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喜山、潘舟判集市枭首,不等秋后,只待州府、大理寺批文下来即刻执行。
当年那两个跟着潘舟作奸犯科的广南人因为已经离开京城回了故乡,以后发落。
杜喜山妻虽未直接参与,但知情不报,判流刑七年。
杜喜山家产抄没,归杜鹃姐弟所有,杜鹃姐弟必须为舅舅养老送终。
杜喜山共有两女,一女出嫁,一女待字闺中,未嫁女儿交由其姥爷家里照顾。
至于杜喜山那几个丈哥,地头蛇毕竟是地头蛇,一看这个呼延略颇有来头,而且杜喜山做事太绝,所以他们都没敢造次。
宋老爹和梅姥姥回到杜家,继续照顾杜鹃姐弟。
欧阳雄虽然办案能力不行,但是久居县丞位置,深谙官场规则,现在的他与其说是呼延略的县丞,不如说是他的师爷。
呼延略最大的优点是听得进建议,尊重前辈,因此欧阳雄愿意帮他出谋划策。
李仲平案如何结如何报,两人翻来覆去地商议。
第一,赵匡胤御驾亲征,目前战事迁延,一直未班师回朝,朝中主事的是二皇子赵元僖,李尚书是元僖的人,世人皆知;换言之,即便赵匡胤在朝,正是用人之际,而且李仲平已死,他也不会对李尚书进行责罚。
数日后,李仲平“为咸平百姓殚精竭虑劳死于案前,百姓莫不哀怮”的结案折子到了赵元僖手中,他看着看着,反倒对这个不到十九岁的呼延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做一县父母官,任是谁用脚指头都能知道,那是他的家世背景在起作用。
咸平县距京城不过百里地,京城里的官员们不敢在天子脚下过于放纵,但是京城周边的雍丘、咸平、卢馆、青城、祥符都是他们常来常往的寻欢之所,因此,周边县镇里的奇闻异事,赵元僖都略知一二。
李仲平那个“李地平”的绰号岂是白得的?他到咸平的第一年,当年税收便比上一年减半,因为他是下半年去的,不能全部怪罪他;但是第二年,他上交的税赋又是上年度一半的一半,也就是前任的四分之一。
但是,据说李仲平对百姓税收的征收费率却是两三个月一涨,弄得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所以,他也相信李仲平不是好死的。
李尚书一直是自己的追随者,开始元僖担心呼延略把李仲平在咸平的劣迹如实上报到父皇手中,那么自己该如何保住李尚书?
好在是父皇御驾亲征,京城里的大小事由自己掌管,所以呼延略如此善于察言观色地把李仲平案结得这样符合自己的心思,这个人不容小觑啊!
闻召,李尚书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但是因为传召的是二皇子,他心里还踏实些。
听到儿子是“为咸平百姓殚精竭虑劳死于案前,百姓莫不哀怮”的清官、好官,他居然被明知的谎言感动得跪伏于地,嚎啕大哭:“谢太子千岁体恤下情,为我儿证得了清白!”
听到“太子千岁”四个字,仅仅被加封许王却不曾被立太子的赵元僖心里虽喜却义正词严地说:“李尚书枉言了,你眼前只有许王,没有太子!”
“李妈,这两日怎么不见小莲?”呼延略盯着收拾碗筷的李妈。
李妈看看他,欲言又止地说:“她,去鱼庄了吧,听说叶子姑娘把乐坊的两个姐妹招到鱼庄去了。”
叶子姑娘和叔叔住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因为有呼延略的交代,叶子恢复了普通女子的打扮,加之其不曾亏待过乐坊里的妈妈,因此,并无人知道她曾是乐坊里的蝉儿。
她去问过那四个姐妹是否愿意赎身,她叔叔可以出银子。但是习惯了好吃懒的姑娘们只有牡丹愿意被赎身。
于是牡丹便和叶子同住,白日里到鱼庄打杂,帮店里伙计们缝补浆洗,日子虽辛苦却过得有滋有味。
百儿开始对叶子只是当妹妹看,叶子也真心没看上这个普通的年轻人。
直到百儿看到人丝面具后,他和叶子的心瞬间黏合在了一起。
怕叶子手里的人丝面具惹祸,叔叔便将它收在自己房中,本想一把火烧掉,但是那面具实在太像柱子了,他舍不得烧,常于深夜拿出来看,既想念柱子,也想念自己的孩子。
柱子叔叔每到阴雨天断腿就疼得钻心,懂事的百儿就会搬来照顾他。
那日叔叔在院子里晒暖,叶子让百儿找件叔叔的坎肩,她想趁着天气暖和,给叔叔做件新坎肩。
当百儿从床头柜子里看到人丝面具时,他捧着面具就哭倒在床上。
这时,叶子才知道,哥哥柱子在百儿的心里,是亦父亦兄的存在。
而百儿因为这个面具,对叶子的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得知李仲平被呼延略上报成了“清官”,小莲心里有气,不想搭理他,就整日里往鱼庄来找叶子和牡丹玩。
聪明得小莲看出了百儿和叶子之间的眉目传情,心里即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忧伤。
和李妈相处得久了,那个整日里对自己不冷不热的李妈终究敌不过善良单纯的小莲,两人俨如母女。
李妈看出了小莲的心思,不止一次地劝她:“我看呀,你娘说得对,以我对小少爷父母的了解,只怕你连妾也做不得,不如早寻好人家嫁了,莫误了终身。”
呼延略让她和李妈打听哑女的情况,哑女嗓子好后,话虽然少,但是有一次她说漏嘴了。
哑女说她和夫张二田住在五丈河,夫家来信说公公病重,所以他带着母子回咸平,结果路上他嫌孩子哭闹动手打孩子,与哑女起了争执,便暴虐了哑女后自己走了。
李妈恨道:“虎毒不食子,畜生!”
哑女黯然垂头不语。
小莲觉得事情有异,便问:“那张二田如此歹毒,你怎么就嫁给了他?”
哑女脱口道:“我原是潘长之妻,那张二田害死我夫......”
说到此,哑女摇头哭泣,再不肯往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