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彦祖购买结束,和小女儿到回村的牛车处。
赶牛车的老赵抽着旱烟,等待回村的人。
“琳琳,你坐牛车上占位子,妈去国营饭店买肉包子回来。老赵,我很快回来,孩子帮忙看一会儿。”韩彦祖交代道。
老赵笑呵呵的说:“放心,有我看着丢不了。你去吧。”
“妈妈,我不会乱跑的。”傅行琳昂头保证道。
韩彦祖走远,按照记忆中的路线来到一条小巷子,准备购买棉花。
然而,韩彦祖来晚了,棉花全部卖出去了。
韩彦祖没有失望,她来黑市只是碰碰运气。空间内的物资才是她可靠的后勤保障。
棉花虽然没有了,但她没有白走一趟,买了几张粮票。
离开小巷子,韩彦祖到国营饭店买肉包子。
有粮票可以少一分钱,没粮票2个肉包子一角一分钱。原主也有粮票,是用鸡蛋和城里人换的。
韩彦祖计算家里的人数,买了5个肉包子。家里能吃肉包子的有9个人,还有嫁出去的女儿傅行平。一个人吃半个刚好。
坐牛车回到村里,韩彦祖先来到女婿家。她在院门口只招手,傅行平看到后出来。
“妈,喊我一声就行了。你偷偷摸摸的做什么?”傅行平配合的低声说道。
“小平,我今天进城买了肉包子。我们娘俩一人一半。”韩彦祖从衣服里掏出一个油纸,里面是温热的肉包子。
她两手一分,递给傅行平,“快吃,天气冷,马上就没热气了。”
“妈……”傅行平心里感动,知道妈这样做是怕大嫂、二弟妹有意见。她接过包子吃了。
傅行琳闻着肉味,有点饿了。但她没有说话。这个肉包子是妈妈和大姐的。她的半个肉包子在背篓里,回家热热才能吃。
一会儿功夫,韩彦祖和傅行琳回家。
把买来的东西归置好,韩彦祖回房换身干活的衣服,跟着做红薯粉。
明天,傅行琳要去上小学。现在家里读书的只有小女儿傅行琳。
傅行方读了初中,没有考上高中、中专,回家务农。上面的哥哥姐姐只读了小学就没有继续读书,当时的家里条件不允许。
小学学费一个学期1.5元,课本费约1.5元。吃饭另外算钱。韩彦祖支持孩子读书,学费对她来说不算问题。
一天,城里纺织厂的采购员曾俊来小河村了。趁此机会,韩彦祖拿出兔子、野鸡,换钱和布票。
就是这一次,曾俊和韩彦祖搭上了线。
“韩阿姨,以后有这样的货给我留着。厂里有染色不均匀的瑕疵布,下次我拿到村里来。”曾俊热情的说。
“可以,欢迎常来。”韩彦祖说。
农村的生活十分规律。韩彦祖现在不下地,和两个儿媳妇轮流做饭,打扫院子,收拾自留地。
对了,家里还有两头猪,但十分瘦。现在粮食短缺,猪也跟着没有吃的。任务猪的最低重量是90斤。
韩彦祖偷偷给猪喂饲料,混在红薯藤里,猪吃了后一天长一斤。
在出栏的时候,小点的猪有132斤,达到了二等猪的重量。二等猪肉每斤4角8分,比三等猪多了8分钱。
一头132斤重的猪,在公社食品站卖了63.36元。对农村的人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还有一头猪要重一些,韩彦祖留着自家宰杀。
宰杀那天,屠夫来了。左邻右舍帮忙按猪,这是猪垂死前的挣扎。尽管如此,屠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猪的哀嚎声逐渐微弱,没有了动静。
分猪肉的时候,曾俊骑着自行车来了。
寒冷的天,曾俊的额头有汗水。
“韩阿姨,我来的不迟吧。”曾俊说。
韩彦祖回应:“来的刚刚好。”
只见曾俊一出手,就是半头猪收入囊中。
