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支持者主要有吕惠卿、曾布、韩绛、蔡确、章惇、王广渊、邓绾、吕嘉问、李定、李参等。
而这些变法派中,后来吕惠卿内讧,蔡确背叛,两人和曾布、章惇都被列入“奸臣传”。反观保守派即变法反对派,除了司马光以外,几乎个个都是大咖,我们一一道来。
公元1069年六月,“制置三司条例司”才成立四个月,御史中丞吕诲便写好奏疏,要弹劾王安石。吕诲进宫前,恰好遇到司马光,司马光见吕诲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便问他进宫干什么?吕诲回答要弹劾大臣。司马光暗中问吕诲想参劾谁?吕诲一挥衣袖道:“袖中弹疏,正是新任参知政事(指王安石)也!”
司马光愕然道:“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世人都说,朝廷得人啊!”
吕诲道:“君实(司马光字)也这样说吗?王安石现在确实有声望,但他轻信小人,天下必受其害,这是心腹大患,怎么能等下去?”
吕诲上疏后,被赵顼贬为知邓州,赶出了朝堂。吕诲刚走不久,侍御史知杂事刘述率侍御史刘琦、钱顗共同上疏道:“王安石执政不到数月,中外嚣然,奸诈专权之人,岂能居庙堂乱国纪,愿陛下罢黜他们,让天下人心安!”
奏疏上,赵顼大怒,刘琦被贬为处州(浙江丽水)盐酒税务,钱顗为衢州盐酒税务,刘述因为有司马光和范纯仁力争,处罚轻一些,贬知江州。
钱顗在走之前,指着同事殿中侍御史孙昌龄的鼻子大骂道:“你孙昌龄攀附王安石,所以做了高官,做高官本来是要为国报恩的。今天这个态势,你却不置一词!我钱顗现在流放边远,你高兴了?我看你连猪狗都不如!”
孙昌龄脸皮也薄,被骂得抬不起头来,立即上疏行动,上疏弹劾王克臣阿谀奉承王安石,欺骗蒙蔽人君,被贬为通判蕲州。
八月底,知谏院范纯仁又亲自出场。上疏指责道:“王安石变祖宗之法,搜刮民财,百姓不安!”接着请求辞职。
王安石派人送信给他道:“不要急着走,陛下打算让你做知制诰!”
范纯仁轻蔑地回答道:“这样的话对我有用吗?谏言不被采纳,再好的待遇我也不在乎!”
范纯仁的不买账也激怒了王安石,打算处罚重一些,赵顼道:“他没有很大过错,暂且给他一块好地方吧?”贬知河中府,不久又升为成都转运使,范纯仁到地方后,禁止下属推行新法,王安石无法,只得再将他挪远一点,调知和州(安徽和县)。
在变法初期,苏辙和吕惠卿一起,被王安石推荐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但是在工作中,苏辙的意见经常和吕惠卿相左。
“青苗法”是王安石和吕惠卿商定的,在推行前一个月,王安石拿出法案底稿给苏辙看,并且对苏辙道:“这是'青苗法',你仔细看看,如果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但说无妨!”
苏辙认真看完后,对王安石道:“官府拿钱放贷给百姓,本来是救百姓,但是在操作当中,恐怕官吏狼狈为奸,最后适得其反。再者说,钱到了百姓手里,就算是良民,也怕他乱用,等到要他还钱时却难!一般来讲,借钱容易还钱难,就算是富民,他都不愿按期归还,何况那些贫民?大家都不愿还钱的话,地方官就会动用刑罚,到时地方鸡飞狗跳。王公打算为百姓谋利益,但是真的施行起来,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王安石一听,点头道:“你说得有道理,让我再想想。”此后一个月,王安石都绝口不提“青苗法”。
刚好“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上疏道:“开春农事兴,但百姓困苦,高利贷者乘机勒索。请求留下本路的钱帛五十万,贷给百姓,一年可以收取利息二十五万。”
王安石得到这个奏章,大喜过望,王广渊的建议不就是“青苗法”吗,立即奏请赵顼批准“青苗法”,同时召王广渊进京,详细询问当地情况后,随后决意推行“青苗法”。
苏辙见王安石执意推行,写信给他,力陈不可,王安石生气了,将苏辙赶出“制置三司条例司”,贬为河南府(河南洛阳)推官。
佐料:王安石因为苏辙的劝说,暂时放下了“青苗法”。一个月后,王安石又决心推行“青苗法”。《宋史.王广渊传》记载,起因是“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上奏朝廷,他在地方的某些措施和“青苗法”吻合,王安石决意推行“青苗法”的。
但《宋史.苏辙传》和《宋史.食货志四上》却记载,是“河北转运使”王广廉(王广渊之弟)上奏朝廷,请求用度牒钱(僧道出家,要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宋朝时期,官府可出售度牒)钱数千缗做本钱,行青苗法,春季发贷,秋季收款,和王安石“青苗法”一致,所以青苗法得以推行。
《苏辙传》并且在末尾的“论曰”里强调:后面如果不是王广廉附会,“青苗法”也许就不会得到推广,似乎笃定是王广廉。
同一本《宋史》,观点却不同,我们当然无法判定,到底是谁的点燃了“青苗法”的导火线。
而《宋史纪事本末》和《续资治通鉴》的记载,也是京东转运使王广渊。笔者结合《王广渊传》(宋史并无王广廉传)的其他细节,觉得采用王广渊的说法似乎可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