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了,波蒂奥雷克上将。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是,陛下。这一次,我绝不会辜负您的期待。”
1913年9月3日。
晨曦初现,奥斯卡·波蒂奥雷克率领的奥匈军再次跨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德里纳河,对塞尔维亚军队发动了第三次进攻。
奥匈军的目标是迫使正在奥匈属地伏伊伏丁那(Vojfodina)发动攻势的塞尔维亚军撤回本土,以保卫奥匈帝国的领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们要攻陷贝尔格莱德,彻底毁灭塞尔维亚,以此完成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复仇。
“轰!轰隆!”
“进攻!进攻!把那些塞尔维亚杂种赶回他们的老巢!”
“再也不能让祖国和陛下面对耻辱!”
与前几次战斗的狼狈不堪不同,这一次,奥匈军和波蒂奥雷克目光凶狠,倾尽全力发动攻势。
他们不仅在第一次、第二次攻势中惨败,还让塞尔维亚军队展开了反攻。这一次,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洗刷过去的屈辱。
更何况,作为指挥官的波蒂奥雷克已收到弗朗茨·斐迪南的严厉警告——若这次仍旧失败,他将被解职。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将士兵们不断推向前线,与塞尔维亚军死战到底。
“普特尼克元帅!德里纳河方向的奥匈军源源不断地涌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防线很快就会被撕裂!”
“......都是我的错。我就该坚决反对首相的进攻命令。”
面对德里纳河前线传来的紧急求援,正在斯雷姆(Syrmia)指挥作战的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元帅(Radomir putnik)脸色阴沉,低声喃喃。
事实上,塞尔维亚的斯雷姆攻势并非他们自愿发动的。
奥匈帝国的斯雷姆地区与塞尔维亚之间隔着萨瓦河,而塞尔维亚军不仅缺乏弹药,甚至连架设跨河桥梁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越过河流发起攻势了。
“首相,俄罗斯人还在不断催促我们进攻。”
“该死,什么进攻?!我们连自己的国家都快保不住了!他们要是想让我们发动攻势,就先给点支援再说!”
但随着东普鲁士战局的急剧恶化,加利西亚战线陷入僵持,俄罗斯开始不断向塞尔维亚施压,要求他们对奥匈军发起进攻。
俄军认为,如果塞尔维亚能从后方打击奥匈军,就能动摇加利西亚战线上的奥匈防御。
塞尔维亚总理尼古拉·帕希奇(Nikola pa?i?)对此感到为难,多次要求俄罗斯先提供支援。但正面临燃眉之急的俄国,他们非但没有提供援助,反而威胁塞尔维亚——若不进攻,就切断所有支援。
“唉......普特尼克元帅,发动进攻吧。”
“明白了,首相。”
最终,塞尔维亚政府屈服于俄罗斯的压力,下令普特尼克发动斯雷姆攻势。
普特尼克虽有犹豫,但还是遵从了命令。
“这不是为了追击撤退的奥匈军,这是为了谨慎!”
但也许是之前成功击退奥匈军太过轻松,让他心存侥幸,以为能趁机扭转塞尔维亚的危局。可他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虽然奥匈军在战场上表现不佳,但他们的军力和装备仍远胜于塞尔维亚。
正是这份轻率的自负,最终导致了斯雷姆攻势的失败。
而现在,波蒂奥雷克率领的奥匈军正再次从西部边境卷土重来,剑指塞尔维亚。
“放弃斯雷姆,立即撤军,全军向德里纳河集结,阻击奥匈军!”
“是,元帅!”
清醒过来的普特尼克迅速向参谋下达命令。
塞尔维亚的命运岌岌可危。
此刻,比起后悔,他们更需要行动!
......
普特尼克的行动迅速。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斯雷姆攻势,将军队转移至德里纳河流域的洛兹尼察(Loznica),并计划通过堑壕战阻止蜂拥而来的奥匈军队。
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德里纳河战役(Бnтka ha Дpnhn, bitka na drini)”的开端。
——哒哒哒哒哒哒哒!
“啊啊啊啊!”
“波蒂奥雷克将军,伤亡太过惨重!”
“不能撤退!哪怕死在这里,也要继续、继续、继续向前推进!”
