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听完这个内侍的汇报,另外一个内侍也踉踉跄跄的跑进来。
高伟一看这个后进来的那个内侍的脸色,就知道不是好消息。
“你又要报告什么坏消息呀?”
内侍气喘吁吁的报告:“皇……皇上,大事不好了,怀州太守派人传来紧急军情,周寇韩擒虎率军三万渡过黄河,正向怀州而来,下一步会进攻我们邺城,请皇上赶紧派军支援。”
“好了,朕知道了,你们下去吧。”
高伟皱皱眉头,这些周人简直不让人安生过日子了,西边来了一伙,南边也来一伙,真是愁人。
揉了揉额头,高伟也想通了,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爱来多少就来多少吧,朕还不相信你们能攻破这固若金汤的邺城。
不过,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
高伟派人召来慕容三藏、段德举等将领,把形势给他们一讲。
慕容三藏持重,对高伟谏言道:“皇上,周军两路而来,势在必得啊。先说西路周军,他们业已攻占并州,再北进就会遇到突厥人,想必他们会收住并州,收兵一处东进,犯我邺城;南路的韩擒虎新得洛州,渡河北上,怀州并无多少军马,不日就会拿下我们怀州,兵临邺城,我们这是腹背受敌啊,皇上。”
“腹背受敌,说得好,我们是腹背受敌……”
慕容三藏以为皇上被吓住了,就安慰皇上到:“皇上,也不必惊慌,我们依托邺城,死守待援,诏令天下勤王,未必不能耗走周寇。”
段德举不喜欢这么被动的战略,拱手对高伟建议:“皇上,俗话说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若是坐在邺城中等敌军会师城下,不如集中我军主力,击破一路敌军来得稳当。”
高伟思考起来,对两人说:“我先前下旨给任城王,让他带军佯攻并州,吸引敌军,如今敌军汇合东进,看来任城王辜负了朕的期望。朕想着,如果死守邺城,粮尽之日,就是邺城陷落之时,与其这样等死,不如就依照段将军之言,出主力之师,先击溃一路周军,再回师邺城。”
皇上定下了方略,三人就开始讨论先攻击哪一路周军。
慕容三藏建议说:“根据情报,南路韩擒虎军队三万余人,西路是周国皇帝宇文邕亲自率领,十一万人,臣建议先弱后强,先南下救援怀州,击败韩擒虎再回邺城,与宇文邕周旋。”
段德举不同意慕容三藏的看法,他对高伟说:“韩擒虎是偏师,击败韩擒虎一军,周军未伤根本,于事无补,臣建议先迎击宇文邕军,若是击败宇文邕军,韩擒虎孤军入我大齐腹地,孤立无援,必定退军。”
两位将军说得都有道理,高伟琢磨了一下,下了决心,“两位将军,此战为我大齐生死存亡之战,朕决定了,先迎击宇文邕军,朕要会一会这个宇文邕。”
慕容三藏觉得不妥,“皇上,宇文邕军兵力雄厚,野战击败他们并无胜算,还是请皇上三思。”
高伟站起来,吐出长长的一口气,“朕自去年以来,一直被周寇压着打,已经郁闷够了,这一切,必须做一个了断,就是现在了,慕容将军,不要再言了。朕令你镇守邺城,我会命令房彦谦协助你守邺城,辅佐太子,替朕守好家,你可知道?”
慕容三藏跪下道:“臣遵旨。”
高伟又看向段德举,说道:“段将军,你就跟随朕,带上百保新军、新募之军,随朕出征。”
慕容三藏和段德举大惊失色:“皇上,您还是坐镇邺城吧,臣率军出战就可以了。”
高伟挥挥手,止住了他们,“不,朕要御驾亲征,这一战,朕必须去,而且必须战胜宇文邕。”
两人再劝了一阵,高伟不听,只好下去准备了。
回到寝殿,冯小怜已经知道高伟要出战的事情了。
“皇上,臣妾要跟着皇上一起去。”
高伟瞬间就想起冯小怜和先前那个高玮在晋阳胡闹,损失十万大军的事情,虽然这事不怪冯小怜,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不对?
于是高伟柔声劝冯小怜:“此战十分凶险,胜则大齐国祚延绵,败则江山倾覆,所以,朕得全力以赴,爱妃就留在邺城,等朕归来。”
冯小怜也是一个善察人心的聪明人,高伟这么一说,她就知道高伟不会带她去了,于是就说:“那臣妾就等皇上早日凯旋归来。”
高伟笑着点点头:“好,朕一定早日凯旋归来。”
“那臣妾就陪皇上饮一杯酒,为皇上壮行。”
“好,好。”高伟满饮此杯。
自从皇上下令西征,邺城一片忙乱。
兵士们自不必说了,除了留守的一万余人外,统统都要跟着皇上一起去。
亲属们舍不得家人远去,但皇命不可违,不免打点行装,哭鼻子抹眼泪。
高伟召见了杨天策,对他说:“爱卿在邺城,也要留意各种消息,有什么事情发生及时报告给房大人知晓,由他处置。另外,要组织商户,为前线输送物资,不可使前线将士缺衣少粮。”
杨天策神情肃穆的回答:“皇上如此重托,臣誓死以报,把皇上的托付一一做好。”
高伟满意的点点头:“朕就是看中爱卿聪明忠心,才选拔你为第一名,好好本事,这战事了了,还有大事要依仗爱卿呢。”
杨天策感激莫名,“臣遵旨。”
大齐隆化二年三月初十,自周国宇文宪退兵一个月后,邺城北门大开,大齐天子率领大军西征,迎击宇文邕军。
一队队红衣银甲齐军士兵,整整齐齐的排着队列,在两旁相送的人群中出城,呼娘喊子之声不绝于耳。
高伟骑着一头白色的高头大马,全身戎装,在段德举和御林军的簇拥下出了邺城北门。
回头望了一眼高大的邺城,高伟感叹一声:“此等壮丽国都,朕将为护卫你而战,不杀退周寇,绝不还都。”
沿途的紫陌寨守军都涌上寨墙,目送大军渡漳水,一字长蛇,往西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