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又将灾民图拿给太后看,刘太后看后也是一阵慨叹和同情。
委实没想到楚州会被一个小小的冤魂弄得乌烟瘴气。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桃杌,确是死有余辜,真真该杀。
想到这里,刘娥对包拯的杀意褪去,转而为认可和赞同。
大宋有这样一个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维护朝纲的臣子,实在是杀不得啊。
要是杀了,她和皇上必定会被千夫所指,脊梁骨都要被天下百姓给戳断了。
至于士大夫阶层,虽表示愤慨,可皇上和太后都认为桃杌该死,他们又能拿包拯如何?
所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一心想扳倒包拯的丁渭,气得肺都炸裂了。
“好你个包拯,连这都能让你逃过一劫!”
他实在无法理解,包拯究竟施展了何种魅力,竟让皇上和太后都被蒙蔽。
这个包拯,实在太可怕了,以前太小看他了。
如果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皇上和太后不惩处包拯,他尚能理解。
然而,包拯公然违背了太祖的遗训,这是对太祖的藐视。
一旦不杀士大夫的先例被打破,大宋的天就要变了。
最让士大夫们困惑不解的是,包拯斩杀桃杌究竟对他有何益处?
毕竟他自己也是士大夫的一员。
如今,他亲手开启了对士大夫的杀戮,将整个士大夫阶层置于险境。
将来,一旦他自身稍有差池,朝中大臣又有谁会为他辩护?
为了追求一个虚名的“青天”,竟然不顾自己的退路,真是愚蠢至极!
…
在皇上和太后的坚定支持下,不杀士大夫的风波很快平息了。
开封府这边,包拯这段时间专注于李宸妃的案件。
不过目前他尚未遇到重大转机和突破,包拯对此也感到十分苦恼。
值得庆幸的是,在公孙策神乎其神的医术下,李宸妃的视力竟然神奇般地恢复了。
而眼睛刚好,李宸妃便急切想要一睹包拯的风采。
正在处理开封府政务的包拯,得知李宸妃召见,便立刻返回府邸拜见。
“臣包拯拜见娘娘千岁,恭喜娘娘恢复光明,真是可喜可贺。”
李宸妃的注意力并未集中在自己的双眸,而是更多地投向了包拯的外貌与行为举止。
魁梧的身姿,英俊的面庞,一身正气。
李宸妃看罢,内心不禁由衷地发出赞叹。
“真乃良臣也!”
有这样一位忠臣辅佐,皇儿定能成就一番千古流芳的明君伟业。
“包卿快快平身。”
“谢娘娘。”
“包卿,哀家之事,如今可有眉目?”
包拯一顿:“臣目前尚无头绪!事关娘娘的安危,臣不能不小心谨慎。”
“更兼时隔多年,能证明娘娘身份的,除了手中金丸之外,再无人证。”
“唯有待臣细细寻找线索,还望耐心等待。”
“包卿言之有理,是哀家心急了,哀家的冤屈全仗包卿,包卿小心仔细。”
“娘娘放心,臣既然接了娘娘的案子,便竭尽全力为娘娘沉冤昭雪,让娘娘和皇上早日母子相认。”
“嗯!”
李宸妃颔首,心中早已急不可待。
自从回到京城,她从包拯和公孙策那里得知,皇上是一位品行端正、仁德兼备的明君。
作为母亲,内心深处自然是无比喜悦和宽慰。
然而,自从她生下皇上,除了皇上七岁那年她匆匆见过一面,此后便再也没有机会相见。
如今皇上已经二十五岁,长大成人,并且成功登基,成为一国之君。
而作为皇上的亲生母亲,她却流落在外,甚至皇上并不知道世上还有她这位母亲的存在。
作为母亲,李宸妃怎能不感到痛心?
皇上如今的模样,她这个做母亲的完全不了解。
她对皇上的记忆,仍然停留在十八年前他还是个孩童的时候。
她心中怎能不充满期待和挂念?
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呢?
但她也明白,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也不差这几天。
现在,她绝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现在,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包拯身上。
又过了两日。
包拯这边,却似乎毫无进展。
他不敢轻易探询二十五年前的宫闱秘史,因为刘太后警觉性极高。
一旦她察觉到任何蛛丝马迹,事情就会变得棘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天,宫中突然传出闹鬼的传闻。
一时间,皇宫内苑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而刘太后这些天也被鬼魂闹得心神不宁,无心理政。
得知她病重,皇上几次探望,询问原因,刘太后都推说无事,只说是年岁大了。
宫中的御医诊断后表示,娘娘是因操劳国事,只需调养数日即可。
但一连数日,刘太后都在半夜被惊醒,口中喃喃自语。
眼见病势愈发沉重,皇上只好召包拯进宫,想要查明究竟是什么邪祟,竟敢惊扰太后的安宁。
“皇上,不知太后夜晚可曾说些什么?”包拯试探地问道。
赵桢叹了口气:“母后只是呓语,这几日,母后身体日渐憔悴,太医却瞧不出是何病根。”
“加之这几日,皇宫内苑里,常有流言蜚语,说后宫夜间常有鬼哭。”
“朕也担心是何邪祟惊扰了母后凤体,故而宣包卿来查探一番,看看是何邪祟,如此胆大妄为。”
包拯此刻心中已大致揣摩出真相。
倘若果真是鬼怪作祟,那么这个鬼怪,多半就是寇珠的亡魂了。
若能有寇珠的冤魂作证,对于李宸妃一案的胜算无疑会增加。
包拯自然不会错失这个良机,于是自信地向皇上保证:
“陛下请放心,若真有妖邪作乱,臣定会将其擒获。”
见他如此自信,皇上大喜过望,承诺道:“若能除去这邪祟,使太后康复,朕定会重赏于你。”
考虑到皇宫深处包拯并不熟悉,赵桢便指派陈琳作为向导。
包拯自然是求之不得。
因为陈琳在狸猫换太子一事中,才是最为关键的角色。
正是陈琳和寇珠当年的舍命相助,才使得皇上得以幸存。
包拯道:“那就麻烦陈公公了。”
陈琳微笑着回应:“包大人不必客气,我们都是为了皇上和太后效力。包大人,请随咱家来。”
随后,带领包拯直奔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