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用毒雾,看守的御林军就得先死。
其他的要犯也只能听天由命。
李鹰作为刑部侍郎,看管天牢,犯下如此大的疏漏,自己的项上人头那是不想要了。
宁王长叹一声,背着手在屋子里打转。
“名单上的人,该处理的速速处理,你磨磨唧唧的,是想给对方留下时间?”宁王阴沉着脸。
“属下不敢,属下这就去办。”李鹰赶紧答应。
之前,宁王就让他处理掉一些人,但那些人都是花了好多的时间才培养起来的,有些跟他还沾亲带故,他自然不愿,想再观看一些势头。
再者,就算如宁王所说,这些人被牵连下狱,不也是在他掌管的牢狱,真到了那一步,他再让他们闭口。
但现在,是拖不得了。
皇上和陆昶是想把这个案子单独来办。
过了几天,京城有几个六部的官员,在一起聚餐时,竟然食物中毒,死了七八个。
一时群情激愤,要求彻查。
刑部奉命前去,查明是是厨子为了泄愤,厨子也已经畏罪自杀。
几条人命就这么轻飘飘的死了。
隆启帝死死看着这些人的名字,似乎要把他们盯出个窟窿来。
“这些蛀虫,就算死了,也该被抄家流放。”
他们明明罪恶滔天,却一笔勾销。
甚至上朝的时候,还有人为他们说话,说他们忠于职守,不幸枉死,为了对他们过去的兢兢业业有所表示,朝廷应该对其家族有所照顾。
隆启帝面上同意,心里却恨死了这些人。
不仅不能照顾,以后这些个家族的人,都不能重用。
“皇上,臣以为,再过几天,京城还会再死些人。”
果然如陆昶所料,接下来几天,六部官员时不时有人横死。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陆昶放出风声,说是茂宁那边,发现了贪墨军饷之事,十分严重,牵扯到朝廷命官,背后的主使担心被牵连,动手清人。
若想保命,向朝廷自首反而是一条活路。
一时间,还真有几个人跑来自首,求饶一条性命。
特事特办,这些人因为自首有功,加倍罚没所贪银两,酌情降职,并没有其它的惩罚。
朝廷贴出一张告示,凡是在三天之内自首的,均可从轻处罚,三天之后,则休怪律法无情。
第一天第二天,陆陆续续有人来自首。
到了第三天,呼啦啦来了三十多人,朝野震动。
这些人倒也听话,犯罪经过自己都提前写好了。贪墨的银子,也都成倍吐了出来。
隆启帝看着眼前这厚厚的一堆,心疼不已。
这是他的江山,他的臣子,就如此不堪。
“皇上,此事可以交给刑部来处理了。另外,公主府跟这些官员之间,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我看对方,是在朝中编织着一张大网,当这些官员都倒向他们那边时,皇上想干的事,都举步维艰。”
他们挖掘到的,都是中下层官员,那上层官员,自然更隐秘,无迹可寻。
“统统交给刑部,所得赃款,全部充国库,严重的抄家流放,轻的革职。”
总之,不能留用。
这些人,一则贪墨,二则,大部分人只怕宁王都有他们的把柄。
如此一来,除了最一开始几个自首的人,保住了官身,其余人等,则统统该流放的流放,就地革职的革职。
朝廷一下子人才紧缺。
还好去年隆启帝加试了一场恩科,储备了上百余人,这些人大部分都被任命到地方做官,如今,部分就被召了回来。
这其中,就有提前来到京城的王寂川。
“皇上,臣观王寂川此人,虽出身卑微,然有大才,做事高瞻远瞩,严正有度,可堪大用。”
王寂川所去的遂宁,偏僻而穷困,他到任一年,就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政策,百姓吃饱了饭。
他不仅仅只看到遂宁,还观察着邻近的茂宁,海宁等地,对于茂宁的叛乱,有独特的眼光,一直在暗中绘制茂宁的地形图,这次,陆昶能如此快的取得胜利,离不开王寂川超前的准备。
“探花郎?朕怎么会让他去遂宁这种地方,哦,我想起来了,是他自己一门心思要去的。”
隆启帝看着王寂川的简历,自言自语道。
又命太监翻出王寂川殿试时的策论。
“有才,有抱负,又出身寒门,无所依仗,正是朕想要的,他现在在京城?让他来见朕。”
王寂川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了皇宫那巍峨庄严的大门,这是他第二次进宫面圣。
隆启帝端坐在书桌前,目光深邃地注视着手中的纸张,正是王寂川写的策论。见到王寂川进来,隆启帝微微抬起头,露出一抹亲切的笑容,并示意他近前说话。
王寂川恭敬地行礼后,便在隆启帝的下首坐下。
两人先是一番寒暄,随后话题逐渐深入,从国家大事到民生百态……
他们时而慷慨激昂地争论,时而心平气和地交流……
夜幕悄然降临而不觉,这场深谈,持续到深夜,才在不舍中落下帷幕。
之后,茂宁的事情匆匆结案,户部尚书虽没有证据表明他牵涉其中,但他作为掌管户部的大员,下属犯错,自然要被牵连,直接被降职,发配到蜀地为官。
其余没有直接涉案的,大多是被警告。
宁王那边,损失惨重。
但这次的事情,没人敢提出异议,连张太后都闭了嘴。
徐道成四年剿匪,战绩平平,用资巨大,大家都怕被沾染上,被指责成同党。陆昶不过三个月,就平息了叛乱,这个对比,不能不说强烈。
加上,宁王之前暗杀了那么些相关的人,让人心惶惶。
所以,借此肃清相关的官吏,十分顺畅。户部官员调整得最多,殷氏的夫君于侍郎,被临时提拔为户部尚书,空余下来的左侍郎之位一时空悬。
陆旭本没有那个大胆的想法,他能在户部担任六品官,这升官的速度已经超越了许多人。
但茂宁一案,被罢免的官吏实在太多,朝廷又一再强调,要提拔年轻官吏,不拘一格降人才,于侍郎直接提拔为尚书,他的内心便也蠢蠢欲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