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在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统治着一片广袤的土地。刘禅生性懦弱且贪玩,对朝政之事并不上心,整日在宫中与宦官们嬉戏玩乐,将国家大事都交予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殚精竭虑,一心想要恢复汉室,多次出师北伐,只为那兴复汉室的宏愿。然而,长期的征战使得蜀汉国力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公元 263 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大将邓艾、钟会率领大军进攻蜀汉。邓艾偷渡阴平,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蜀汉腹地,蜀军顿时陷入了混乱。刘禅在朝堂上听闻魏军来袭,吓得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朝中大臣们也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拼死抵抗,有人则建议投降以保百姓安宁。
在这混乱之际,刘禅犹豫不决,最终在宦官黄皓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就这样,蜀汉历经多年风雨后,宣告灭亡。刘禅被司马昭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开始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初到洛阳时,刘禅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他离开了熟悉的蜀汉宫殿和土地,身边也没有了那些熟悉的臣子和侍从,只带着少数亲眷住进了司马昭为他安排的府邸。这府邸虽然宽敞华丽,但在刘禅眼中,却处处透着陌生与冷清。
司马昭对刘禅这位昔日的蜀汉后主心存疑虑,担心他会在洛阳暗中谋划复国之事。于是,司马昭决定设宴试探刘禅,看看他是否还有反抗之心。
宴会上,司马昭命人演奏起了蜀地的音乐,跳起了蜀地的舞蹈。那些熟悉的旋律和舞姿瞬间勾起了刘禅对蜀汉的回忆,在场的一些蜀汉旧臣们也不禁流下了眼泪,他们想起了曾经的家园、亲人和那片热爱的土地,心中满是悲痛与哀伤。
然而,刘禅却坐在席间,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仿佛这些与他无关。司马昭见状,心中暗暗称奇,他故意问刘禅:“安乐公,可还想念蜀地?”刘禅抬起头,眼神空洞,缓缓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蜀汉旧臣郤正听到刘禅如此回答,心中焦急万分,趁着上厕所的机会,他悄悄对刘禅说:“陛下,如果司马昭再问,您就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心中悲痛,没有一天不想念。这样或许能让他对您放松警惕。”刘禅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只是他的表情和语气都显得十分生硬,仿佛是在背诵台词一般。司马昭听后,心中立刻明白了这是郤正的主意,他笑着说:“这怎么像是郤正的话呢?”刘禅惊讶地看着司马昭,随后挠了挠头,笑着说:“您说得对,这确实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看到刘禅如此憨态可掬、毫无心机的样子,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觉得刘禅不过是一个贪图享乐、胸无大志的人,根本不足为惧,也就不再对他加以防备。
此后,刘禅在洛阳的生活倒也安稳。他每日依旧吃喝玩乐,与夫人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着这看似平静的日子。他似乎真的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蜀汉的皇帝,忘记了那片被他抛弃的土地和百姓。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哀。刘禅的儿子刘谌,在蜀汉灭亡时,曾坚决反对父亲投降。他悲愤地说道:“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但刘禅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投降。刘谌不愿苟且偷生,在蜀汉宗庙前哭诉一番后,先杀妻儿,然后自杀身亡,以死明志,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
相比之下,刘禅的“乐不思蜀”则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柄。他虽然在洛阳度过了余生,没有遭受太多的苦难,但却失去了作为一个君主应有的尊严和责任。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懦弱、昏庸和不思进取的象征,时刻警示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要坚守信念,保持尊严,不能为了一时的安逸而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