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雄心,程远志感受不到,因为他此刻正在开怀庆祝家中新添男丁。
即使能感受到,程远志也不以为意,因为他深知刘备的优点和缺点,从不担心其会起势。
起势了也不足为虑!
这从原时空里,带有明显个人特征的三个国家就能看出。
曹操带领的曹魏,基本上是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捶谁。就算没理也能变出“理”来——手握汉献帝,就是最大的道理。
于是,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张鲁、马腾等,一个个诸侯都被打趴下了。
而孙权带领的东吴,则信奉着“有奶便是娘”的原则,谁能给好处,就热烈拥抱谁。
赤壁之战时,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是抗争还是投降,是生存还是灭亡?孙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刘备联手,共抗曹操。
十一年后,眼看关羽威震华夏,威胁到江东时,孙权立即变了心,一把抱住曹魏的大腿,先干翻关羽,再击沉刘备。
等孙权把事办利索了后,突然发现,处境很不妙,不但跟上游的蜀汉政权结下了死仇不说,还狠狠得罪了曹魏,双方若同时来攻,如何能挡?
于是,孙权又毫不犹豫地一脚踹飞曹魏,跟蜀汉热烈拥抱,破镜重圆。
至于蜀汉,则是典型的穷横穷横的,秉持着光脚不怕穿鞋的原则,专门挑最厉害的曹魏打,虽说总被对方打得鼻青脸肿,却是一边逃,还一面回头喊:曹贼不要走,有种决战到天亮!
凶得令人直犯迷糊,到底是谁才是更强的一方?
蜀汉的横,带有强烈的刘备性格――敢于和任何对手叫板,此举与后世战斗民族的秉性跨时空暗合。
早期中原混战时,刘备斗吕布、战曹操,屡败屡战,永不气馁。哪怕老窝被端掉,老婆被俘虏,张飞关羽全部离散,刘备仍然独身一人,勇敢地冲向汝南黄巾军,组织了一帮土匪,去袭扰忙于应付袁绍的曹操后方。
后来,受邀进川帮忙抗击张鲁时,刘备占据了益州城池,把刀子都亮出来了,可却指着刘璋鼻子怒斥:我急公好义,舍生忘死来给你帮忙,你居然反悔又不让我帮忙了?这不是玩我嘛!亲戚就可以出尔反尔了?兄弟们给我上——捶刘璋,夺益州!
不管刘备嘴上说的再好“不忍夺同宗之基业”,事实上却是,趁刘表尸骨未寒,先据有刘琦的部众;帮刘璋抵抗张鲁,反客为主吞并刘璋,才拥有了三足鼎立的资格。
至于后来的诸葛亮,基本上也是这般风格,六出祁山,打得强悍的曹魏怀疑人生——本来应该我大魏按住蜀汉胖揍才对,怎么反过来了?
嗯,明白了,他光脚来玩命,我的命多金贵!还是躲远点,免得打他时,被他脸上的血溅一身!
以上的形容虽有些夸张,却基本上概括出了原时空里,魏蜀吴三国的特征。
魏国最强,处于食物链顶端——以我为主,攻守随心。
东吴最滑,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像极了喂不熟的狼!
蜀汉最横,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是一群理想派的乌托邦。
不过,理想派色彩浓烈的蜀汉,却同时也是最分裂和纠结的,始终无法形成合力。
原因很简单,性格决定命运上限。刘备虽与诸葛亮“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却没那么合拍――刘备喜欢的人,诸葛亮看不上;诸葛亮喜欢的人,刘备也看不上。
除了共图大业(匡扶汉室)这个理想相同之外,两人并不合拍。
这从魏延、马谡、蒋琬三人的处境就可以看出。
魏延明明立下大功,助刘备夺了长沙,刘备见了魏延,如获至宝,大喜过望。
可诸葛亮一见到魏延,二话不说就要杀,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搞得刘备有点发懵,好说歹说总算保下了魏延。
刘备夺汉取中后,点名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北方,此任命一出,群臣惊讶!因为大家都知道,对于蜀汉来言,有两大生死命门。
其一是荆州,这是蜀汉争夺天下的阵地和跳板,也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保障,由蜀汉第一名将关羽镇守。
其二是汉中,是西川的唇齿。当年曹操夺了汉中后,曾让西川“一日十惊”。若曹操当时听从了司马懿和刘晔的劝谏,趁刘备立足不稳,发兵进川,估计三国时代也就该提前结束了。
故而,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张飞镇守汉中,结果却是魏延!