厨房里,刘翠花和陆琼做刨猪汤,有猪血、内脏、肉,混在一起煮熟,最后加入白菜、萝卜等蔬菜。肉汤的味道飘得老远。
曾俊没有立刻走,吃了一碗热乎乎的刨猪汤才回城里。
左邻右舍从家里拿锅,一家分一锅刨猪汤。
后面几天,韩彦祖指挥家里人做腊肉。腊排骨、腊猪脚炖风萝卜、土豆,她想一想就馋的流口水。
腊肉熏好后,挂在最大的房间,即傅行爽夫妻的房间里。
每天早上醒来,傅行爽夫妻俩一睁眼,数腊肉的条数,确认没有丢失。
小学放寒假的时间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傅行琳不用上学,就意味着要过年了。
为了丰富过年饭桌,韩彦祖在山里的小河沟里放了小鱼和大鱼。一条大鲤鱼至少有八斤重。一斤左右的鲫鱼聚在一块。
一天下午,韩彦祖带着三个儿子进山捞鱼。
村民一看四人背着竹背篓上山,连忙回家叫人跟着进山。去晚了就没有好东西。
山间的小河沟,大鲤鱼、草鱼、鲫鱼在浅浅的水潭里游来游去。
傅行朗最先看到,鲫鱼用来给媳妇熬鱼汤最合适不过了。他的女儿婉婉最近胃口很好,媳妇的奶水有些不足。
韩彦祖一声令下,三个儿子配合抓鱼。因为鱼多,他们不用进入冰冷的水中。
大儿子举起一块大石头,往水面一砸,鱼被砸晕了,翻身露出白肚子。二儿子和三儿子一起抓鱼,韩彦祖递背篓。一个背篓装满就换下一个。
满满四个背篓的鱼装好后,四个人下山。
等四个人背着背篓走后,跟随而来的村民们开始抓鱼。这是村里人的默契。
村民装满后,轮到闻风而来的知青。
小河村的知青一开始不知道这个秘密。直到一个机灵又勤劳的男知青顾诚上山砍柴,发现了村民从山里背出来红薯、土豆、玉米。
村民看到顾知青震惊的脸,想到顾知青为人不错,给顾知青指了那个方向。
“顾知青,好东西不多了。先到先得。”村民说完这句话就下山了。
顾知青顺着方向来到出产粮食的山沟沟,先是震惊,然后加入了收获粮食的队伍。
他没有空间,背着红薯、玉米回到知青院。其他知青一下就看到了,询问来源。
第一次询问,顾知青没有将山里的秘密说出去,“我和村民换的粗粮。”
第二次询问,顾知青说:“我买的。”
第三次不需要询问,有两个知青悄悄跟在顾诚身后,发现了粗粮的来源。
从此,山上的粮食收获顺序分成三个梯队,处于顶端的第一梯队韩彦祖和她的儿子们,第二梯队村民,第三梯队知青。
众人都十分有默契,没有对外宣扬。
村里的外村媳妇,公公、婆婆、丈夫三重敲打,可以送一小袋粮食救急,但消息不能泄露出去。要是泄露了,直接送回娘家。
除夕夜,小河村家家户户吃团圆饭,桌上都一条大鱼。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吃不完的鲜鱼用来腌腊鱼,可以放一年。
过完年,三天假结束。曾俊骑着自行车来小河村。上次采购猪肉的时候,他听到韩阿姨要熏腊肉。
这次来,他是采购腊肉的。他带了韩彦祖念叨了好几次的麦乳精、粮票、肉票。
傅家院子,孙子傅明亮、傅明扬和外孙女黄婷婷追逐嬉戏。
韩彦祖从房间柜子顶上的玻璃罐里掏出冰糖,给孙子和外孙女甜甜嘴。
“韩阿姨,新年快乐!”曾俊爽朗的声音传来。
“你来了,快进来坐。”韩彦祖热情的招呼。
曾俊笑呵呵的说道:“韩阿姨,不用客气。您家的腊肉在哪里?才过完年,我就馋肉了。”
他脸都不红一下,我就奔着您家的腊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