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海瑞又对李文贵说道:“还有那个水泥,我也确认过,确实好用,特别是在多雨水的江南等地,更是需要这等水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水泥作坊可以开到江南去?”
李文贵一听他这话,感觉他人还没到江南去任职,就已经替江南那边考虑周全了。这样的官员,确实是少见。
他心中有点感慨,正要说话时,却听海瑞又接着说道:“我观这个水泥,在京师是有两个价格。在京师商铺卖得水泥价格高,而用于修路的价格成本却要低不少。不管哪种,水泥作坊该是都有赚得吧?”
说到这里,海瑞的语气变得更为诚恳了一些,对李文贵说道:“江南多雨,不管是什么人,都会需要水泥。特别是一些水利设施,更是最好能用上水泥。因此,水泥作坊到了江南之后,不知道价格上能不能便宜一些?如此一来,才能有更多百姓能用得起水泥!”
听到这话,李文贵便笑着说道:“海大人真得是好仔细,竟然去看了这条官道的造价预算。”
感慨了一下之后,他当即点头说道:“水泥作坊这边,规模越大,成本就会降低越多。并且如果到了江南那边,利用好水力的话,成本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卖出的量越多,那售价要便宜一些,自然也是没问题的。”
“如果水泥作坊也在江南那边成立路桥公司的话,就如同京师这边一样,能吸收很多壮年劳力,让他们有钱可赚。总体上来说,水泥作坊的利润,我不会设得过高,只要能赚钱,对得起东家,也会尽量惠及百姓。”
海瑞得到李文贵的肯定答复,很是欢喜,当即站了起来,双手抱拳,向李文贵作揖,同时认真地说道:“得公子承诺,我就替江南百姓先谢过公子了!”
看到他如此郑重,李文贵便也严肃了脸,当即抱拳作揖回礼,同时认真地说道:“海大人心系百姓,我很佩服,如果他日为百姓做主方面有什么难题,也尽可以给我来信,说不定我能帮上一二。”
如今的他,是绝对有这个能力,不是随口说说的了。
钱的方面,虽然他如今还比不上那些从开国以来世袭的勋贵家族,甚至连其他一些官宦世家都还比不上,但是他的赚钱能力,却是摆在哪里的,谁都没有疑问,觉得李文贵会比别人钱少。
其他方面,虽然他还只是一个锦衣卫千户的虚职,但是,他的小弟是宫里御马监掌印太监,大姐是当今皇贵妃,最为关键的是,当今皇帝非常重视他,关系非常好。
换句话说,李文贵其实是如今大明朝非常有钱有权的一个人,要给海瑞一些帮助,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此时,海瑞听到李文贵的保证,心中很是有点感动。
他自从入了官场以来,真得很少见到真正和他一样为民的同僚。李文贵虽然不是官,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有时候他自己就觉得,他为民所做的那些事情,根本比不过李文贵一个少年所做更多。
此时,海瑞没有多说,作揖之后,便转身就走了。
李文贵一见,连忙也离开座位送他一送。
结果,海瑞开门之后,却忽然站住了脚步,以至于急匆匆赶过来的李文贵,差点就撞到了他的身上。
海瑞转过身子,看到近在眼前的李文贵,开口问道:“公子,我想请教一个问题。”
李文贵听了,便笑着说道:“海大人,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来便是,我们一起探讨。”
海瑞听了,表情严肃地说道:“如今朝廷收税,名目众多,收税法子也是各异,对百姓来说,甚是不便,对朝廷来说,也是有很多难处……”
一开始,李文贵不知道海瑞想说什么,但是,他听着听着,就立刻听出来了,海瑞大概想干什么。
不只是他记得,海瑞在历史上做过什么事情,更因为这个事情,其实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很多地方,不少官员,都有和海瑞一样的想法。只是在历史上,最后由张居正来集大成了。
此时,海瑞边走边说,人已经到了院子里,对李文贵说道:“……是故,我在想着,干脆所有的税,皆折成银子来说,如此一来,对百姓,对朝廷,都会简单很多,你看这法子如何?”
他的这个想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条鞭法。在张居正当政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官员在推行这个事情,海瑞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的话,他认为这是朝堂上的事情,是当官的事情,他并不觉得李文贵能知道其中关键,因此,他也没想着要和李文贵说。
不过刚才的时候,李文贵说了,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他说,说不定他能给海瑞一些帮助。
而这个一条鞭法,海瑞其实还在考虑之中,他感觉是可以,但是他又比较慎重,听到李文贵的话之后,便顺口讨教一下。
在海瑞的认知中,倒也没有多少期待。只是这是个大事,他平时也难得有好友可以商讨这事,因此就顺口和李文贵提下而已。
他却不知道,李文贵是谁!他在后世的时候,可是专门写穿越明朝历史小说的作者,对于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一条鞭法,当然是有过研究的。
此时,李文贵听到海瑞提起这个事情,问他的意见,那他当然就不会客气,当即点评了起来。
只听李文贵对海瑞说道:“海大人,您这是想把所有的税收都用银子来衡量,全部折算成银子,觉得这样做得话,有利于朝廷,也有利于百姓,是个很好的事情。”
说到这里,他便提高了一点声音,表情也严肃了一些,强调说道:“但是,这种做法,如果不注意的话,是个害民之政,甚至还可能因此种下亡国之锅。”
海瑞万万没想到,李文贵不但马上对他的想法点评了起来,甚至还说得非常严重,不只是害民,还可能亡国,顿时让他有点不以为然。
这个做法,他左思右想过,觉得是善政,他才会想着去做。
因此,李文贵的点评,他是绝对不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