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这一年在无数莘莘学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它见证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三次重大高考盛况。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显得尤为稀缺,考试大纲也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正因如此,在那场决定命运的高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超出考纲范围的试题。七月七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考生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踏入了数学考场的门槛。
聪聪,作为其中的一员,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开始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
然而,随着答题的深入,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四道试题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这些超纲试题如同一只只凶猛的拦路虎,横亘在他的前进道路上,总计分值高达18分。
他仔细审视这些试题,发现其中涉及的知识要点既神秘又复杂。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如同迷雾中的幽灵,让人捉摸不透;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则像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让人迷失方向;
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方程更是高深莫测,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奥秘;而立体几何中的三棱锥体积公式,则如同一个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无独有偶,在随后的物理考试中,超纲试题依旧如影随形。热力学第一定律如同坚不可摧的堡垒,让众多考生望而却步;光学中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则像夜空中闪烁不定的繁星,令人难以捉摸;
电学中的电容器和电容的概念则像迷雾笼罩的森林,让人深陷其中;而原子物理中的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衰变,则如同宇宙深处的未知领域,等待着勇敢者去探索。
物理本就是聪聪的弱项,这些超纲试题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让他的学科劣势暴露无遗。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如同洪水般蔓延开来,即便面对那些本应得心应手的试题,他也因心态失衡而频频失误。
最终,物理考试成绩成为了他所有科目中最为糟糕的一项,给他的升学之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第三天上午的化学考试同样令人头疼,四个方面的超纲试题让考生们措手不及。有机化学中的羧酸和酯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电化学中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的概念,这些陌生的知识点如同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考场上的氛围变得更加凝重。
考生们面对这些复杂且陌生的题目,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焦虑与无助。
此次考试中超纲试题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几乎涵盖了各个科目。能够在这场考试中斩获高分的考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考生只能望洋兴叹,成绩平平。
而对于聪聪来说,他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高考期间,他的肠炎病情愈发严重,频繁的腹泻症状让他痛苦不堪。
每当他咬紧牙关坚持答题一个小时左右后,便不得不中断答题,匆匆奔向厕所。如此频繁的打断严重影响了他的发挥水平。
当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聪聪的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五门学科总分仅为281分,这个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除了语文、数学和政治三门学科勉强及格外,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均未能达到及格线,尤其是物理学科更是惨不忍睹,仅得37分。即便是相对较好的语文科目,也只有79分而已。
曾经那个满怀信心想要冲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美好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情地破碎了。
八月中旬的阳光依旧炽热如火,聪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了那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当他看到通知书上自己的名字时,心中并没有涌起太多的喜悦之情,反而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悄然爬上心头。
然而,与聪聪不同的是,他的母校和家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却是欣喜若狂。
对于母校来说,自从恢复高考以来,这所由公社自行创办的高中一直默默无闻,两届高考录取率为零。而聪聪则成为了这所学校应届在读生,历史上唯一一名被录取的大学生。
他的成功,无疑给这座校园带来了久违的荣耀和希望之光。
而对于张家而言,这份喜悦更是意义非凡。追溯家族历史,自张相松那个时代起,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或者现代高考这种途径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命运束缚。
如今聪聪终于实现了这个跨越世纪的突破,成为了改写家族命运的第一人。
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就,家人们怎能不为之欢欣鼓舞?他们纷纷围聚在一起,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欣慰的笑容,为聪聪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