也就注定了。
对照东海市倭奴国人,他们已经势在必得,因为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就必须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实现目标,否则无法向上面交待,这个时候前面有诱惑,后面有催促,自然就会上钩了。
排在第三位的是严密。
布的这个局就是箩筐,只要你进来了,就跑不掉。所以这个局一定要严密,如果四面漏风,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想布一个严密的局,必须有上帝视角,也就是孙武子所说的“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这个就要有绝对的全局把控能力,那个牵线的人,就牢牢地把控整个局势。
捕鸟雀只是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就能完成,情况复杂的,这里面就要涉及到分工合作的问题。
具体到东海市的问题上,分两步走就是掌控了局势,把第二小组派出去,防止敌人逃离或狗急跳墙,就是绝对掌控了局势。
排在第四位的是关键点。
《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到什么地点,在什么条件下,分别打开第几个锦囊,采取一些什么措施,这个地点、条件、措施等就是布局的关键。
在哲学上来讲,这些关键点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柳依依的方案中,周游在网上监控,征求各单位意见,就是关键,抓住这些环节,才能够揪出倭奴国的卧底和汉奸。
如此条分缕析,找出了四点本质要素,其实已经成了一道填空题,只要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好了,布局的方案也就出来了。
只不过是在第三点上,支个什么箩筐,则需要多费思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