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河水呀向北流
一去入海不复回
千载船工号子声
已随寒风化雪飞
点点白帆变白云
只闻九天长帆追
自古海水晒晶盐
贡献人间闪光辉
万船千舟逆流上
长帆木船盐河水
一纤一绳一艰辛
步步汗湿船夫累
运盐南方东西去
沿途州县官府威
母亲河啊母亲悲
多少河水多少泪
……
我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到盐河边,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坐坐、躺躺…
捧一捧盐河水慢慢的品味!
洗洗满脸的沧桑,亲吻母亲河的滋润!
我会对着清澈流淌的河水发出堆积在心中的呐喊:
啊~啊~啊~母亲河啊!您的儿子二圣我回来了……
啊~啊~啊啊啊啊……
盐河畔北下湾虽然寒风凛凛,但我的心却是火热滚烫的,我边走边陷入了对母亲河的沉思中……
回想起来了我曾经参考的乡志编写中对盐河的记忆:
当时我们中华民族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历史悠久,更是声名显赫!
但盐河却是默默无闻的承载于自己的奉献中……
流淌在我们江苏省北部淮安、连云港两市的盐河,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河流,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福泽两岸人民。
盐河,顾名思义,是一条与盐有关的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涟水县“有新漕渠,南通淮,垂拱四年(688)开凿,以通海、沂、密等州。”既然为“新漕渠”,可知是为了满足漕运需求而开的河道,是为了将海州、沂州、密州等地的漕粮转输进入淮河,然后再通过通济渠运往都城洛阳等地。又因为海州是淮北盐的重要产地,此河一经开通,便成为淮北盐通过淮河进入通济渠和山阳渎,进而运往其他更远地方的重要通道。
那时候的神马也以盐河母亲为荣而成了一座繁华昌盛的俗称“小南京”了!
北宋时期,淮北盐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当时的海州有板浦、惠泽、洛要三个盐场,每年产盐47.7万余石,大部分经由唐代开凿的新漕渠运到涟水。朝廷在涟水设专仓,负责淮北盐转运,新漕渠的畅通和安全显得十分重要。祥符元年(1008),为避开涟水到楚州(今淮安区)的淮河风险河段,开挖了支家河,导涟水与淮河相通,并赐名为“通涟河”。
明代又对新漕渠和支家河多次进行疏浚。然而,南宋开始的黄河夺淮,使得淮安以下的淮河河道逐渐成为黄河河道,黄流经常倾注,加之海潮倒灌,运盐河道的淤塞非常严重。
可怜的母亲河遭受到了来自黄河的揉虐,而陷入痛苦的呻吟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道总督靳辅在开挖中运河后,自中运河河口起,向东开河,至安东县(今涟水县)平旺河止,与南潮河(灌河)相接入海,以泄黄河异涨之水,兼利盐运。因新开的河道在中运河下游,故称“下中河”;又因是淮北盐输出的重要通道,又称作“盐河”。《续行水金鉴》又云:“长130里,阔8丈,盐课所经,官舫估舶,帆樯相望,故曰‘官河’”。
真得感恩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大人啊!
清代是淮北盐的鼎盛时期。淮北盐场所产的食盐经由盐河运往淮安西坝,然后转运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销售口岸。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每岁粮艘过尽,即放中河水入盐河,以济盐柴转运。”盐运的繁盛,最终使得“盐河”成为这条河最着名的称呼。
清代中前期,盐河因行洪,常常淤浅,时有疏浚和小改道。至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后,河床趋于稳定,基本形成现在的走向。民国时期,淮北盐新增海运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盐河的运盐量减少。后因水势不稳,河道淤塞,船行不便,盐河的盐运功能渐被舍弃。
是啊!我的家乡神马小镇的繁华也是在清朝和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着手对盐河进行治理。1949年冬开挖新沂河时,盐河在灌南县北部的张店镇被分成南北两段。1958年开挖淮沭河时,盐河再次被切断,淮沭河以西6公里多的一段河道遭到废弃。原盐河的渠首闸、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双闸村境内的双金闸完成使命,退出盐河航运的历史舞台。2011年,双金闸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点。
为什么没有我们神马小镇的辉煌印记呢?我们的时家码头在盐河的传说中应该是有一席之地的!
