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听得念奴歌声(二)
不舒服了,烧到现在,更晚了,待会再被一更,看看能不能码出来。
==============
拦住了几个激得火起要出战的将领,论赞婆思考起来。
还是有干扰的,当真看到唐军嚣张的样子,不生气?
压制住内心的怒火,努力使心情平静,想李威的用意。与上一次一样,猜不到唐太子的用意,弄不好又是一场大败。相反,就象唐太子没有想到自己大哥的用意,也是一场大败,几乎使自己九死一生。
这时候开战,显然没有道理可言的。
唐军的事情很多,百姓在七月份就要到来,这个消息也休想瞒住,因此前些天还在建房屋、分田。所以,建房分田是必须做的事,也起了一些迷惑作用。
然后放人,这条用意他也知道的,战争争的是地,是人。人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比如吐谷浑,若全部迁走,难道让吐蕃各部迁移到青海,也可以迁的,可那最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唐朝太子会不会让吐蕃等上十年二十年?
这件事做好了,不亚于赢得一场战役。
可这个百姓不好迁的,不但要想办法对付自己的阻拦,还要考虑衣食住行。
八月份,又要收割,不能让麦子烂在地里。除非唐朝廷十几万百姓过来,那又不可能的。
再说真战,九月份对唐军也更有利。自己一阻百姓迁移,必然惹下许多民怨。唐军又有粮食在手,那时候才是唐军最有利的作战时间。他都不相信了,攻城唐军不会有牺牲?
也想到了九曲军城,可一下子略过。这不是当初的九曲军城,只有一两千军,立即能攻下来。现在的九曲军城又扩建了许多,里面有许多驻军。就是有一万两万人,不攻一个十天半个月,也休想拿下来。一支孤军在后方攻城,难道是送给自己做开胃点心?
想不懂,或者是几万大军,也将自己军队钉在这里,好让百姓逃出青海?
于是勒令,所有将士勿得言战,也战不好,军队没有对方多,士气没有对方士气高昂。即使开城出战,也是必输无疑。然后又派出斥候,到各道打探。
唐朝军队还在骂城,有些难听。
裴行俭只是笑,虽然这样做,有些儿戏,也不是一无是处。
只是下令,让后军安营扎寨,扎下一座牢固的大营,去年年关,一直打到三月份,对这片地形十分熟悉。
大营扎好,天色暗了下来,骂城的士兵只好回来。
第二天,李谨又率领了一万五千军队,带着大量辎重赶到,唐军除了党项军不算,在青海还有八万多将士,可不能全军出动,各个关卡还要守的。另外黑齿常之,还要留给他一万五千人,从赤岭以西围堵。
能调动的,只能有这么多将士。
对这次改动,也讨论了很久,本来是考虑到了种种因素,准备晚些进攻的,但不是大规模的进攻,到了那时候,九曲三城,论赞婆必然丢下了。而是陆续地借着七月移民,不停地象牛心堆战役一样,发动一些小规模的进攻。但不会规模很大,主要是激起民怨,到了八月再伺机作战。毕竟吐蕃人当中,直系的吐蕃士兵很少,只有两万人,这两万人牛心堆刚刚还歼灭了近两千人。这个时间段,是论赞婆也没有想到的。至于收割,有百姓,有截留的吐谷浑人,还有可以借助一部分党项人。
但战役一直不会很大,是为将党项人圈进来做准备的。
还是以战为辅,以耗为主的打法。
后来论钦陵出兵剑南三州,李威与裴行俭核计了一下,怕事情会有变动。这是明面的安排,若是有暗处的安排,会更棘手。于是将时间调整提前。有益的有之,弊端有之。
有益的是能将战果扩大化。至于九曲三城,李威是想得到,可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是掌中之物,何必考虑,而是吐蕃的将士,消灭有生的力量,才是他最感兴趣的。
一提前,很无理,恐怕论钦陵在此,都能吃一个大亏。
提了前,时间更充足,也为薛仁贵到来,在松州布置防线,筑城堡,赢得时间。
但弊端,牺牲会很重,已经牺牲够重的,再牺牲,李威也是不舍。还有,主要变成了依赖党项人,以后他们会有更多话语权,另外,还要承诺一些好处,比如李威答应的九曲之地,甚至将来的大非川、乌海之地,这必须要承诺了。本质上,李威也不想出现一个更强大的党项人。
另外,有一个不知是好处是坏处的出现。这一来,吐谷浑人会迁移更多,青海更空荡荡。看似好处,然而迁移的百姓多,朝廷不能不管,后勤的压力更重,可是除了青海,朝廷实质上没有得到好处。只会让诺曷钵在灵州有更大话语权,以后返回青海,也有更大话语权。当真迁移过的百姓,对唐朝会真心感谢?错,他们感谢的只是诺曷钵一次次地为他们争取。自己还是屠夫,还是凶手。
打到现在,以后的走势,皆非论钦陵与李威所能想到,只好打了再说。
将攻城器械一分,也就是各种云梯,很正规的云梯,有主梯与折叠梯,主梯还有挡板,减少士兵接近城池时的伤害,然后在挡板下面利用轮子将主梯推到城墙下面,打开折叠梯,减少架梯前的危险与艰难,以及敌军对云梯的破坏。至于吐蕃人攻城,还是最简单的飞梯,也就是各种材料做成的长梯子,成本低,制造容易。唐军也用,但没有云梯效果好。
