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天,李婉宁又在打络子,就听到刘雅柔怀里抱着小狗,噔噔噔跑进来:“母亲,母亲,我们的小鸡出壳了。”
李婉宁说这几天刘雅柔怎么经常抱着小狗往外跑,原来是去丁嫂子家看小鸡了呀。
因为家里的几个女孩子平时都比较乖,来几年了,村子里角角落落也都很熟悉,所以李婉宁平时并不拘着她们,只是会经常灌输给她们别跑远了思想。
“好呀,那今年柔儿的小鸡又会增加几只,能喂的过来吗?”听到新生命的来临,人总是会高兴几分。尤其是脑补到现在小鸡的状态,毛茸茸,黄澄澄,一个个像小球球一样,就觉得开心不已。
刘雅柔手里摸着小狗:“能呀,再说,我们的鸡也一直在减少呢,吃一只少一只,总数好像也差不多。”
好吧,这点李婉宁承认,她比较热衷于吃鸡肉,现在这种原生态的鸡肉真是太香了,即使调料没有那么多,但做出来的味道依旧能香掉人的大牙。
所以,从过完年开始,院子里的鸡就开始慢慢变少,以前是大公鸡,这马上就得轮到老母鸡了。
尴尬笑笑:“母亲也是担心你太辛苦了。”
一副了然的眼神和表情,再配上一句软软糯糯的礼貌用语:“谢谢母亲。”李婉宁觉得高低得来一只大公鸡才能安慰她此刻的心灵。
转眼就到了收割玉米的时候,提前两天,李婉宁和杜若及连翘就利用晚上时间去拜访各位邻居:“张大姐,我们家两天后收玉米,你们家有人可以来帮忙吗?不管饭,一天两斤小麦。”
“李大哥,两天后我们家收玉米,一天两斤小麦,您家里能抽出人来帮忙吗?”
“吴小姐,两天后。。。。。。”
大家的玉米也不是同一天收,而抠玉米也没有个时间限制,所以村里能空出来的人还是挺多的,一会儿会儿,就拉到了二十五个人,再加上原本的两人和李婉宁她们自己,估计最多两天。
果然不出所料,大家一起动手,两天时间,就将所有的玉米收回去,一部分玉米秆拉到李婉宁家院子外面,连所有的玉米根都刨出来了。
剩下的一部分玉米秆放在地里一部分集中沤肥,剩下的等太阳晒几天就烧掉,既可以起到除虫作用,也可以用来肥地,李婉宁家每年都是这么处理的。
不过剩下的这些地里的事情交给王志远和张家大哥就行了,李婉宁一家人则是忙着晒玉米,晒玉米秆,以及将晒好的玉米粒剥下来。
所以最近几天,李婉宁家除了摆摊依旧按计划进行,其他所有事情都往后排,大家都是集中精力抠玉米粒。
男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回来,匆匆吃个饭,也会马上进入抠玉米粒的环节,连翘主要是负责用工具抠出第一列,白天她会抠出很多,供大家晚上使用。
李婉宁和杜若也是,只要在家,手里就不闲着,怕手疼,专门缝了手套,带着做的慢一点,但是对手多少是个保护,所以即使带着不舒服,李婉宁也说服自己稍微忍耐一下。
连翘看着现在家里到处都是玉米,一边抠一边忍不住问:“夫人,咱们家现在这么多玉米,即使缴了税也很多的,回头怎么处理呀。”
杜若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是呢,卖又卖不上价格,吃又吃不了,而且放太久了也不好。”
“玉米可以做什么美食吗?”红袖边抠玉米粒,忍不住问了一句。
他们家现在做的不管是面条还是凉皮,都要用到小麦,而不是玉米,可她们的小麦已经撒出去很多了,要一直生意这么好的话,没准后面还真不够用呢。
是呀,光想着两季的作物种成不一样的,有利于产量提高,可没想到这么多玉米用在哪里。
李婉宁倒是知道几个吃食的法子,玉米窝头不用说,每家每户都会做,还有玉米铁饼,就是东北铁锅炖的那种,将玉米饼贴在铁锅上部烤熟的那种,还有玉米发糕,玉米菜卷之类的,很多。但是吃个稀罕就好,总归不是那么好吃。
除此之外,小鸡和小牛也可以喂一些,但不能太多,因此,玉米肯定会剩下不少。
“玉米做的食物可能大家未必爱吃,平时都吃得够够的了,好不容易花点钱,就不愿意再吃玉米面制品了吧。”李婉宁也觉得有些棘手:“大家有其他好办法吗?”
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集思广益吧,李婉宁从来不内耗自己。
刘伯礼一边搓着玉米,连头也没抬起过,装似随意道:“如果我们用玉米和村里人换小麦呢?”
“这个可以有。伯礼这办法真好,既解决了我们玉米多小麦少的问题,对村里人来说也是个好事。”李婉宁不断提醒自己,觉得自己有时候可能脑子哪里缺根筋,家里各种工钱已经都拿小麦抵了,就想不到用玉米换小麦。
按照市价,十斤小麦能换来十二斤玉米,李婉宁这里,她可以用十三斤玉米去兑换十斤的小麦,相比之下,应该很多人都是愿意的。
虽然玉米面没有白面好吃,但架不住便宜呀,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只要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挑食这种毛病是不太多见的。
而且以后,村里兑换所有东西,比如青菜呀,鸡蛋呀,都得换成玉米才行。
总之就一句话,能在村里换的都在村里换,尽量不去粮店换。如果交换总要吃点亏的话,她更愿意将这部分利润留在村里。
虽然村里人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也没有太多交流,但是好歹大家能称得上一句有缘千里来相会。
要不为什么全国各地这么多人,就他们这些人犯了事?而且朝廷有好几个流放点,偏偏她们这些人都被发配到这里来,即使来到这里,也有四个流放村,为什么他们就刚好被划在一个村里。
这不知道是多大的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