战斗的惨烈程度,即便相隔数十公里,依然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
奥匈军与塞尔维亚军仿佛没有退路一般,正面交锋,残酷的堑壕战每天都吞噬着数百、乃至数千士兵的生命。
“呃......呃啊......”
“a...anyu(妈、妈妈)......”
奥匈士兵们被塞尔维亚军的子弹击中,倒地哀嚎,脏器外溢,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无论是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还是捷克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平等地死去。
奥匈军队内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至少在成为尸体后已不再是个问题。
“不能后退!若是连这里都守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已故的弗朗茨·约瑟夫陛下?给我继续冲锋!”
然而,尽管波蒂奥雷克对塞尔维亚的复仇热情高涨,但他的指挥才能却远远配不上他的野心。他无视惨重的伤亡,不断命令士兵们冲入塞尔维亚军的堑壕。
其他奥匈军官的态度也如出一辙。
他们原本就因在塞尔维亚战线和加利西亚战线上的失败,屡屡被视作“没用的亲戚”,每天都被与精锐的德军相提并论,羞辱得体无完肤。
因此,这一次,他们必须取得成果,不惜一切代价。
当然,这只是高层的想法,而那些被迫端着步枪冲锋的前线士兵,则只能咬牙切齿地瞪着拿枪逼迫他们冲向死亡的军官,拼死向塞尔维亚军扑去。
——嗡嗡嗡
“敌机来袭!”
“趴下!”
——轰!轰隆!
另一方面,塞尔维亚军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
德意志帝国不仅为支援奥匈军,抽调了部分原本用于西线的物资,还在坦能堡和马祖里湖大捷后,调拨了一部分东线的空军至塞尔维亚战场。
塞尔维亚军不仅要面对冲入堑壕、手持机枪的奥匈士兵,更要承受头顶不断倾泻子弹、炸弹与火箭弹的德军战机的袭扰。
——隆隆隆
而德军给予奥匈军的支援,远不止于此。
“前方发现敌军装甲车!”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德军的新型武器——埃尔哈特装甲车(Ehrhardt Stra?enpanzerwagen)已然冲破塞尔维亚军的防线,疯狂地扫射着四周。
这些装甲车原本是为东线战场准备的,但法金汉基于他自己的判断调整了战术,优先投入塞尔维亚战场,以便尽快结束这场拖累中央同盟的战事。
“普特尼克元帅!我们的炮弹快用完了!”
“唉......真怀念当初在巴尔干战争时,不必担心弹药的日子。”
面对敌军的装甲车,塞尔维亚军几乎毫无对抗手段,唯一能做的,只有拼死贴近敌人,用血肉之躯发起自杀式攻击。而更致命的问题是,他们的补给已然枯竭。
武器、弹药、军服、鞋靴......样样短缺,尤其是炮弹库存见底,令局势雪上加霜。
“就没办法提高炮弹产量吗?现在我们的炮兵根本无弹可用!”
“对不起,元帅阁下,我们......也无能为力......”
塞尔维亚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境内仅有的一家炮弹工厂,日生产量不过百发,根本无法满足战争需求,更没有资源与能力建立新的工厂。
相比之下,奥匈帝国虽然战略指挥一团糟,但至少还算是“一流强国”,后勤补给非常充足。就像在战场上,奥匈军全员都能穿着防水军靴奔跑,而塞尔维亚士兵只能穷得连鞋都买不起,光着脚在战场上奔跑。
甚至,战场上还发生了塞尔维亚士兵为争夺阵亡奥匈士兵的鞋子而大打出手的荒唐场景。
“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如果我们败了,塞尔维亚就完了!我们必须坚持到底!”
“是,元帅!”
尽管形势极为不利,但在名将拉多米尔·普特尼克的指挥下,塞尔维亚军凭借堑壕、机枪与铁丝网的防御,硬生生顶住了奥匈军的攻势。
照此下去,奥匈军恐怕将再次吞下失败的苦果。
然而——
“普、普特尼克元帅!大事不好了!希腊和保加利亚向本国宣战,并已越境进攻!”
“......不,不!不!”
胜利女神,终究不再眷顾塞尔维亚。
......
“保加利亚的儿郎们,铭记上次巴尔干战争的耻辱!铭记被塞尔维亚那些背信弃义的垃圾践踏的祖国!这份仇恨唯有鲜血才能偿还!化身复仇之焰,将塞尔维亚的一切焚烧殆尽!”
