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父子关系
唐肃宗李亨对唐玄宗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恨,而是复杂的情感交织。根据历史记载,有几方面原因:
1. 政治决策:在唐玄宗统治的后期,他逐渐将政权交给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宠臣,导致了朝政腐败,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唐玄宗对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存在猜忌,这可能与历史上皇帝普遍对继承人存在的防备心理有关,但不能简单归结为打压。
2. 安史之乱:当安禄山叛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并在马嵬坡事件中失去了杨贵妃。随后,为了稳定军心和国家局势,唐玄宗禅位给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后,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平定叛乱和重建国家秩序,但他最终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是他的重要成就。
3. 父子关系:关于唐肃宗是否“恨”唐玄宗,史料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一点。相反,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迎回了父亲唐玄宗,并给予了尊敬。然而,宦官李辅国等人确实在其间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可能利用了唐肃宗对父亲的一些不满情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唐肃宗与唐玄宗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作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也有因为时代和个人境遇带来的矛盾。历史人物的情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微妙和多面,因此不宜简单地用“恨”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与唐肃宗有关的几件逸事
政治沧桑
一个冬日的午后,李亨前往宫中拜见父亲玄宗。尽管尚未步入中年,但岁月已经在李亨的头上留下了痕迹:头发有些稀疏,鬓角夹杂着些许白发,这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一些。看到儿子这般模样,久经政坛风云变幻的玄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惜之情。玄宗对朝中的事务洞若观火,而身边的心腹高力士也时常向他汇报外界的情况。高力士不止一次地称赞太子李亨,说他为人仁慈孝顺,行事谨慎,总是能够顾全大局。
唐玄宗明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太子李亨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压力,从未在奏折中表达过请求他这个父皇庇护的愿望,而是选择了以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既让玄宗感到一丝宽慰——他认为这样的儿子是可以承担起国家重任的;同时也让他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苦涩也有踌躇。
谨慎事父
李亨身为太子,行事极为谨慎,连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不放过。有一次,宫中尚食局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其中包括一只烤羊腿。玄宗让太子李亨来割羊腿享用。李亨接过任务后,手上沾满了油渍。他顺手拿起旁边的一块饼擦手,这一举动让玄宗略感不满,但并未当场发作。然而,李亨随后的表现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擦完手后,并没有丢掉那块油腻的饼,而是若无其事地将饼拿起来,慢慢吃了起来。看到这一幕,玄宗不禁转怒为喜,对李亨说:“福气就应该这样珍惜。”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李亨不仅展现了对食物的珍惜,也进一步赢得了父皇的好感。
因子得宠
李亨长子李豫出生第三天,玄宗亲自来到东宫,赐给吴皇后一个金盆,并让她用这个金盆为李豫洗澡。当时吴皇后身体还很虚弱,而新生的李豫也显得有些瘦小。负责侍奉的老妇人担心玄宗不满意,一时惊慌失措,便抱来一个与李豫同日出生且丰满健康婴儿给玄宗。玄宗一眼就看出不对劲,立刻生气地说:“这孩子不是我的孙子。”老妇人连忙叩头谢罪。玄宗严肃地对她说道:“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事,快把我的孙子抱来。”
老妇这才将李豫抱来给玄宗皇帝看。
看到真正的孙子,唐玄宗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他轻轻托起李豫,笑着说:“这个孩子的福气和好运将会远超他的父亲。”回到宫中之后,唐玄宗高兴地对高力士说:“今天在东宫见到了三位未来的天子,真是令人欢喜!可以跟太子一起庆祝一番了。”
迎接佛舍利入宫
