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一七年,十二月。
洛阳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不奴族的商团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分红。
几十辆马车,带着中亚地区的铜和金,被不奴族的骑兵护送到大汉边境,然后由大汉的边军一路护送,进入洛阳城。
这些铜和金,经过核价结算了第一次不奴商团的利润和分红,所有投资方都获得了高达百分之三十的分红。
袁华指示不奴商队开始了骚操作,他们开始回购各个世家手里的股票,溢价百分之十购买。
这就意味着,如果现在卖掉股票,立刻获利超过四成,如果你在五年投资了一千贯钱,到今年年底你卖掉股票就能直接回收一千四百贯五铢钱。
这一瞬间,让整个洛阳的世家和商贾全部都震动了!大汉是一个真正的农业社会,有什么投资能有如此大的收益?
买田?种庄稼?
绝无可能,有如此大的利润。
一时之间,不奴族的股票居然开始涨价,民间居然有人溢价百分之十五购买不奴商队地股票,公开和不奴商队地收购进行竞争。
很简单,如果明年不奴商队还能收入超过三成,那么他们就已经赚了,更不要说如此赚钱的股票,将来会如何值钱了。
不奴商团再次募集资金,在大汉再次募集十万大汉五铢钱,也获得巨大的成功。
而且,这一次除了皇家和邓家拥有特权,可以按照之前比例购买。其他世家和商贾,要按照去年提供人手的数量来进行股票份额认购。
也就是,提供人手越多,提供工匠越多的家族,就有更多的股票份额。
而且,这种认购份额本身,就已经可以直接买卖,有人开始出大价钱在世家圈子里购买认购权。
一时之间,洛阳街头巷尾,酒肆茶楼,全都是议论不奴商团股票的声音。
袁华此时正在工地之上,指挥着上千工匠开始大搞工程建设,这货甚至在周边的城市购买了石灰石山和一个铁厂。更是连续在洛阳下了几个巨大的订单,购买砖石,瓦片和木材。
一时之间,洛阳城外的诸多砖窑,木头作坊,人气变得极旺,每天都有大车不断的送入泥土和木料。
这个冬天的洛阳城,瓦砖匠和木材商的生意,倒是变得极为热闹。
于此同时,既然天子已经允许袁华他们建立学堂,那一日都不可浪费。
袁华直接买下洛阳城外的一个小院,开始了招生和授课。
第一批学生只有八人,开的学科只有两门。经过详细了解,八个学生之中,有六人学习工科,两人学习医药。
袁华苦笑,中国人确实喜欢实用的学科,对于物理和化学,这些理论学科,毫无感觉。
最有趣的是这八个年青人,学习工科的八人,有三人来自扶风马氏,三人来自太后的邓家,而学医学的居然一人来自汝南袁氏,一人来自弘农杨氏。
好家伙,居然没有一个平民子弟!
袁华也就纳闷了,他这理学园学费全免,怎么就连一个平民学生都招不到呢?
他仔细看过招生简章以后,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理学园是按照不奴族山海城高级学校的规定,入学有考试,分为语文和数学两科。
然后,袁华再次查阅考试的答卷,他发现来考试的学生其实有六十七人,语文都写得还好,偏偏数学难倒了很多人。
大汉的平民家庭能读书认字,能学的好《论语》,就已经很好了,哪里还能请的起老师专门教数学?
也只有世家子弟,有老师专门教数学,因为家族有田产,有贸易,家族有大量算账的需要,所以会教小孩们一些数学知识。
而古代私塾的老师,也大多数重视历史和文科教育,换句话说,这个时代他们极其重视德育。
就算教数学,也不会有很高难度!
可不奴族的教育,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教材是袁华编的,至少到现代初中毕业的水平。
这其中有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的内容,还有一些基础几何知识。
这让袁华看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其一,大汉的世家子弟居然能解二元一次方程式,这说明大汉的数学有根底。问过学生,才知道世家学的数学是有两本书。一本叫做《算术书》,一本叫做《九章算术》。
初级的《算术书》,约七千多字,有60多个小标题,如“方田”“少广”“金价”等。体例是“问题集”形式,大多数题都由问、答、术三部分组成,涉及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各种比例、面积、体积、负数、双设法等内容。
高等的《九章算术》分为九章,包含246个实际问题及其解法,内容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领域,系统总结了先秦至汉代的数学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其二,袁华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理科的不重视!或者说,这个时代“惟儒最贵”,完全没有理科生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是多么矛盾的社会?
