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尼院在神京城的西门外,是专供女尼清修之所,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因为传说其中有着贝叶经的真迹,所以也是相当有名的佛门圣地。
黛玉这次打算替贾敏做足七日七夜的法事,带上了不少布施之物,再加上自己一行人的吃穿用度,足足塞满了两辆马车。
前面的马车上是王嬷嬷和四个小丫头,黛玉和紫鹃的马车紧随其后,每辆车上除了车夫之外,又有一个小厮压阵。
贾府原本就靠近西城门,这一路上又都是王公大臣的府邸,没有多少闲杂人等,因此一路行来相当顺畅。
只是到了城外之后,道路却突然拥挤起来,马车在其中行走变得相当困难。
黛玉放出神识一看,面色不禁变得慎重起来。
只见道路的两旁,挤挤挨挨的全是状似乞丐的流民,一个个破衣烂衫、面黄肌瘦,一眼扫过去,至少也有几百人。
这些人只要看到大路上有车马经过,就会艳羡不已的抬头张望,胆子大的甚至还会凑近乞讨。
不过绝大部分的过往行人都对他们视而不见,有些脾气暴躁的,甚至还会直接甩他们几鞭子,把他们驱赶到一旁。
贾府的车夫也是如此行事。
一边挥舞着鞭子恐吓这些流民,一边嘴里骂骂咧咧。
这些流民多是一些老弱妇孺,见贾府的马车上有勋贵的徽记,再加上车夫又如此飞扬跋扈,知道不是自己能够招惹得起的人家,急忙都闪避了开来,马车这才能够顺利通行。
黛玉微一皱眉。
虽然并不喜欢车夫的做法,但想想自己这一行多是女子,若是真被这些流民给围了上来,也的确是个麻烦。
往日在扬州的时候,偶尔也会听父亲说一些为官之道、管理地方的心得体会,因此黛玉也知道,当出现流民的时候,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安置好他们,相当考验地方官的能力。
流民们上无片瓦遮头,下无衣食饱暖果腹,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一群暴民,因此就算同情他们、有心施舍,也要先确保自己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
仅有好心,非但不能成事,甚至还可能会害了自己。
因此,她想了一想,只让紫鹃告诉外面的车夫和小厮,稍微吓吓这些流民就好,不可再出手打骂,少生事端,尽快通过流民汇聚的区域就是。
受到警告的车夫心里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只是些贱民罢了,就算是在神京城里,路上遇见了他也是想打就打,谁叫他们挡住了贵人的马车呢?
何况现在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民,比神京城里的乞丐都不如。
不过黛玉毕竟是主子,既然发了话,他也只好听命行事。
两辆马车很快就在流民们失望的眼神中远去。
牟尼院距离西城门只有几里路,马车刚刚摆脱拦路的流民,转眼间就来到了通向牟尼院的岔路口。
牟尼院依山而建,地势跟黛玉的那个温泉田庄倒是有几分相似,只是背靠的山峰更加陡峭一些,从山腰再往上越发崎岖难行,除了身手矫捷的猎户之外,平常人很难攀爬而上。
因此,牟尼院只是建在山腰地势稍微平坦开阔之处 ,院墙围起了连绵起伏的好大一片建筑,树影婆娑之间,舍利塔、大雄宝殿之类的建筑若隐若现,看上去相当的朴实无华。
上山只有唯一的一条道路,青石砌成的台阶曲折蜿蜒,仅可容两三人并肩而行,一直通向牟尼院的大门。
山脚下有偌大的一片荷塘,自山顶流下的泉水潺潺而来,汇聚成小溪流经一片村舍,最终汇入荷塘。
可供马车通过的道路,沿着村庄的一侧连通到了山脚下,到这里再想继续前行,就只能乘轿或者步行。
旁边的村庄规模并不大,顶多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沿着山脚开垦出了上百亩田地,应该是依附着牟尼院而生的佃户。
田地虽然不算多,但放在牟尼院的名下,能够免去朝廷的赋税,因此只要牟尼院收取的田租不算太高,佃户们就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此时有不少佃户都在田地中劳作,看上去精气神还算不错,瞧见道路上有车马经过,只是好奇的瞥来一眼,就继续做着手上的活计。
倒是有几个在村子里奔跑嬉闹的顽童,嘻嘻笑着在路边驻足观望了良久。
还有两条村里人养的土狗,倒也算得上膘肥体壮,警惕的站在孩童们身边不远处,如同士兵似的巡视着路过的这些陌生人。
由此看来,这村子里的人生活的还算不错,否则不会把狗也养得如此健壮。
黛玉对于自己尚未到访的牟尼院,情不自禁的也生出了几分好感。
能庇护着手下的佃户们不至于饥寒交迫,至少说明院里的住持还算是心地良善之辈。
毕竟黛玉可是听说过,有许多佛寺道观,表面上众生平等、清净无为,暗地里却藏污纳垢,搜刮起民脂民膏来,比起那些地主豪绅也毫不逊色。
马车停在了山脚下,黛玉戴上帷帽,在紫鹃的搀扶下下了马车,缓缓拾阶而上。
后面自有王嬷嬷,指挥着车夫、小厮和小丫头们,将众人所带的行李物品全都从马车中搬了出来,这才给了车夫和小厮一点碎银作为赏赐,把他们打发回了贾府。
小丫头们身强力健,一个顶俩,每人拎起几个包袱,轻飘飘的恍若无物,不多时就跟着黛玉一起来到了牟尼院前。
之前贾府已经遣人来打过招呼,因此牟尼院门前早就有比丘尼在此恭候,见了黛玉之后合什行礼,恭恭敬敬的将她们请入院内。
在大雄宝殿见到了主持师太,黛玉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慈眉善目的主持听了之后,稍微有些为难的道:“在小院落脚的比丘尼人数不多,加起来也不到半百之数,况且近日还要分出些人手救济灾民。若是善信想要替亡母做规模盛大的法事,恐怕小院力有未逮,倒不如另寻他处,免得误了善信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