新的盐河起自今淮安市淮阴水利枢纽五河口处,东北流经淮阴、涟水、灌南、灌云4个县(区),至连云港市新浦临洪口入黄海,全长160公里。其中,淮安市境内的河道长约80公里,上有朱码、杨庄2座船闸,分别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淮阴区、涟水县工农业用水水源,也是淮阴区、涟水县工业、生活尾水通道。
为进一步发挥好盐河航运的优势,适应船舶大型化和货物通过量迅猛增长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淮安市先后多次对涟水县和淮阴区境内的盐河航道实施疏浚工程和驳岸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可就是把在盐河历史上作过巨大贡献的神马古坝遗漏了!
2000年以后,盐河被列为江苏省“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中“一横”淮河出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安等苏北内陆地区及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航道,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淮安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借港出海、扩大开放”重大战略,整体推进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打造具有生态、环保、人文气息的航道、船闸和桥梁景观。
我弱弱地问一句:我们神马小镇也需要祖国母亲的阳光雨露均沾啊!
经过十多年的综合整治,今天淮安市境内的盐河航道上,建起了杨庄、朱码2座1000吨级的二线船闸,船舶通行条件大大改善,通航能力全面提升;改建、新建了北京路盐河大桥、淮海大盐河大桥、时码大桥、蔡工大桥等近10座桥梁,有效增强了盐河两岸的互联互通。碧波荡漾的河水中,不时有满载货物的船只往来,与沿线现代化的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天蓝、水清、岸美的生态水运图景。
古老的运盐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虽然说盐河也是古人人工开凿建设的的!
但她从汉高祖十二年至汉景帝三年,一共挖了近半个世纪,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和多少劳苦大众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而即便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也只不过花了5年时间,和盐河的开凿是没办法比的!
难怪盐河是九曲十八弯,似一条蟒蛇游走于苏北大地上!
可以说盐河从历史价值看和大运河能称为姊妹河;从体量知名度来看应该是子母河,盐河为子大运河为母!
但盐河的贡献度远远不比大运河差什么!
千百年来,这条古运盐河哺育了两岸百姓,也成就了古运盐河“西来一水绕城流,远客千帆次第收”的兴盛和繁华,成为沿线城市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只是她喜欢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血脉为两岸黎民百姓服务!
从唐至清1000多年间,全国财政有30%至50%的盐税征自运盐河,所谓“天下盐赋,两淮居半”。可以说,古运盐河孕育了古海陵地区水“卤”交融的盐税文化,更是滋养了古海陵的绵绵文脉,为我们留下了“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的辉煌。
当然了还有我们神马小街在盐河史上的“小南京”之称号!
我们的神马古街也是盐河母亲赐予的一方水土,当时的盐河在我们神马地段上垒起了一座拦河坝,就像现在的拦河闸。
拦住了南来北往的舟船在此停泊,然后翻坝交流交换货物商品等,当时在坝头的上下游停靠的舟船都是绵延十多里路,这样的话,这么多的船民们要生活吃饭买卖,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人气旺盛的小集镇了!
再加上当时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涟新沙石公路,伴盐河而曲曲延延南淮楚北新浦!另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大通道~东阜宁西高沟!
这两条当时的交通要道均过境于神马,南北沙石公路依偎着盐河走势而生,东西土路横穿神马渡口东来西往……
那时候的神马小街聚集了东西南北来的移民,定居于神马开店摆摊经商做生意,也就子孙繁衍数代落根了!
我的祖先也是从新浦移民来的!当时是家族几个祖宗一结伴起来的……
……
我被寒风浸透袭扰从沉迷中回到了现实!
看看现在的神马~衰败,破落,凋零,人丁萎缩,人气枯竭,人才流失,街邻乡亲已经失去了对神马的希望!
我也是其中之一!
母亲河啊!对不起了,不是我们做子孙的不爱你,而是现实逼着我们要离开你去四面八方谋生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神马这方水土已经难养人了!
再见了母亲河!二圣我明天又要走向远方了……
我会时常回家看看回来看你的!因为我现在的家还在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