另外就是横辊车,也就是撞车,比吐蕃的撞车设计得,同样更科学,有轮子,上面有潮湿毡布覆盖的坚固顶盖,防止敌人破坏的。然后是一个钟摆式的尖撞木,有的木质城门,在这种撞木的数十次撞击后,能生生撞开一个缺口。不过撞车子的士兵,倒是十分危险。
抛石机,这很早就有。不过没有现在的威力大,操作也复杂。
分好了后,李谨行与裴行俭率两万五千人,大摇大摆地向洪济城出发。本来没有那么容易的,但准备撤退了,原来唐朝修建的各种小城哨所,一起全部撤离。知道守住好处多,可兵力不足,又没有办法撤退,论赞婆无奈之举。
然后开始伐树,建巢车。不是李威在九曲军城建的那种塔楼,而是候君集攻城高昌城时,姜行本所建造的那种五丈多高的大型塔楼,在上面可设立一个安全的哨所,能将城中所有动静俯瞰得很清楚。再指挥抛车轰石。一时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在炮石掩护下,填平堑壕,推冲梯上女墙。为了建造这些攻城器械,几乎将高昌城谷所有树木砍伐一空,可攻城时,仅是半日,高昌城便被攻克。
到了明朝时,还有一种攻城器械,以唐朝现在的水平,可以建造。临冲吕公车,高数丈,车内分上下五层,可载几百名士兵,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虽笨重,但威慑力很大。只可惜李威并不知。
依然没有攻城,然而看到这些大型攻城器械,城上的吐蕃守军更为沮气。
过了三天,还没有动静,看着吐蕃人借助城墙之险,将城中的物资陆续地撤向河西,契苾明有些着急,说道:“殿下,会不会党项人反悔?”
“不会,但他们会犹豫不决。牺牲重,又会彻底得罪吐蕃人。”
“那来的那么多好处?”
“契苾将军,与你们契苾不同,对朝廷很忠心,因此,朝廷一直将你们契苾部放在凉州咽喉之处,拱卫河西走廊安全。与吐蕃人交接不大。但是党项人,孤以后还继续安置在西倾山、积石山。吐蕃一旦北下,攻不破这道防线则罢,一旦攻破必然会拿党项人泄愤。”
也是李威最想看到的,这样党项人在吐蕃没有解险危胁之前,将会紧紧与唐朝栓在一起。到时候,朝廷也好征兵,甚至他们为了保卫家园,主动参战。
但不是党项人自己愿意看到的。
“不过,契苾将军,不用担心。党项人自己很是窘迫,但我们离了他们,大不了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九曲三城照样收下来,吐蕃还会窘迫。而他们离了我们唐朝的支援,这一年都难以维持下来,一旦我们不高兴,将事情泄露,会迎来更大的压榨。麦子快要成熟,我们大军又到了宛肃与洪济城下。他们负责只是攻打九曲军城,以及随后出击河西会有牺牲,可却是他们能办到的。最后还会同意。”
可想了想,说道:“给他们一些信心吧。”
说完了,将高大的巢车推了出来,派士兵站在上面指挥,然后几百台投石机也推到前线。弓箭手在投石机后面掩护,将石头与火药,往城中抛射。一番轰炸后,李威说道:“盾牌手掩护,填壕沟。”
城头上还有吐蕃人反抗,然后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石头与火药,象雨点一样下来,都砸碎了不少城墙的垛口。吐蕃士兵死伤无数,反抗的士兵很少。只是一会儿,在护城河上,填上了三条壕沟。
李威说道:“停。”
让士兵再次返回,然后让斥候通知裴行俭在洪济城下,如法炮施。
以后每天如此,两城城门口,都填上了宽大的壕沟。有没有吊桥无所谓了,可是死伤也很重,数天的攻城,虽没有真攻,两边也有千名士将士伤亡。六月很快就结束。
论赞婆十分穷困,唐军有伤亡,他手下的伤亡更重。主要是士气,是没有攻城的,一旦攻城,他怀疑一天都能不能坚守住。若不是有河西这条退路,有可能士兵能不战自降。
这时候,他的手下大将莽甸热出了一个主意:“大将军,明天就是七月初一。”
“嗯。”
“属下有一条计策,既然唐朝开关放百姓,我们有许多军队撤到河西。不若派军队装扮成百姓模样,混入河湟境内,乘着唐军主力在九曲,夺关攻城,掠夺物资。而且,也使唐朝对吐谷浑百姓反感,即使再放百姓,搜查严密,百姓怨愤会重。一举两得。”
“不可,你看一看,唐朝两军大约只有四五万人,兵力胜过我方。然而不是全军出动,后方还有四万多唐军。若不是全副盔甲,休说夺关攻城,说不定会全军覆没。再说,派我们吐蕃人去,唐军会发现。派吐谷浑人去,军心摇动,有何战斗力。说不定有的士兵自己就会泄密。”
“那么我们怎么办?”
“我正在想唐太子这样做的原因。”然而论赞婆眼睛眯了起来,问道:“我们军**有多少党项士兵?”
“约占半数。”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