一方面,东汉居然有非常完整的数学教科书,居然知道负数的概念,可以应用几何来求取面积已经非常紧精确。
一方面,学习理科,只是偏门,只是一种术,而不是道!道,只有儒学!
袁华有一日和三位道长在学院的树下饮酒,说道:“医学是道吗?”
三位道长说:“当然是道!”
袁华问:“那数学是道吗?”
三位道长默然,他们确实不觉得数学是道,他们都说:“那应该叫做术。”
袁华喝的有点多,人有点飘,他哈哈大笑说道:“数学,是世间的真理!小,可以算人间的米粮;大,可以计算天体是否撞击地球。它若不是道,这世间哪些能算是道?”
他摇摇晃晃的指着天,说道:“若是有一日,天外来星,轰的一声,将天地都被抹去,要其他的道何用?”
三位道长站起来扶着他说道:“袁华,你醉了。”
可门口却有一人说道:“他说的没错,算,应该是道,而不是术!”
门口站着一个中年人,身披皮毛长衣,立于门口。
那人向前几步走入院中,拱手对袁华一礼,说道:“吾乃太史令张衡,近日研读《篝火边的故事》,颇为震动,今日特来见过袁先生”。
张衡今年三十九岁,刚刚根据浑天说,完成浑天仪的制作。
他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知道,地球是球体,且悬浮于空间的人。张衡在他完善的浑天说中写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形象地将天地比作鸡蛋,天像蛋壳,地像蛋黄,蛋黄(地)被蛋壳(天)包裹,这种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是一个球体的思想。浑天仪就是基于浑天说的理论来设计和制造的,能直观地展示出浑天说中天地的关系以及天体的运行状况,从侧面反映了地球是球体这一概念。
他制造的浑天仪以精铜铸造,通过漏壶滴水的恒定流速驱动,可自动仿真天体运行,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等天文要素。《灵宪》全面阐述了天地生成、宇宙演化、天地结构等重大课题,将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新阶段。《浑天仪图注》则提出了着名的“浑天说”。
袁华今日确实有些醉了,他笑嘻嘻的说道:“你也觉得算,应该是道?”
张衡点头,很肯定的说道:“算,应该是道!”
袁华拉着他的手,来到树下,举起酒杯,摇摇晃晃的说道:“为了算道,请兄台满饮此杯。”
张衡哈哈大笑,他觉得袁华甚是有趣,抬手一杯酒下肚。
袁华也哈哈大笑,一杯喝光。
五人就在这树下,就着泥煤炉子,几碟子凉菜和几壶酒,聊了一个时辰。
袁华讲了一些骇人听闻的东西,比如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恒星,行星,星云,星系,人体细胞,基因, 病毒,细菌,等一系列跨越千年的知识。
直到他醉倒,被众人扶进房中,在冬日中沉沉睡去。。。
可屋外四人却没有离去,而是掏出纸笔,相互回忆袁华刚刚说的。
他们都觉得今日的饮酒之间,怕是听到了很多了不得的东西,赶紧用笔记下。
张衡越回忆,越是惊心,他研究天文多年,袁华说可能是世间的真理。
而三位道长第一次听到基因,细胞,病毒,好家伙这恐怕全是对的!否则,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会长的一样?难道真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好生厉害。
至此,理学园多了一位学生,学的居然是物理,这个人三十九岁,是本朝的太史令大人。
这可把其余八个学生都震动了,好家伙,同窗居然是太史令大人,这还得了!必须告诉家人和朋友。
紧接着,洛阳城发生一件大事!
于阗国的一百名学生已到,他们奉国王之命,加入洛阳理学园,学习所有科目。
接下来无比热闹,西域三十六国,皆派出青年,迎着风雪来到洛阳,加入洛阳理学园,号称两七十六人西域取经团。。。
而袁华降低了入学标准,大汉的学子也招收了将近三百人。
这一下子,院子根本住不下,周边的酒家全满,不得不在洛阳城外的大道边搭建起了帐篷。
大司空和大司农经过的时候,感慨不已,“我大汉的居然会有如此多的外国学生?不远万里而来?”
邓太后和皇帝在接见过于阗国使臣以后,听闻了不奴族的种种,才毅然命令邓家和皇室再入学三十人,其中还有十名女子。
偏偏理学园女子也教,一时之间,众世家女子也好生景仰,洛阳理学园的风头居然盖住了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