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吴着,乃是当年长沙王吴芮的后代,也是当今唯一的异姓诸侯王。
将贾谊贬到长沙,刘恒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一来吴着谦逊有礼,注重文事,对有才的人颇为欣赏;
二来虽然他是唯一的异姓诸侯王,却是和朝廷关系最亲近的,将贾谊贬过去辅佐,也可以避免他投靠其他的刘姓诸侯王。
刘恒苏云二人商量后,最后还是将贾谊召了过来,将他悄悄地贬去了长沙,任命成了长沙王吴着的太傅。
等君臣反应过来的时候,贾谊已经被贬走了。
群臣无奈,只能放过了贾谊,默认了刘恒的决定。
这一次的交锋,兄弟二人凭借一招釜底抽薪,再次取得的胜利。
……
太子刘启渐渐长大,苏云也教了他一些简单的治国道理,刘恒想要儿子多历练一下,于是允许他出入苏云的丞相府。
反正按照刘恒、苏云二人的协定,这丞相府早晚要成为太子的。
这天刘恒找苏云去商议国策,刘启早上便没了功课,跑到了丞相府玩耍。
此时的丞相府中,一年轻人正在忙着处理政务,将头低得很沉,眼和手一刻都不曾停歇。
刘启很好奇,便上前查看。
那年轻人还以为是丞相府下面的官员来了,于是赶紧招呼他来协助自己。
刘启没有动。
“我说的话你没有听见吗?这么多事情呢,还不赶紧……”
他没有再说下去,因为他抬起了头。
他是见过太子的,因为苏云是太子的先生,他又是丞相府的长史,在前往汇报政务的时候见过太子。
他先是一愣,但很快反应了过来,急忙投了手中的笔,站起来行礼,“臣晁错,拜见太子殿下。”
这年轻人正是晁错,前些日子刚被苏云提拔为丞相府长史。
刘启赶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快起来,快起来,你处理政务真的很认真,和我的先生有一拼啊!”
晁错起身抬头的那一刻,两个人的目光正好在空中交错,两人的眼神像是被某种神秘的东西牵引,从而带动着两人久久地愣在原地相视,难以分开。
还是刘启先感应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强挣扎着移开了自己的眼神。
刘启赶忙后退了两步,感应着自己的心跳,竟跳的出奇的快。
晁错还以为太子受到了惊吓,赶忙上前认错,“臣有罪,先是忙着处理政务怠慢了太子,后又不知怎的,惊吓到了太子,还望太子恕罪。”
“你…孤赦你无罪,你倒勤劳,办事那么认真,日后可跟着我一起处理政务。”
从这话里,晁错读出了许多信息;
太子不仅赦他无罪,还很看重他!
晁错激动得连连行礼,才一个月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小官升到了丞相府长史,又被太子看中,将来必然是前途无量啊!
晁错高兴,刘启更高兴。
将来这丞相府的属官,自己可以直接接管,现在笼络住他们,未来自己用起来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
不得不说,刘启年纪轻轻就很有政治头脑,是天生当皇帝的料子。
……
小程不识也长大了,出落成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个子快赶上苏云高了。
程不识也对兵事深感兴趣,之前床底下藏的韩信所写的兵法,程不识都几乎看了个遍。
他深受韩信兵法的影响,认为治军应当严整有序,重视军纪才能够让敌人畏服。
苏云将他引荐入了北军,跟在周亚夫身边,想让周亚夫带带他。
周亚夫考验了一下程不识,发现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在带兵上很有见识,于是同意了苏云的请求,收下了他在自己身边做事。
将程不识引进军中,苏云也算是了了个心事。
从北军中出来,苏云又想到了韩信,许久不见他了,倒也想念了。
也不能怪自己不去看他,实在是最近太忙了,自从陈平去世之后,苏云就一刻没有停歇过,算是接了陈平的班。
北军现在倒还好,有周亚夫在这接管着自己,不用操太多的心。
再过两年,苏云打算将周亚夫举荐给刘恒,让他来接替自己成为北军的中尉。
每天要处理政务、管理百官,时不时的还会被刘恒叫去解决问题,还要给太子授课,自己真的忙不过来啊!
西汉初期的丞相真的很累,要管的事情有很多,权力大得要命,甚至说是第二个皇帝也不为过。
在上次得罪了群臣之后,苏云现在每次出门都要带两个北军的士兵,就怕有人要暗杀他。
虽然自己有内功,还有真气护体,不怕人刺杀,但还是多带两个人为妙,毕竟多带一个人就多一份保险。
—————————
干儿子韩滢年龄也不小了,苏云将他带进了丞相府,安排的官职不是很高,就是怕别人认出来。
官职不是很高的话,就不会被人问起出身,苏云任命也就没那么麻烦。
韩信还是和往常一样酒鬼,苏云一去高兴的很,喝了个酩酊大醉。
最近也没什么军事上的事情,不需要和韩信讨论,就聊聊家常,苏云就离开了。
韩信年纪也不小了,60岁了,怕是很难再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了。
终是时光荏苒,英雄迟暮,尽显社会之凄凉啊!
……
秋天到了,麦子又熟了一茬,老天爷赏脸,今年汉朝又迎来了一次大丰收。
刘恒高兴坏了,他现在是很相信上天预兆什么的话的,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打动了上天,降下祥瑞。
对于刘恒这种想法,苏云也没法劝。
毕竟汉朝的生产力实在太低,老百姓想吃饱饭很困难,因此很信鬼神之说。
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不开化,当时鬼神之类的学说在民间非常流行,一度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信任。
虽然天人感应什么的是董仲舒提出的,但其实在董仲舒之前,人们就很相信天神的学说,敬重天地,视天地为最大。
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还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人们寄希望于神明,祈求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但是呢,皇帝对于神明,还处于一种信与不信之间。
皇帝自身很信任神明,时常祭拜上天,祈求上天保佑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收成。
皇帝想维护统治,鼓励老百姓在民间扎实生产,让老百姓积极努力地工作,就不能让老百姓信神明一说。
一旦老百姓太过信任神明,天天等着老天养活,不辛勤的耕种,那不都得饿死?
所以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官方一直对神明是模棱两可的。
不得不说,董仲舒搞的一套确实很好用,将上天神明和皇权连接在一起,主张君权神授,将皇帝捧为高高在上的存在,让人们像敬重天神一样敬重皇帝,从而达到稳定江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