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药师投降的消息传至京师,赵佶既震惊又羞愧,甚至隐匿战报,不让大臣闻知,只是宣布道:“郭药师被围困了!”并让执政大臣讨论封郭药师为“燕王”,让他世代镇守燕京。
赵佶将诺大国事当儿戏,能不败亡?
公元1125年十二月十二日,知中山府詹度一天三次连续上奏朝廷:“金军分两路入侵。”朝廷内外才获悉,金兵打过来了。
再说太行山以西粘没喝(粘罕)引兵围太原,朝廷获知后,调知朔宁府孙益领兵去救。孙益兵不满两千,金兵在太原气势很盛。
有部下建议,不如引兵直捣云中(大同),粘没喝这一路的据点在云中,他们的家室都在那里,这是围魏救赵的打法。
孙益道:“这条计策好是好,可是违抗君命啊!”其实,战场上追求的只是胜利,过程并不重要。孙益固然忠心,却也显得迂腐。
孙益操刀跃马,冒着金军重围,杀到太原城下。知太原府张孝纯却不肯开门,在城头对孙益道:“金兵就在附近,不敢开门,孙将军可尽忠报国!”
孙益叫苦道:“我兵太少啊!”张孝纯没有理会。孙益无法,只得“尽忠报国”!领兵回头再和金军血拼,不几天,全军覆没。
几乎在同时,太常少卿傅察,奉命出使金国,路遇斡离不大军,傅察威武不屈,被斡离不所杀。
十二月十九日,斡离不大军进犯中山府,詹度领兵抵抗。同日,赵佶听金军来势凶猛,下诏罢除各路的“花石纲”和内外的“制造局”,有兵祸时,赵佶才会想到罢“花石纲”等劳民伤财的措施,有转机就“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恢复。前次方腊起兵是如此,此次大金兴兵也是如此,如果赵佶没有亡国,可能还会如此,他不亡国,还有天理?
前线战报一天不如一天,赵佶心中恐慌,如热锅上的蚂蚁。左思右想,憋出了三个主意。
一是“抗”。赵佶将京师禁军交付内侍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出守黎阳(河南鹤壁)。禁军步军都虞候何灌见手下兵力全调给了梁方平,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忍不住对宰相白时中道:“金国倾国之兵,来势汹汹,锋锐难以抵挡,如今梁方平拥精兵在北,老弱病残留守京师。万一梁方平不能敌,我怎么善后,不如留些兵力守卫京都!”白时中不听。
二是“禅”。打算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赵桓。但具体怎么操作,赵佶心中没底,毕竟在大宋朝,主动禅让,那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当然皇太子能先担责任监国,度过难关,那是再好不过了。所以派禁军先“抗”一“抗”,目的是为“禅”拖延时间。
三是“逃”。金兵进攻凶猛,前线频频告急,金军前锋离汴京只有十天路程了,留在京师是不安全了。可逃到哪里去呢?赵佶的目标是金陵。当然“逃”不好听,赵佶的用词是“东幸”!并让户部尚书出守李棁金陵,为他打前站。
赵佶在一两天时间内,瞬间想出了三条“妙策”,真是难为他了,如果他将全部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面,最起码也是中材之主,何至于成为亡国之君?
十二月二十一日,赵佶突然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蔡攸是赵佶肚里蛔虫,立即摸到了赵佶的脉搏,这是要撂挑子的节奏啊!
蔡攸立即向赵佶推荐给事中吴敏参加国事讨论。当时执政大臣都在,吴敏问道:“金人违反盟约,举兵犯境,陛下有什么打算?”
赵佶苦着脸反问道:“是啊,应该怎么办啊?”
吴敏道:“当今之计,唯有下诏天下勤王。”
李棁道:“陛下欲东幸江陵,天下事你们为之!”
吴敏大怒道:“朝廷现在就想到放弃京师,这是什么道理?如果陛下要下达这种诏令,臣誓死不奉诏!”
白时中、李邦彦等宰辅大臣听了吴敏的话,都悚然而惊,不敢再附议让李棁去金陵。赵佶派遣李棁先去金陵的事只得暂且作罢!
佐料:傅察是傅尧俞的孙辈。十八岁中进士。蔡京当时为宰相,想将他招为女婿,傅察就是不答应。有个性,一个字:“牛”!
公元1125年十月,傅察去金国接贺正旦使者。此时金国已经兴兵入侵,傅察赶到燕京,金军已经离燕京不远了,随从劝他别再往前走了。傅察道:“我受诏命出使,有困难就停下来,不是轻视君命吗?”
傅察到韩城镇使馆,金国“贺正旦”使者并未前来,傅察住了几天,一天,金国数十员骑兵突然奔驰入馆,强行推他们上马,押至二太子斡离不前,让他向斡离不跪拜。
傅察道:“我是按礼节出使贵国,见你们国主,自当致敬,现你们无故胁迫我到这里!让我见太子,太子虽是贵人,但也是臣子,我代表的是大宋国家,所以只能以宾客之礼相见,怎能拜他?”
斡离不怒道:“我兴师向南,你国有什么得失,快细说,否则死!”
傅察道:“我主仁圣,与大国讲好,太子违约动兵,意欲何为?我回朝自当详细奏明圣上。”
斡离不皮笑肉不笑道:“你还想回朝庭么!”斡离不左右卫士刀剑如林,强迫傅察跪拜,按头的按头、按肩的按肩、按脚的按脚,傅察衣衫颠倒,就是挺立不曲,口中反覆争论。
斡离不道:“你今日不拜,以后想拜,都没有机会!”
傅察知道不免一死,对属下侯彦等道:“你们万一脱险,回去告诉我父母,我是为国而死,不要太悲伤难过!”
众人都哭泣。当晚他们被分隔开,再也没见面。后来侯彦四下打听,才知傅察被斡离不杀了。随从武汉英找到他的尸首,用火焚烧后,收集骨灰,带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