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郑和的船队顺利凯旋。
陈祖义和尼玛也被活着带了回来。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孝陵。
“皇兄!”
“皇兄!”
“如你预料的一样,郑和成功打败了陈祖义,还把他给活着带回京城了。”
朱高煦一路小跑到朱允炆面前,汇报这个最新情况。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消息在一个时辰前,就有人给朱允炆说过了。
现在的孝陵,朱允炆的地位已经差不多和朱高煦平起平坐了。
“太好了!”
朱允炆假装兴奋道。
“郑和按照你给的纸条成功拿下陈祖义,他又是一个信教的人,肯定在心里笃定你是太祖皇帝钦定的接班人了。”
“有了他的帮助,你的皇位肯定十拿九稳了!”
朱允炆很会掌握时机的给朱高煦提供了情绪价值。
“哎呀,这还不是全仰仗皇兄的帮助吗?”
朱高煦现在也变得谦虚了。
他知道如果没有朱允炆,他早就被那个不仁不义的“贼父”朱棣给砍死了。
现在坟头草可能都有两米高了。
当然,也可能连坟都没有。
就在朱允炆和朱高煦兄慈弟孝的时候,朱棣派人来了。
“陛下。”
“郑公公从南洋把为祸一方的陈祖义,以及和他勾结的佛郎机人尼玛都给抓回来了。”
“燕王请您和汉王一同入宫,想当着各国使节的面惩治他们,以示天下。”
一个小太监恭敬地对朱允炆和朱高煦说道。
“好,我们收拾一下,这就进宫。”
朱允炆点点头答应。
待小太监离开后,朱允炆立马把朱高煦拉到一旁,说起了悄悄话。
.......
两个时辰后,穿戴整齐的朱允炆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俯视着堂下的文武百官,以及站在一旁的各国使节。
他瞥了一眼站在一旁朱棣,如果不是朱棣,那么他就是那个君临天下的男人。
一想到这里,他就默默地握紧了拳头。
在心里暗道:“朱老四,你公然造我的反,那我也让你尝尝被自己亲生儿子背叛的滋味。”
“臣\/末将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在朱允炆心里嘀咕的时候,身着朝服的郑和带着一众水师将领昂首挺胸地走进了奉天殿。
“众位爱卿,都平身吧。”
朱允炆微笑着抬抬手。
“郑公公,你这次代表大明出使南洋及西洋各国,居然还把为祸一方的陈祖义带回来了,真是大功一件呀!”
“燕王,如今是你监国,你一定要好好的奖赏他们。”
朱允炆例行公事的说了两句客套话后,便识趣的把主场让给朱棣。
朱棣微微点头,没有任何推脱,很自然就站到朱允炆前面,替朱允炆君临天下。
坐在龙椅上朱允炆看着朱棣的屁股,很想上去一脚把他踹下去,然后暴打一顿。
“就你这老小子叫朱棣呀?”
“就你小子奉天靖难清君侧?”
“看老子不打死你!”
......
“陈祖义在南洋为祸多年,洪武年间就被太祖皇帝通缉。”
“但他阴险狡诈,多次逃脱了我大明围捕。”
“郑和,你这次能在短短数月间,就消灭了他手下的船队,并将他和佛郎机人活捉回来,这次本王没有看错你!”
朱棣也对郑和的表现很满意。
“此次出海能活捉陈祖义,全靠燕王和汉王的英明领导。”
“臣只是按照两位殿下的命令执行而已。”
郑和非常谦虚地答道。
“哈哈。”
朱棣听到郑和这个话,突然笑着看了站在一旁的朱高煦一眼。
“你说的没错,汉王确实有举荐之功。”
“不过首功还是你的。”
朱高煦听到朱棣cue他,只是象征性的点了点头。
可一旁的朱高燧听到这话,顿时就不淡定了。
“二哥,感情郑和是你推荐给老爷子的?”
“你不是说事不关己吗?”
朱高燧有些不爽,明明说好大家一起摆烂,结果你却偷偷努力了。
“如果我不推荐,那就被老大的人给推荐了。”
“好不容易让老头子把老大软禁起来,我可不想让他这么快就出来。”
朱高煦随便编了个理由。
“可你怎么就选到郑和这么合适的人呢?”
朱高燧还是觉得奇怪。
他从小就跟朱高煦朝夕相处,知道朱高煦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
慧眼识金这个词,永远不会用在他身上。
“关你屁事。”
朱高煦白了朱高燧一眼。
朱高燧则对朱高煦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
因为朱高煦自从住进孝陵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感觉他变聪明了。
但每次跟他接触,发现他还是从前那个无脑易怒的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嘿嘿,二哥,你别生气嘛。”
“弟弟这不是关心你吗?”
“你一个人住在孝陵寂不寂寞?要不要弟弟也搬到孝陵来陪陪你?”
朱高燧以开玩笑的口吻问道。
“滚滚滚。”
朱高煦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他心想:你小子心眼那么多,要是你知道我和皇兄密谋的大事,说不定哪天就告诉老头子了。
朱高燧见朱高煦这副模样,心里更加笃定这孝陵里肯定有什么猫腻。
......
“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朱棣颇为大方的让郑和自己许愿。
“谢殿下隆恩。”
“臣不要任何奖赏,只求每年能继续率领船队代表大明访问南洋和西洋诸国,以宣扬我大明的威德。”
郑和拱手作揖,恭敬的说道。
他作为一个太监,已经不在乎钱财官职这些身外之物了,只求能每年去默伽朝圣,以求精神上的慰藉。
“殿下,宝船队本就是为消灭陈祖义所设,如今陈祖义已除。”
“不宜再频繁出海!”
还没等朱棣回话,兵部尚书金忠就站了出来反对。
他是忠于朱高炽的,如今朱高炽还被软禁在燕王府思过。
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已经倒向朱高煦的郑和做大做强。
“杨士奇,你觉得呢?”
朱棣还是没有做决定,而是看向了他的智囊团杨士奇。
“回殿下的话,臣也不赞同每年都派宝船队出海。”
“宝船队规模巨大,每次出海花费众多,实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杨士奇不出意外的跟金忠步伐一致,反对郑和继续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