随着官军成功收复两京,肃宗李亨返回长安。他深信佛法的力量,在谈论到战胜敌人的原因时,表达了对佛祖庇护的深深感激。到了上元二年(761年)春天,肃宗不幸患病卧床,皇后为了祈求佛祖保佑,甚至刺血书写经文以表诚心。由于皇帝的病情未见好转,朝廷中的官员们在佛寺中斋戒供僧,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帮助。
在此背景下,迎请法门寺地宫内的佛骨舍利成为了国家大事。肃宗下令派遣僧人法澄、宦官宗合礼和地方官员崔光远前往法门寺开启地宫,将佛舍利迎接到皇宫内进行供养,李亨本人也亲自参与了虔诚的礼拜仪式。佛舍利在皇宫内被供奉了超过两个月后,又被送回法门寺安放。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敬意,肃宗赐下了精美的瑟瑟像一套、各种金银器具,并且将自己的头发与玉简及珍贵的瑟瑟珠串成一串,以及一件金襴袈裟和沉香、檀香等共计300两的香料一同供入地宫,以此来彰显他对佛法的崇敬之心和对健康的祈愿。
历史评价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充满了起伏波折。出生时就险些遭遇不测,幼年和少年时期又目睹了宫廷内的纷争与权力斗争。成年后,唐肃宗见证了大唐帝国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动荡局势,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领导才能的机会。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肃宗主要专注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军事行动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并消灭叛军;二是处理与退位后的太上皇唐玄宗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南北两地的政治稳定。尽管他努力奋斗,但最终未能彻底平定叛乱,壮志未酬。
总的来说,唐肃宗是一位在乱世中即位的皇帝。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遗产,在致力于平息叛乱的同时,也试图解决政治和经济体系中的问题,为王朝的未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唐肃宗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平叛中,因此对后宫和宦官势力的扩张未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从而给安史之乱后的国家重建带来了隐患。
胡寅对唐肃宗的评价:
1 日食是一种重大的天象变化,而日全食则更为罕见和重要。唐肃宗起初心志清明,立志平定祸乱,并没有沉迷于酒色的记录。然而,天象却显示了如此严重的警示,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品德莫过于孝顺父母、无欲无求以及能够明辨君子与小人。可惜的是,唐肃宗在危机中夺取皇位,未能尽孝道;宠爱张良娣,导致家庭内部的混乱;任用李辅国,最终害死了自己的贤能儿子,让李泌感到不安而离去,导致正直的人远离,奸佞之人得势。因此,他的功业未能完成,父子关系破裂,自身也未能善终。这三点正是上天给人的警示,丝毫没有夸大。
2 肃宗在位八年,自从李泌离开后,朝廷的命令几乎都出自李辅国之手,皇帝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只占十分之一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唐肃宗虽然对李辅国的行为不满,但无法将其除去。他知道皇后张氏专权,但也无可奈何。他像被宦官和强势的女人控制一样,处于困境之中,最终因惊吓于乱兵而亡。由于受制于两位大宦官且从一开始就未能纠正这种情况,说他是唐朝复兴的关键人物,真的能与夏朝的少康、周朝的宣王或是汉朝的光武帝相提并论吗?
爱新觉罗·弘历的评价:
他引用孟子的话:“德慧术智存乎疢疾”,意指美德与智慧常在困境中孕育。唐肃宗为太子时,身处杨国忠和李林甫的权谋之中,本当借此磨练心志。然而,即位后,他未能摆脱宦官和妃嫔的纷争,重蹈覆辙,既未能保护自己的儿子,也未能妥善处理与父亲玄宗的关系。这让人不禁质疑,是否如古人所说,“下愚不移”,即便历经困苦,也无法改变其本质上的不足。
《新唐书》:
在天宝之乱时,大叛乱突然爆发,皇帝被迫逃离京城。这时,肃宗作为皇太子负责指挥军队讨伐叛军,确实履行了他的职责。但相比之下,僖宗时期,唐朝的威望和德政仍然深入人心,国家制度尚未崩溃。僖宗在四川避难时,各地的将领联合起来,成功击败了黄巢,恢复了京城。由此可见,即使肃宗不即位为帝,也有可能平定叛乱。
《旧唐书》:
王莽篡位时,百姓仍怀念汉朝的恩德。同样地,唐宣宗继承了前六位圣君留下的基业,并因人民愿意支持而得以号令北方,短时间内集结了大量的兵力;随后进军西部辅助地区,一个月内就平定了关中和陇右地区。因此,两京再次被收复,祖庙也重新供奉上了祭品。看到唐肃宗前往四川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在望贤宫表达敬意和庆祝,父子二人都非常感动,路过的行人都为之流泪。这让人想起了古代的孝道故事,如周文王对待父亲的恭敬和曾参、孝己的孝行。
然而,面对未完全消除的威胁,应该优先考虑恢复国家的策略,而不是急于举行升平之礼。尽管如此,最终还是依靠大臣们的努力和将军们的忠诚,使得叛军首领安禄山最终在三川地区被击败,国家重见光明。与东周平王迁都洛阳相比,唐朝的英雄们表现得更加英勇;而与东晋元帝渡江相比,唐朝的行为则显得更加伟大。肃宗不仅迎回了亲人,还恢复了国家,真是令人赞叹!
唐代重臣张说曾经提到,他见过太宗皇帝的画像,画中的忠王李亨(后来的肃宗)英姿焕发,仪表非凡,看上非常像他的祖先,这是国家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