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个子嗣出生,基本每个月都有小妾产子,系统奖励也源源不断。
老二姜荣庭,老三姜荣祖,老四姜荣华,老五姜荣夏,老六姜荣军,老七姜荣国。
长女姜荣蝉(折小娘子所生),次女姜荣施,三女姜荣珺,四女姜荣环。
其中长女诞生,也触发了系统暴击,奖励的东西不太起眼,乃是1000辆四轮马车,附带四轮马车制造技术。
实际上,这个东西的价值非常大。在冷兵器时代,后勤运输是个巨大的问题。
由于运力低下,大军长途开拔往往需要配置庞大的辅兵或辎重部队,战兵跟辅兵之间的比例经常达到1:4甚至1:5,能做到1:3的,就算非常精锐的部队了。
所以,古代打仗,号称多少万大军,实际能打的战兵,往往要除以5来计算。比方讲关宁铁骑,号称三万,实际战兵只有4000。又比方讲,曹操伐荆州,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实际战兵只有二十万(这已经说明曹军很精锐了)。
即便是到了后世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背后都有数百万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后勤大军!而你看到的不过几十万华东和中原野战军战斗部队的数字,实际动用的人力资源,远远超过战斗部队。
在这个没有内燃机,更没有公路的年代,运力主要取决于畜力。而人吃马嚼,运送千里的粮食,能剩下7成就算不错了。即便是走水路的漕运,从江南运到京师,最少也要损耗掉一成(不贪墨的情况下)。
中国古代一直不流行四轮马车,这倒不是造不出来,而是有很多现实原因。实际上,中国古代是有四轮马车的(也有四轮牛车,有古画为证),但不流行,主要是因为马少!而且两轮马车虽然载重少,但转向灵活,也比较适合复杂的路况。时间一长,会造四轮马车的就不多了。
而四轮马车载重量可是很强悍的,拿破仑远征俄国,后勤完全是靠几万辆四轮马车在支撑。两马拉的四轮马车,大概300公斤-400公斤,比两马拉的两轮马车要多一倍。但强化结构,增加马匹之后的四轮马车,那载重量就不是公斤的概念了,而是用吨来计算!事实上,一战用来拉大炮和炮弹的,同样是马车。只不过,那种限制条件,就变成了挽马的品种和路况了。而古代中国,显然并没有夏尔马那种重型挽马,更没有能承载几吨重量的道路。
尽管四轮马车也不是万能,但对于当下的横山军来说,无疑解决了燃眉之急。至于马少……这个问题对于横山军已经不是问题了。
所以,横山军这一轮的扩军,重点在于机动性。
首先,横山军全员都装备上了战马。亲卫营和骑兵营都是一人三骑,而重步兵营和弓弩营都是一人两骑,非战斗状态,装备都是马驮着的,不浪费战士体能。强行军状态,双马换骑,能支撑骑兵营突袭千里。而全军一天之内转战百里也可轻松实现。这就意味着,只要最多两日,横山军就能出现在榆林城下!
第二步,就是新增了装备1000辆四轮大车的辎重营,平均一车三人四马,合计3000人,既是辅兵,也是辎重兵,关键时刻也是能战斗的。普遍装备了系统陆续开出来的明边军布面轻甲,以及制式长矛(长矛是最容易形成战斗力的兵器,就算什么训练都没有,普通人拿上也照样捅人,而其他兵器不经过训练,想伤人是不容易的)。由于全军装备战马,他们并不需要负责运输战兵自己的装备,只是负责粮草、火药、帐篷等大军辎重。
第三步,就是新增了2000人的轻骑兵,分为四个营,平均一人两马,装备系统出品的轻甲、手弩和马刀,还有缴获鞑子的弯刀、马弓之类的,随便取用。也多亏延绥镇是边镇,骑马对这些边镇军民还真不叫个事儿,虽然马术不能跟游牧民族相提并论,但比之内地的农民那可就强多了。基本不用怎么训练,就能上阵了,跟内地农民训练几个月还骑不稳马是彻底的两个概念。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难以剿灭,战力强悍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核心队伍都是延绥人,全员骑兵!
第四步,是增加了一个500人的火器营。这个营暂时只有自制黑火药的炸药包、手榴弹(陶罐版)和榆木炮(榆林,榆林,榆木可是特产)可用,正经的火器,比如燧发枪、火炮之类的,暂时还没这个条件(系统没奖励)。当然也装备了轻甲和长矛,必要的时候,也能捅人。火器营统领是折小娘子,小妞儿穿上特质铠甲之后那叫一个英姿飒爽!也算重振了折氏将门的威风!
