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墨家衰微的内部原因则是比较多了,不过仍然还是以为墨家思想的问题。
其一,实用性大于理论性使墨家思想难以传承。对于某种思想、学说来说,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偏向理论,一是偏向实用。从整体上来说,墨家思想的实用性更为突出。墨家所提出的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大都是出于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考虑。
如墨家提倡的强者不欺负弱者、人多不抢夺人少、富人不侮辱穷人、贵族不傲视平民、狡诈的人不欺骗痴愚的人等,都表明墨家看到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并希望通过这些思想理论的提出解决问题,让社会按照墨家期望的方向发展。
但世事无常,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主张不一定适应以后的社会。当然墨家的思想理论有其价值所在,它以整个社会的善为出发点,将下层人民的利益都考虑在内,身份低微的下层人民很期待墨家制度的建立。它所倡导的兼爱、节用等思想至今仍有非凡的借鉴意义。
其二,部分学说过于理想化。有学者将墨家衰微的原因归结于追求的的理想过高,有一定道理。“兼爱”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但人的本性是利己,平等是可遇不可求的,况且封建社会本就阶级分明,想让贵族与平民平等更是不可能实现。
节用、节葬、非乐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学说的提出实际上是针对王公贵族,使他们的生活归于节俭从而减轻平民百姓的负担。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又积极意义,但礼乐制度早已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文化条件下难以实行。
其三,重视科技脱离时代。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视科技的学派,墨家的科技思想难能可贵,但墨家对科技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时的时代需求,科技也成为墨家衰微的原因之一。墨家后学探究科学技术的同时忽略了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大大削弱了墨家的传承能力。
先秦时期墨家之所以兴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秦国统治者需要墨家的科技能力,也就是制造战争武器,不过随着社会渐趋稳定,墨家也就逐渐失去价值,而墨家也没有对自身的学说再创新,于是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因此在历史的洪流中声音越来越弱了。
要知道秦汉之际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上各项制度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统治者想实现统一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统一,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便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综合各家,最终确立了两千多年古华夏的主导思想。
各种思想都有自身特点,如果不能反映当时的时代需求,如超前、滞后等都会让这种学派逐渐消失。墨家重视科技即是超前思想,超越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需求,也违背了皇帝维护国家稳定的需求,因此墨家思想便被逐渐淘汰了。
第五,缺乏创新。任何思想学说想要在历史上长久立足都必须时时创新,同时还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和创新中不断完善自身,这样才能长久发展而不被历史湮没。
但墨家思想自初创之时就不具备这种品质。墨子学孔子之术时认为礼制太过繁琐,厚葬浪费钱财,于是背道而驰。他重视理论,但更注重实践,认为如果不能像大禹一样切实践行墨家的规章准则就不足以成为墨者。
严苛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为后期墨家的泥古不化埋下祸根。加之墨子性格倔强顽强,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这种精神一方面能为他的前行提供强大动力,但也是墨家学说排他性强的原因所在,墨子很难接纳不同的意见,更不用说批判自己的学说了。
除此之外,墨家内部的巨子制度非常严格,这也使得墨家学说难以有所创新。在墨家,巨子有相当大的权力,墨者要对巨子绝对服从,即使此后入仕为管,仍要遵守墨家的规定。森严的制度限制了墨者对墨家思想提出质疑,创新就更难了。
当然一个时代归一个时代,在现代尤其是西方科技武器的冲击之下,墨子的那套重视科技发展的思想便又被拿了出来,而现代这种人人觉醒,人人平等自由的思想更是把儒家的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给踩到水沟里了。
所以墨家这样的消失两千年的学说,在现代又有了流行的趋势,特别是在理工男中更是盛行,当然在管场中,依然还是儒家文化盛行,比如百里秀就是一个现代墨家思想的推崇者。
当然就在百里秀想着墨家两千年来的兴衰缘由时,朱标这边在百里秀走后,则是又回到了铁匠工坊,对着一众铁匠们说道:
“刚刚百里先生的举动你们也看到了,所以对于如何制造出不怕雨水的火铳你们有想法了吗?”
太子朱标的话刚刚落音,昨天那个因为弄出膛线机而被朱标升级为兵仗局掌司的铁匠学徒就开口道:
“殿下,这个用铁锤引爆火药和防雨防水没有关系吧!我刚刚试了,火药受潮依然还是锤不着啊!”
没错,刚刚这个铁匠学徒就用湿火药试了试,却是发现只有干燥的火药才能被锤爆,而潮湿的火药就没办法被锤爆了!
朱标看向全都没办法的铁匠众人,最终叹了一口气道:
“这样,你们互相在兵仗局里传达一下,谁能制造出防水的火铳,赏银千两,并且加管!”
说完之后朱标也就离开了兵仗局,毕竟朱标现在可是监国的太子,除了兵仗局之外也是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的,自然不可能整天呆在兵仗局里研究可以防水的火铳了。
当然朱标也给了兵仗局里铁匠半个月的机会,如果半个月还没有办法弄出来防水的火铳,那么朱标就只好再找百里秀寻求办法了。
然而十五天的时间,那是一晃而过,当朱标再次来到兵仗局之后,所面对自然还是一筹莫展的兵仗局的工匠们。
朱标看着那些眼睛里都布满血丝的工匠们,朱标也知道他们都努力了,然而一叶障目,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灵感并不是那么好爆发的。
最终朱标还是叹了一口气对着身边护卫的亲兵道:
“去把百里先生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