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战后统计数据整理出来。
山上山下总共收集敌人尸体一百五十六具,枪支二百三十八支,都是步枪。
抓获俘虏八十四人。
青龙山自卫队牺牲五人,受伤十多人,都是轻伤。
土司联军的人估计伤亡过半,逃回去的很多人还是伤员。
如此的战损比堪称恐怖,完全是降维打击。
而且,如果敌人坚持进攻,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全军覆没。
朱江分析,取得如此大胜的原因,一是武器优于土司,双方的武器可以说有代差。
另一个原因是地形,一方进攻,一方防守,防守方处在更安全的位置。
第三个原因是人员素质的差距。青龙山的自卫队成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国军老战士,而土司的武装人员,组成时间并不长。日本人占领时期和英国人统治时期,土司都没有武装组织,英国人走后,缅甸政府同样限制土司武装,只是国民党残军进入缅甸后,因缅甸政府无力对付,才允许土司组织自卫队,但武装人员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加上装备落后,所以才一击即溃。
但青龙山的人员实在太少,少量的牺牲都是巨大的损失。
扩张队伍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更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处理敌人的尸体。
现在还是八月底,天气还很炎热,尸体不及时处理会带来严重问题。
所以一一辨认和分别安葬已经不可能。
还是只能集中火化。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山寨全体人员包括俘虏都参与焚烧尸体的工作。
在山寨的下风处设置数个焚烧场,浓烟滚滚,伴随剧烈的怪味,整个山寨弥漫着烟雾和难闻的味道,人人都忍不住呕吐。
死尸的味道直到数天之后才消失。
然后是对俘虏的处理问题。
几十个俘虏,每天的粮食消耗都不是个小数。
朱江和陈明礼商量如何处理俘虏。
一般来说,处理俘虏,无非这样几种方式,一是杀掉,二是招安,三是当奴隶使用。
对这些土司武装人员,杀掉太残忍,也没有必要,他们并不是土匪,以前没有太多作恶,既然已经投降,就不能杀掉;
招安也不是不行,本身现在就缺人,但关键是了解不够 ,无法信任,招安有风险,至少暂时不能招安;
那就只有用做奴隶这一条路了。
经过商量,最后决定就将这些俘虏当作奴隶。
本身之前修建的军营里有多余的宿舍可以使用,但朱江认为奴隶的住宿条件不能和士兵一样,再加上准备安排奴隶们去里面的山湾去开荒,于是决定奴隶们首先自己动手修建住房。奴隶当然不能和士兵一个待遇,搭建一个巨大的木棚,分成四个房间,一间住二十个人,就够了。
旁边再搭建一个小木棚,当做厨房。
等俘虏们安置下来,就安排他们在山湾开荒。
朱江安排一个小队的人,全副武装监视这些俘虏。
朱江还宣布,俘虏们如果表现好,一定时间后,可以参加自卫队。
之前俘虏的三个孟甘土司手下,这次也一并参加到俘虏之中。
朱江交代负责监视管理俘虏的小队成员,让他们不能仅仅只是监视俘虏,还有教育和训练俘虏的任务,要把俘虏营当成一个学校,最终把俘虏改造成合适的士兵。
实在改造不好的,只好终身当奴隶了。
处理完俘虏,朱江和陈明礼商量下一步的计划。
在之前,战斗结束之后,朱江已经安排侦察队下山侦察,回来告报的情况是,土司联军已经彻底溃败撤离,青龙山四周已经看不到土司士兵的踪影。
至于土司们回去后是啥情况,一时也无法打听。
自卫队牺牲的几个人,也安葬了。安葬在山上一处幽静的位置,以后这地方就是一个烈士陵园。
当然,朱江希望这里安葬的人尽量少一点。
但既然是战争,就免不了死人。
朱江明白这一点。
前世当刑警,还免不了牺牲呢。
安排好善后事宜,朱江和陈明礼终于可以商量下一步了。
陈明礼说:“现在山上暂时稳定了,下一步怎么办?我们是不还要找土司报仇?我想报仇肯定是要报的,但现在我们人手太少了,这次又死了几个。”
朱江说:“旧仇未报,又添新恨。我们肯定是要报仇的,或许报仇这个说法不准确,我们杀了他们这么多人,也可以说已经报仇了,但我们还要反击。我们一定要打到他们投降,让他们签下城下之盟。”
陈明礼说:“可我们现在人手不够,防守还行,主动进攻恐怕还是有困难。”
朱江说:“我们反击土司,也不一定马上进行,这笔帐给他们记着,我们随时可以去找他们算帐。现在是要准备扩张队伍了。等我们队伍强大了,我们迟早会找土司们算帐的,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陈明礼说:“可是到哪里找人呢?”
朱江说:“这次土司们进攻我们,应该是给我们做了宣传,我估计很快就有人来投奔我们。另外,我准备带人到腊戍杨家马帮去一趟,如果可能的话,我觉得可以给他们押运货物,如果这次押运成功,也算是找到了一条路。再说,这次他们是要送货到泰国边境,了解这条线路,也便于我们在缅北活动。”
陈明礼说:“你亲自去?恐怕不合适,太危险了,你是老大,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山寨群龙无首,队伍恐怕就散了。”
朱江说:“不会,我带二十个人去,剩下的留给你。我相信你的能力,在家里能守住我们的根据地。现在山寨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次刚打败土司联军,短时间没有人敢打我们的主意。有人投奔我们,你只管接受,先进行考察,再组织训练。暂时只招收华人青年,以后再考虑招收其他民族。”
朱江接着说:“我这次如果成行,去的时间会比较长,你在家也很辛苦,任务也很重,但我们两头行动,只要不出意外,我们的实力会提升一大步。”
陈明礼说:“那你什么时候走?”
朱江说:“杨锅头很早就说过了,事不宜迟 ,我决定明天就出发。”
陈明礼说:“那今天就开始准备。”
于是两人开始了出行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