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玌目光冷峻地看向那谏言御史,再次躬身说道:
“陛下,扬州之地此前被盐商与贪官把持,民生早已困苦不堪。臣到任后,若不采取强硬手段,如何打破这盘根错节的腐败局面?
所谓民生凋敝,不过是那些侥幸逃脱的贪官污吏与不法盐商蓄意抹黑。”
“至于士子陈情一事,他们受奸人蛊惑,意图扰乱地方秩序,破坏朝廷新政推行。若对其姑息纵容,何以彰显朝廷律法威严?又如何能让扬州真正恢复生机?”
庆武帝微微点头,目光转向那谏言御史:“你可还有其他证据?若只是空口无凭,一味狡辩,朕定不饶你。”
谏言御史额头上冒出冷汗,但仍硬着头皮说道:“陛下,神武侯在扬州行事独断专行,许多决策并未与当地官员商议,这显然不符合朝廷规制。”
此时,一直沉默的内阁首辅张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老臣以为,贾侯爷在江南的作为虽有一些看似逾矩之处,但皆是为了大局着想。如今更是为朝廷筹集银两九千余万,地方治安改善,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当然,朝廷的规制也不可废。此次事件之后,可令贾侯爷日后行事更加注重程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庆武帝思索片刻后,说道:“首辅所言有理。贾爱卿,朕念你此次在江南劳苦功高,诸多举措确有成效,此次弹劾之事便不予追究。”
“但日后行事,切不可再如此莽撞。朝廷法度森严,即便有朕的默许,也要尽量遵循规制。”
贾玌行礼谢恩:“陛下圣明,臣定当牢记陛下教诲,日后行事必更加谨慎。”
那谏言御史见弹劾无果,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地退回队列。
兵部尚书李毅站了出来,神色自然,拱手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庆武帝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近日边关急报,大同与凉州两地,蒙古与鞑靼部落虎视眈眈,其大军一月前便已然集结,但却一直按兵不动。
我朝虽也已在两地守军已严阵以待,可敌军此番举动实在令人费解,臣等不知其意图究竟为何,特来请示陛下,该如何应对?”
庆武帝闻此,眉头猛地一拧,目光如电般射向殿外,似要将那远方战局一眼洞穿。稍顷,他声若洪钟,神色傲然道:
“朕已知晓。
昔日我大庆北疆不宁,多因国力衰弱,难以支撑长期征战。
而今,得益于诸位爱卿的努力,尤其是贾爱卿在江南的作为,国库得以充盈,兵强马壮,正是我大庆扬眉吐气之时。”
“蒙古与鞑靼若欲试我刀锋,那便让他们瞧瞧,我大庆如今已非昔日可比!
传朕旨意,即刻筹备粮草,加强边关防御,同时调集精兵强将,准备迎敌。
他们要战,那便战!不仅要战,更要胜,让四方蛮夷知晓,我大庆之威,不容侵犯!”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肃然。
“陛下圣明!”
众大臣齐声高呼。
尤其众多追寻新皇一脉的,皆是精神一振,纷纷表示愿为国效力,共赴国难。
内阁首辅张荣亦点头赞同,补充道:
“陛下英明,此番行动还需外交配合,可遣使节前往周边各国,阐明我大庆立场,争取盟友支持,孤立蒙古与鞑靼,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国库充盈,确实没必要担心太多问题,再加之大败后金时间不久,士气旺盛,不敢说天时地利人和皆有,但也是优势在我。
庆武帝目光如炬,扫视着满堂文武,声音坚定而有力:“朕已决意,对于边境之患,必以雷霆手段回应。然则,将帅之选,尤为关键。谁愿领兵出征,护我国土,扬我国威?”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气氛骤然紧张,众臣面面相觑,心中各有计较。
这时,忠靖侯史鼎挺身而出,拱手朗声道:
“陛下,臣愿率领练兵已久的练武营,即刻奔赴大同,誓守边疆,不让敌人踏入我大庆疆土半步!”
庆武帝闻言,赞许地点点头:“史爱卿忠勇可嘉,朕心甚慰。大同之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解决了大同的将领人选,庆武帝的目光随即转向凉州方向,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至于凉州,哪位卿家愿往?”
然而,对于凉州一地,朝堂上却陷入了一阵沉默。许久,竟无一人主动站出请缨。
此刻,“二皇同朝”的弊端展现出来,太上皇一脉之人并不愿意出征,对庆武帝的命令难免有所抵触。
若是被派往凉州,心中不仅是充满了不情愿,一旦离开京城,回来的时间可就遥遥无期。
庆武帝脸色渐渐沉了下来,目光变得锐利无比,扫视着在场的大臣。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身上,沉声道:
“王子腾,朕命你率领大军坐镇凉州,防卫蒙古。你可有异议?”
王子腾心中一紧,脸上闪过一丝忧虑。他身为太上皇一脉的人,一直不愿远离京城权力中心,生怕离开后失势。
况且他乃是文官出身,之所以能做到京营节度使的位置,背后多有贾家出力,若是真论起率军打仗...可不是人人都有教员那般头脑!!!
头脑飞快思索,王子腾硬着头皮出列,拱手说道:
“陛下,臣蒙陛下信任,本应万死不辞。
只是京营事务繁杂,臣骤然离开,恐无人能妥善接手,影响京城防务。
京城之中有众多京营兵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虽说人才济济,但臣在京营多年,熟悉诸多关键事务与调度细节。
骤然换人接手,恐一时难以适应,导致京营运转不畅,进而影响京城安危。
臣斗胆举荐陈守年将军或是果勇侯杨显,他们二人皆武艺高强,经验丰富,定能胜任此重任,还望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