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姝把过滤好草木灰水放到炉子上加热提纯,约莫放个鸡蛋能漂浮起来就行了。
倒进碗里用戥子称过分成三碗分别倒入不同数量的石垩搅拌,静置后过滤出的水便是氢氧化钾。
吃完饭便一刻不停的开始熬猪油,家里的碗盆有数分了六份。
倒入不同重量的氢氧化钾开始搅拌。
搅拌是个力气活,顾氏怀孕不用指望,在一旁做记录就好。
刚开始两人搅的还很有劲头,尤其亲眼见证碗里的猪油从清澈变浑浊再到灰白的粘稠,像变戏法一样神奇。
渐渐的脸上神色便开始麻木,浑身上下只有两只眼珠子在随着手里的勺子转动。
整整一个下午两人都在重复一个动作,直到碗里的皂液成型才松了木勺。
动了动酥酥麻麻的肩膀关节,沈玉姝把皂液小心舀到竹筒里,筒口裹上一层棉布放到阴凉处通风定型。
“姝姝,这是新做的吃食吗?”顾氏瞄了眼竹筒里的东西边捆线边问。
沈玉兰也理所应当的认为猪油做的便是用来吃的。
沈玉姝揽过沈玉兰的肩膀挨着顾氏低声道:“这是洗漱用的,和猪胰子一样的东西。
却比皂角好用多了,洗脸洗澡洗衣服都行。”
说完用下巴点了点顾氏面前的记录。
“娘你可得保存好这纸,回头咱还指着它发财呢。”
“啊....”两人同时惊呼出声,这怎么就是洗漱用的?
顾氏顿时觉得手里的纸有些重,仔细折好了揣进怀里。
想着回头寻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
“那这东西会有人买吗?”顾氏说出自己的担心。
沈玉姝直起身子信心满满的比划起来。
“怎么没人买?这可比猪胰子洗的干净多了,用着也比皂角方便。
到时候一块切这么大,一户三口之家用一个月没问题。
一块不用卖太贵只要八文即可。
你们想想县城人那么多,这月月用月月买,你们想想要卖多少。”
村里人这会儿不管洗头洗脸或者洗衣服多是皂角和草木灰。
城里有钱人家用的是胰子,一小块便宜些的也要三四钱银子。
她和顾氏打听过,里面因着加了不少香料所有卖的贵。
她说完便自顾自的去厨房喝水,留下两人慢慢想。
回来看两人还在那里呆坐着,估摸着脑子还在算账呢。
做肥皂的事她还没和家里人通气,想着等事情成了再说也不迟,省的家里人白高兴一场。
自从肥皂做好后,沈玉兰刺绣便有些心不在焉,天天都要来后院檐下晃一晃竹筒,听听里面什么情况。
漫长的三天过去,等沈玉姝点头后沈玉兰便迫不及待的掀了竹筒上的棉布。
拿刀劈开竹筒露出一节凝固好的灰白肥皂,捏了一下硬度还行。
按一指宽的厚度切开,三斤猪油一共切了三十五块,摆了三个竹匾。
“玉姝快试试行不行?”沈玉兰急切地捡起一块边角料催促着。
“大姐你也试试。”沈玉姝拉起她一块儿蹲到早就准备好的水盆边上,打湿手搓着。
虽然时间才过去三天,但泡沫丰富,也没什么难闻的味道,洗的也算干净。
不由点头,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快看玉姝,成了,真的成了,这太神奇了。”沈玉兰像得了糖的孩子般举着沾满泡沫的双手在太阳下欢呼着。
沈玉姝第一次见她这么高兴,阳光正好从她头顶洒过,脸上的笑容耀眼夺目,这才是十五岁少女该有的模样。
“大姐,大家都在前院吗?”
“二叔进城卖菜没在,娘和奶奶去挖笋了,宁柏刚送了鸭子,只有爹和爷爷在。”
沈玉姝抬头看了看太阳,估摸着沈老太太和何氏也该回来了。
“行,那咱去前院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前院,顾氏在厨房洗菜,沈老太太和何氏刚进院门。
沈玉姝喊了一声叫大伙来堂屋,自己便先进屋等着了。
顾氏头有个进门看到桌上放的东西便猜出几分,脸上闪过欣喜,“成了?”
沈玉姝点点头,起身给每人手里塞了一块边角料洗手,趁机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
众人听得有些云里雾里,可不妨他们亲眼见到手里的东西搓出泡泡。
尤其是沈老太太和何氏两人挖笋回来还没来得及洗手,此刻干净的双手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屋子人顿时激动的不知该说些什么,这要是真如玉姝所说,这....岂不是要发财。
沈玉姝也不管众人心绪如何变化,只说这肥皂需要时间皂化,得等一个月。
不过照目前情况来看肥皂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只需到时从那些肥皂当中找出最配比最合适的那款便可。
质量有保障包装上也得花些心思,她打算做几种不同的印章,刻几个动植物的简笔画,设计个特殊的落款,方便大家记住沈家的肥皂。
沈安信听了她的要求便说简单的雕刻村里的木匠就可以做。
她当即拿上图纸寻去了木匠家。
木匠看向手里的图纸,“你要的木盒可以做,不过得等几天,盒子两面是抽拉的有些费事。至于这些花样子倒不复杂,今天就可以做好。”
沈玉姝特意把模具设计成凹槽模样就是为了方便后期脱模。
“您先把这些花样雕出来,盒子慢慢做,我不着急。”
沈玉姝看他不过一刻钟就雕出了雏形,暗自赞叹一句,古代的手艺人是真厉害。
因为做的东西多,最后说好一个木盒三十五文先做二十个,后期不够了再加。
雕一个花样十二文,木盒做起来费功夫,沈玉姝爽快的给了一串铜钱回家。
木匠转手把铜钱递给身后的媳妇,村里除了办喜事少有人能花这么多银钱。
木匠妻子接过铜钱感慨,“这沈家可真是胆大,由着一个小姑娘做主。
这木盒子不知用来做什么一下子做这么多。”
“闲话少说,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出去了也不许多嘴沈家的事。”
木匠嘱咐道,这些妇人成天东家长西家短,没事也能说出花儿来。
沈家人个个读书,不怪人家这么有本事,回头他也把儿子送去学堂念几年书。
沈玉姝想着今天还没去田里,正好手头的事忙完,顺路去看看情况。
她绕地头走了一圈,稻苗开始分蘖。
从原来的一窝三株变成了五株或者六株,并且开始向周围扩散。
鸭子也在田里忙着捉虫吃草。
她又看了眼左右两家农田补苗的村民,显然田里的稻苗有些地方没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