第五步,就是增加了一个3000人的轻步兵。这个是不脱产的,主要任务是看家。装备也比较随意,没有甲。主要用缴获的鞑子武器和装备,以及横山军淘汰的旧装备来对付。一共六营,算是内卫部队或者民兵组织。日常还是以耕种为主,兼顾训练。正规作战是不行的,但对付一下流民和落单鞑子、草寇,问题不大。
至此,横山镇总兵力已经超过万人,其装备的精良程度,即便辽东明军主力也有所不及。事实上,这年头就找不出有全员着甲的军队!要知道,铠甲比刀兵制作要复杂百倍!在古代,弩和铠甲一直都是禁止民间拥有的国之重器,而普通刀兵、弓箭都是不禁止的。
因为有甲跟没甲,战斗力差异太大了。就比如横山军突袭神湖,装备了全身甲的横山军根本都难以受伤,少数几个轻伤的还是被钝器砸的。而对面没有甲的鞑子,那基本就是被屠杀。
所以为什么原本时空里,明军一开始剿匪,1000明军能撵着几万农民军跑?因为对面都没有甲啊!而后来孙传庭再面对李闯的时候,对面的装备甚至比他还好,那还打个屁!
而牛逼轰轰的努尔哈赤起家的时候也不过只有13副铠甲,这还是跟着李成梁出生入死,当狗半辈子想方设法黑下来的家当。
这年头,想搞刀兵容易,随便找个铁匠就能打。但你想搞铠甲,那真的很难,所有会制甲的工匠,都在朝廷严控之中。民间根本就不可能有制甲的铁匠。因此,你想拥有铠甲,除了付出巨大代价从朝廷冠军身上剥,再没有任何途径和可能。
另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就是弩。因为弩的穿透性远超普通弓箭,是可以对只穿一层重甲的士兵造成致命伤的。因此,民间根本不允许拥有弩。而装备了神臂弩的横山军就更离谱了,毕竟这玩意儿的制造技术根本就失传了!即便是辽东明军,也根本没有这么威力巨大的弩装备的。
毕竟,不是谁都跟姜骧一样有金手指的。装备的来源,在横山军当然是最高机密。军械库是专门兴建的巨大水泥建筑,就在横山堡大的正中,由高桂英和三位小妾带亲卫营轮流值守,相互监督。横山军各部只知道每次都是从军械库领出来的装备,但这些装备何时运进去的,却没有人知道。全军上下也禁止打听,有敢探询机密者,不论缘由,杀无赦!
其他辅助部门也都逐步建立起来,比如医护人员,这个只能到各地去“请”,还有被服厂、火头军等等……负责的营正基本都是女将,无一例外,全是姜骧的小妾。姜骧直接引入A\/b岗,一半女将坐月子奶娃,一半女将干活儿受累。吃闲饭,当少奶奶?不存在的,姜骧前世可是一天送十几个小时外卖的小哥,人力资源当然要充分利用的。996是福报这个小妾们是不懂的,但她们能负责一摊事儿,那是非常兴奋的,说明自己受重视啊!说出去连带娘家都沾光的。
旗帜、服装的统一,对于一支军队的军容风纪是影响巨大的。横山军这次扩军,也将这些表面功夫一步到位,所有人都穿上了崭新的战袍,配上各营旗帜,一眼看去,明显有了强军气势,任谁看,都知道这是正规主力。
横山军的军粮也是很有特色的。日常吃的不用多说,时不时会有土豆炖牛肉这种美食。而战备军粮则是以腊肉、炒面(玉米面)、薯干为主。不仅热量足够,而且方便易携带,且容易仓储保存。
皮质的水袋也是人手一个,别看这玩意儿在鞑子那边不起眼,但对于明军来说,其实还是很少的。东西虽小,但却是能直接影响战斗力的玩意儿。后世的军队,单兵装备都非常细致,力求照顾到一切细节。而这个年代的军队,能配齐铠甲的都没有,更别提这些生活细节了。
接下来,横山镇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大练兵。装备再好,用不好也是白搭。好在姜骧目前不怕消耗,1w人马,几乎是全脱产地疯狂练兵,分秒必争地准备应对鞑子入寇。横山里有不少的无定河之流,或大或小。几乎每个河滩,每个山顶台地,都有队伍在训练。好在横山整体上对外比较封闭,外人没事儿根本不往山区里去,所以一切都在相对保密的状态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