“大保加利亚万岁!雪耻巴尔干战争!”
1913年9月8日,正值德里纳河流域的战壕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正式加入协约国的保加利亚终于高举复仇大旗,向塞尔维亚宣战。
在第一军司令克里门特·博亚季耶夫(kлnmehт eвтnmoв Бorджneв)和第二军司令格奥尔基·托多罗夫(Гeopгn toдopoв)的指挥下,30万保加利亚大军越过边境,狠狠地从背后袭击了正疲于抵挡奥匈帝国的塞尔维亚军队。
并且不幸的是,盯上塞尔维亚的并非只有保加利亚。
“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我希腊王国在此正式向协约国之敌——塞尔维亚王国宣战。我相信,你们依旧会不辱使命。”
“希腊万岁!国王康斯坦丁一世万岁!”
作为交换条件,希腊将塞尔维亚部分领土让给保加利亚,换取了大部分马其顿的控制权。随即,希腊亦向塞尔维亚宣战,15万大军蜂拥而上,从南部发动攻势。
“保加利亚军队已经入侵我方国境!必须立刻向东部边界派遣援军!”
“不仅是东部,南部也告急!希腊人正从我们的下腹部步步紧逼!”
“该死,我们已经把能征召的全部派上了战场!而且大部分兵力都用于抵挡奥匈军队,驻守西部与北部。我们现在根本无兵可调!”
事实正如所言,塞尔维亚已到了极限,已无可用之兵。
士兵不会凭空从天而降,也无法凭空变出一支军队。
“我们塞尔维亚必须立即获得俄罗斯的支援!哪怕无法提供兵力,但至少要通过罗马尼亚为我们输送武器和弹药!”
“帕希奇总理,抱歉......但我国自身亦是捉襟见肘......”
“你说什么?!大使阁下!我们塞尔维亚为了俄罗斯,硬着头皮发动冒险攻势,才落到今日境地!可当我们真正需要帮助时,你们竟要弃我们于不顾?!”
“......我无话可说。”
更雪上加霜的是,塞尔维亚原本最信任的盟友,俄罗斯帝国,此刻竟也对支援塞尔维亚感到无能为力。
俄罗斯自身已穷途末路,甚至连本国士兵都只能拿着棍棒作战,哪里还有多余的武器与弹药支援塞尔维亚?
尽管俄罗斯想帮助塞尔维亚,但无力回天。而帕希奇总理看着这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只能与大臣们一同掩面叹息。
曾接纳塞尔维亚流亡政府(尽管多少有些被迫)的希腊,如今亦彻底倒向敌方,令塞尔维亚无法如原本历史那般,带着残军与平民翻越阿尔巴尼亚山脉,寄望未来的反攻。
更糟糕的是,通往大海的门户——黑山,此刻正被奥匈海军与希腊海军封锁,而通往俄罗斯的唯一通道——罗马尼亚,由于卡罗尔一世仍在世,保持中立,左右观望于德国与俄罗斯之间,未作出任何实质性举动。
“难道,我们只能选择投降了吗......”
就在某位大臣绝望地低声喃喃之际,
“敌人已至,怎能如此颓丧?!现在是你们哀叹之时吗?!”
突如其来的怒喝,震耳欲聋,响彻满室。
“陛......陛下?”
彼得一世(Пeтap I)。
塞尔维亚独立英雄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Kara?or?e petrovi?)之孙,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塞尔维亚国王,亲自现身在一片绝望之中的臣子们面前。
“自何时起,我们塞尔维亚人在外敌逼近时,会谈论投降?”
“......”
“拿起武器,塞尔维亚的勇士们!我可以失去王冠,但绝不会失去信念!若明日便是我们的终结,那就如我们的先祖般,堂堂正正战死沙场!”
“陛下......!”
哪怕年事已高,彼得一世依旧宣誓将亲自持剑战斗到底。国王的铮铮誓言,让帕希奇等人热泪盈眶,低头拜服。
随即,塞尔维亚全军皆接到命令:立刻向首都贝尔格莱德集结!
与此同时,奥匈军、保加利亚军、希腊军也纷纷追击撤退中的塞尔维亚军队,直扑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战线的最终决战——贝尔格莱德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