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充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朝堂内众大臣的反应,心中暗自思量,此番议论若再继续下去,恐怕难以收场。于是,他毅然出列,声音沉稳而坚定地说道:“陛下,吴蜀两国联手,共计六路大军,兵马已近四万之众。当前局势,是战是和,还需陛下圣裁!”
此言一出,朝堂内瞬间安静了下来,众臣纷纷停下争吵,转而将目光投向司马炎,静待他的决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凝重的氛围,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司马炎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深邃,逐一审视着朝堂内的每一位大臣。只见有的大臣义愤填膺,显然是主战派,他们渴望通过战争来一方面彰显晋国的威严和实力,一方面自己还能获取军功,封侯拜相;有的大臣眼神飘忽不定,心中犹豫不决,乃是主和派,他们担心战争会带来无尽的灾难和损失,有可能会让自己的家资锐减;还有的大臣面露喜色,却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倾向;更有甚者,脸上竟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无疑是曹氏的余党,他们在暗中窃喜,期待着晋国因战争而陷入混乱。
自从魏国伐蜀失败之后,魏国的疆域便如风雨中的飘摇之舟,连续丢失了汉中、襄阳、樊城、新城三郡等地。这使得魏国朝堂的气氛变得异常怪异,人心惶惶。而随着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国,朝堂之上的气息更是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
司马炎深知,此时若选择求和,恐怕会让众臣对晋国的未来失去信心。一个新兴的帝国,若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选择退缩,那么它的威望和凝聚力将会大打折扣。晋国恐怕会成为有史以来存在时间最短的帝国,成为历史的笑柄。
因此,司马炎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必须要战!以战止战,以战求和!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彰显晋国的实力和决心,才能让那些对晋国虎视眈眈的势力望而却步,才能稳固朝堂,才能在未来一统中原大地,真正做到君临天下。
然而,司马炎心中仍有疑虑。吴蜀两国大军共计六十万,实力强大,若要开战,晋国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毕竟,从朝堂上的情况来看,若是吴蜀两国大军取得了胜机,恐怕朝堂会再次陷入混乱。如此内外交困之下,晋国将难免覆灭的风险。
司马炎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贾充,只见贾充暗暗点头,眼中给出了一种肯定的信号。这一瞬间,司马炎心中也有了决定。他深知,贾充作为晋国的重臣,他的态度和决心对于整个朝堂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司马炎再次环视众臣,将他们的反应一一纳入心中。他深知,这一战关乎晋国的生死存亡,关乎他司马炎的帝业兴衰。因此,他必须以最威严的声音,最坚定的态度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只见司马炎猛然站起身,声音威严而洪亮地响遍了朝堂:“今吴蜀两国乘我大晋新兴之时,兴兵来犯,此乃不义之兵!朕决意与吴蜀两国全面开战!此战若不胜,朕必自焚告天!愿众卿不要心存侥幸,朕失败之时,亦是众卿被清算之时!”
司马炎一方面坚决彰显与吴蜀誓死一战的雄心,另一方面又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之徒,确保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内部局势稳固如山,不致陷入纷乱之中。
此言一出,朝堂内瞬间炸开了锅。有的大臣兴奋异常,战争对他们而言就是进阶的阶梯;有的大臣则有些恐惧,若是战败,自己甚至族人恐会受到司马炎的清算;还有的大臣面无表情,心中却在暗自思量着自己的立场和前途;更有一部分大臣的眼神互相对视,仿佛在商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司马炎的目光随后转向了大司农裴祗,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地问道:“司农裴祗,朕想知道,如今我国的粮草储量是否充足,能否支撑起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大司农裴祗闻言,立即出列,声音沉稳而有力地回答道:“陛下,关中地区近年来粮食连年大丰收,我军的粮草供应极为充足,足以应对大部分战事。只是凉州一带,由于羌人的频繁劫掠,库粮储备并不充裕。若凉州一带真的爆发大战,还需与当地主官确认其真实情况,以确保万无一失。”
司马炎听了裴祗的汇报,沉默片刻,没有接着说话,只是轻轻地摆了摆手。裴祗见状,便恭敬地退回到大臣的列中,心中却也在细细计算本次的军粮消耗将会何等巨大。
司马炎的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吴蜀两国共计六路大军来犯,蜀国皇帝刘璿更是御驾亲征,显然是要与晋国决一死战。他自己也估计要亲临战场,指挥这场关乎国家存亡的大战。只是,他应该去哪一路大军坐镇,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呢?
就在这时,贾充出列,打破了朝堂上的沉寂。他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吴蜀六路大军来势汹汹,我军亦应分成六路进行防御。只是蜀国有一支大军,陛下切不可掉以轻心!”
司马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追问道:“哦?哪一路大军如此重要?”
贾充沉声说道:“便是北地王刘谌所率的一路大军。臣曾经安排密探,多次调查北地王刘谌的战事情况。发现此人虽非行伍出身,但兵法造诣却极高,往往不拘泥于现有兵法,善于出奇制胜。这一路大军若不派得力干将前往坐镇,恐会被其捷足先登。而且,刘谌攻取的是我国新野之地,新野城小势弱,恐难以持久。若新野城破,下一个目标便是许都。许都一旦失守,其余五路大军必士气大增,我晋国便危在旦夕了!”
司马炎听到这里,心中已然明白了贾充的意思。他深知,如果单纯的军阵对抗,晋国并不惧怕吴蜀的联合进攻。但战场之上,变数万千,若未能考虑到其中的变数,恐怕真的有满盘皆输的风险。
于是,司马炎再次将目光转向了贾充,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地问道:“如今国难当头,贾司空有何高见?我方当以何人为帅,方能保我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