刘备去世后,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只是寻常大将,没什么话语权,明显不如跟着刘备时如意,献策“子午谷奇谋”被否,以至于最终被杨仪给坑死,成了“谋反”。
再说马谡,刘备于白帝城托孤时,人之将死,看到马谡竟也跟着诸葛亮来了,顿时强撑着精神,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切不可大用。
诸葛亮答应得挺好,可在第一次北伐时,为了提拔马谡,诸葛亮派他去镇守街亭,结果马谡玩砸了!直接导致北伐崩盘。诸葛亮不得不含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
以及蒋琬,蒋琬是诸葛亮挖掘出来的人才,托付重任,最后还接了诸葛亮的班,是蜀汉四相之一。但刘备却明显不喜欢蒋琬,以至差点杀了他。
当时刘备刚占据西川,蒋琬还很年轻,出任了广都县令,天天喝酒行乐,不理政务。
恰好一次刘备去广都县视察,见蒋琬如此荒废政务,顿时大怒,要将蒋琬斩了以正典型。
诸葛亮连忙求情说:蒋琬不是百里之才,而是社稷之臣!对蒋琬,大材小用了。
刘备见诸葛亮力保,自然要给些面子,故而并没有杀掉蒋琬,却依然余怒未消,罢了蒋琬的官职。
作为蜀汉两大巨头的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会如此矛盾纠结?
原因有二,其一是:江湖阅历造成的认知差距。
刘备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从死人堆里爬出的过程,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江湖阅历说出来,同时代无人可及,比曹操都丰富,因为刘备是从草根底层拼出来的,王公贵族他见识过,三教九流他也见识过。
这种阅历,就必然造就了刘备的识人慧眼。
所以,刘备见诸葛亮的第一眼,就知道后者是大才。
而诸葛亮观察了刘备三次,仍然不能完全确定刘备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主公。
诸葛亮在“江湖阅历”上,显然没有刘备那么深刻。十几岁时由于曹操屠徐州,跟着叔叔来到荆州,融入了荆州名士圈!因此在识人方面,年轻的诸葛亮是有局限性的。
总结来说,就是非他圈子内的人,不信任。
杨仪与马谡,都是荆州七大家(庞、黄、蔡、蒯、马、习、杨)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蒋琬,也是属于荆州系的。
魏延跟马谡、杨仪比起来,妥妥地草根一枚。所以刘备能识其价值,并充分挖掘任用。
而诸葛亮直到有了马谡的教训后,才在识人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后期对大字不识一个的王平的提拔、对降将姜维的栽培,用人眼光不再局限在小圈子内。
其二便是:文化知识造就的差别。
刘备不喜读书,诸葛亮却是博学多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因此刘备跟诸葛亮相比,所喜好的人才类型完全不同。
刘备喜欢的人才都是实干家,玩弄嘴皮子统统靠边站,甚至于在徐庶投奔之前,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刘备是没有正牌谋士的。
因为他不喜欢玩嘴的人,所以就没有。
刘备的性格就是如此,不多哔哔,不服咱就干,干不过过段时间再干。
刘备最喜爱的蜀汉三大武将:关羽、张飞和魏延,全是行动派;最被刘备喜欢的谋士:庞统、法正、全是凶得不行的谋士,一言不合就敢甘冒矢石亲自上阵的。
而对于说得比唱得都好听的名士们,刘备一向鄙视,如许靖之流,刘备基本都不搭理。
恰好马谡就是属于夸夸其谈者,而蒋琬也是此类,在县令位置上天天胡闹,这让刘备如何喜欢得起来?
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泛泛其谈者,与纸上谈兵的赵括何异?
而诸葛亮是大知识分子,这就使得他容易被名士的才华吸引,而对那些实干派,却不如刘备那么敏感和欣赏,总觉得他们过于冲动和冒险,需要压一压,稳一稳。
这两点,也就是刘备时期的蜀汉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风格明显不同的原因。
刘备时期的蜀汉,狂野如火,几乎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有棱有角,因为刘备他自己就是这种性格。
而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则是章法有度,循规蹈矩!再难看到有棱有角的人物,魏延是一个,却成了反面典型。
这在刘备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无论狂野如火,还是章法有度,却都是蜀汉!
唯一不变的是其理想主义色彩,哪怕灭亡了,还有姜维,在奋力发出最后的理想主义光芒。
所以,对于刘备这样的对手,程远志是宽容的。
天下进程走到这一步,距离统一,其实已经不太远了。
只要程远志愿意,要不了十数年,应该就能够一统天下。
就算不能一统天下,天下十四州,占据其中十二个还是有把握的。
唯二没把握的是交州和益州。
一个有天险,一个过于偏远。
不过,真到了那一步,其实和统一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是以,程远志一点都不着急,稳坐邺城,等候刘表归天,之后再兴兵去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