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赵祯虽然在位四十二年,可是直到晚年,都没有亲生儿子成年。古人崇尚因果报应,仁宗以“仁”立世,在子嗣方面,却是让人如此扼腕叹息,难道上天在打瞌睡吗?
赵祯一生,其实生育了三位儿子,十三位女儿,可惜三位儿子全部夭折,女儿夭折了九位。真是人生大不幸!
纵观赵祯一生,从未在亲生母亲李宸妃膝下承欢,十岁丧父,十二次痛失子女,赵祯实实在在是位悲情皇帝!顺便说一句,赵祯连续遭遇丧子之痛,加上没有继承人的心理压力,国事的外部压力。赵祯却没有被轻易击倒,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足够强大的!
公元1035年二月,赵祯二十六岁了,后宫仍旧寂然无声,不禁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了。为长远计,赵祯将堂兄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赵宗实,领入后宫,交曹皇后抚养,赵宗实当年四岁。
此时,在后嗣问题上,赵祯肯定还是信心满满的。毕竟,自己还年轻啊,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赵宗实,充其量不过是备胎而已,可能不光赵祯是这样想的,朝中上下可能都是这样想的!
果然,公元1037年,赵祯的第一个孩子赵昉出生了,不过很不幸,赵昉一出生就夭亡了。这一年,赵祯二十八岁。
从二十八岁开始,赵祯似乎才知道雄起,也许厚积薄发,此后后宫相继瓜熟蒂落,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人生就是这么奇怪,赵祯的后宫佳丽数不胜数,沾沐龙庭雨露的后妃当然也不胜枚举。可一直按兵不动,直到赵祯二十八岁。二十八岁,在古代来说,确实不年轻了啊!
公元1038年,赵祯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不过是个女儿。公元1039年,第三个孩子出生,是男孩,取名赵昕,赵祯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不久将赵宗实送回濮王身边。
不料,到公元1041年,赵昕三岁时,又夭折了。但是稍微让人安慰的是,赵祯的第三个儿子也在这年出生了。不幸的是,两年后,又病死了。
此后,赵祯抖擞龙马精神,后妃们卯足了劲配合,后宫几乎一年生育一个孩子,可惜都是一撇腿一个女儿,一撇腿一个女儿……直到公元1047年,第十个女儿出生。到此时,也仅有大女儿得以幸存,第十女尚在襁褓中。
赵祯欲哭无泪,仰望苍穹,弱弱地问一句:“苍天,你真的忍心让我后继无人吗?”赵祯这一质问,后宫索性没有动静了。
后宫停止生产近十年,到公元1056年正月,赵祯得病,宰相文彦博请求赵祯考虑建储问题。此时赵祯身体不佳,点头答应了。哪知到了二月,赵祯身体恢复健康,不认账了。
赵祯认为,自己才四十多岁,还有的是精力,再等等,再等等吧!显然,赵祯内心是不服输的。
知谏院范镇见赵祯拖拖拉拉,奋然对属下道:“天下事还有比建储更大的吗?”
范镇立即上疏道:“朝廷设置谏官,是为宗庙、社稷。谏官不为陛下的宗庙、社稷考虑,那是自私自利的人,臣绝不为之!前期陛下龙体不适,天下惶惶不安。请陛下以祖宗社稷为念,选拔近亲贤良淑德之人,养育陛下左右,教以国政大事,以安天下臣民。待陛下有皇嗣,再遣还原府不迟!”
奏章送进去宫后,文彦博派幕僚问范镇,奏章什么内容,范镇据实以告,幕僚问道:“这种情况,怎么不和宰相商量啊?”
范镇道:“我这个举动是犯死罪的行为,因此单独直言。如果和宰相请示,宰相阻止,不是半途而废么?宰相不阻止,不是牵连宰相么?”
范镇连续上了几次奏章,赵祯都没有反应。范镇来了倔劲,又上疏指责宰相文彦博只为自己,不为朝廷,胆小怕事,坚持要赵祯立皇子。言辞激烈,直指赵祯心窝,听者吓得腿脖子打哆嗦。
赵祯见范镇连连说自己不行,心头当然恼火,好在赵祯“仁”字上头确实下了苦功夫,忍得住,不仅没有处罚范镇,还让他兼任侍御史。赵祯的意思很明显:我行不行,不是你做大臣能说的。我再让你担一些担子。别再说了,行不行?
然而,范镇是头倔驴子,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见赵祯没有采纳谏言,推辞不接受“侍御史”的官位。
文彦博见皇帝难堪,出面调解,对范镇道:“今天这个局面,恐怕很难为之!”
范镇坚定地回答道:“事情应该论'对'、'错',而不该问'难'、'易'。大家都认为现在比以前艰难,怎么知道以后不比现在更难呢?”
范镇坚持当面向赵祯进谏了三次,每次都涕泪横流,赵祯也感动得流了眼泪。只好安慰他道:“朕知爱卿忠心,卿说得有道理,等两三年再说,好吗?”
皇帝不急,大臣急!范镇诠释得非常典型!
范镇为这事前后上疏共计十九次,时间长达一百多天,头发都熬白了,朝廷上下既佩服,又感动。最后,赵祯终于被磨掉了耐性,罢了范镇的知谏院,改为纠察在京刑狱(负责审讯京城刑事案件)。
佐料:范镇一贯是位特立独行的人。
公元1025年,范镇十八岁,偶遇成都知府薛奎,交谈之后,薛奎惊叹道:“此乃庙堂之人也!”
薛奎立即聘请范镇到成都官舍,为官员子弟讲学授课。范镇却不因此有傲气,他坚持独自步行进出,既不乘车坐轿,也不允许接送,来来往往有一年多时间,守门人一直不知道,这位衣着朴素为人低调的年轻人,竟是府台大人的座上宾。
后来薛奎回京,邀范镇到开封。薛奎得意地向人夸耀,他在蜀中“得一伟人”,并预言范镇“当以文学名世”。果然,范镇迅速以诗词文章蜚声京华。
当时朝廷大臣宋庠、宋祁兄弟,都以文章扬名天下,等他们读了范镇的文章后,倍感钦慕,自叹不如,一起和范镇结为布衣之交。
不久范镇考取进士,礼部将他列为第一。按惯例,殿试后要唱名,如果过了第三名还没有唱礼部推荐的第一名,该第一名就会主动出列,向皇帝陈述自己在礼部第一名,皇帝一般会将他前置,从而名列甲榜之中。
吴育、欧阳修性格耿介,也不能免俗。范镇却不一样,眼看名次一个一个的唱下去,都没有他的名字,同行的进士屡屡催促他出列,争取名次前列,范镇始终不为所动,直到第七十九名,有他的名字,他才应声而出,退回后,也毫无怨言,朝中大臣都觉得很惊异。
从此以后,进士主动争名次的风气便革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