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水,新顺八年八月悄然来了。
教改的事情,朝中若是没有反对声音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再大的问题,也顶不住政治问题。
反对的文书,王三直接发文驳斥:“古人云:有教无类。禽兽教育子嗣尚且懂得传承,尔禽兽不如哉?”
一句话,杀死比赛。
自古以来的道理,只是大家伙都有私心,不像自己和家族未来的地位受到冲击,所以才进行了阳奉阴违。
反正能读书的最少都是庶民。
而什么是庶民呢?
自然是有房有地有稳定生活收入的人。
但现在大顺完成了土地、房产的重新分配,如今全天下所有人都是庶民,皇帝搞普惠教育,这是天大的功德,你还敢反对?
如此,大家伙也知道不好激怒皇帝,也就猫起来私底下叨叨,也就几个脑袋拎不清,或者来试探的傻子,用国家财政不足作为借口,让皇帝别推进教育。
皇帝懒得搭理他们。
没钱?那就加税呗!或者问国企要,实在不行,开源节流。
于是说话的那几个臣子的老家,文科教育经费,再缩减了一成,直接让这几个家伙被老家人写信骂了一通。
开什么玩笑,文理分科之后,文科的教育经费就只剩下三成了,现在还被你坑得只剩下两成,你让所有父老乡亲们怎么活?
王三玩了一手转移矛盾,毕竟大家伙只会以为是皇帝不爽这些家伙激烈言辞,暗暗打击报复,还敲打在他们的子孙未来上。
当然,骂他们的肯定是前明留下来的老学究、老秀才,他们之中很多本身就没多少钱,或者墙头草,然后留在原籍,接受了本地学校聘任,现在砍掉的经费,很多就是直接反应在他们的俸禄身上。
如今皇帝才是给他们发钱的,是金主爸爸,你们得罪谁不好,得罪金主,不是欠骂吗?
所以,这几个人中有一个,实在受不了了,直接安排人回老家将自己的户籍迁往直隶,跟老家断了联系,老死不相往来。
如此,也算是镇住了那些有微词的人。
当然教育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王三普惠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传道”。
尤其是大同论的发展与延伸,本朝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提供新方向了,一个个的都在他背后牙牙学语,无奈王三只能抽空亲自上。
于是在立后典仪结束之后,王三将几千年思想做了一个总结,写出了最新三卷议论文:《阶级论》、《资本论》、《经济论》。
王三开始填坑了。
大同论本身只是总纲,是骨架,但想要一套体系翔实,就需要筋肉来填补。
阶级论是血管、资本论是肌肉、经济论就是链接,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表之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难怪,难怪啊!我总觉得有时候看史书,会觉得记载的那些大官行为举止很蠢。当时总觉得我上我也行,甚至比他们要好。没想到看了这三卷,才发现,原来一切跟脚,处于阶级。他们做出的蠢笨举止,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行为,更多还是被阶级裹挟而被迫为止。”
“这个资本论,倒是很不错。看完之后,我也算是看明白了,为什么朝廷会大力推行教育普惠了,感情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国企资本的发展。只是,国家资本,真的能够拴住资本野兽吗?”
“任何行为都是经济行为,朝廷早年先打西番、后打草原,走草原破关入燕山南下的计划,也是为了降低经济损失,和寻找到廉价的后勤转运方案。草原看起来很大,但真正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就只有漠南这一片。所以扫掉了漠南的林丹汗部,就是为了解决粮食转运的问题。一马平川的草原,再加上大量游牧部落的马匹,消耗哪怕再大,也没一城一关的攻打消耗大。”
不少人围拢在一起,讨论起这三卷文书。
夏日的太阳还是毒辣,但架不住三卷齐发之后带来的热闹。
一个个,各抒己见。
一些从南方抵达直隶的商人,也是惊异看着这些讨论:“你们不管的吗?”
茶摊老板来招呼这些商人,听到这话,只觉得奇怪:“管什么?”
“妄议国政,真的不会有问题?”
“这有什么?”茶摊老板一脸无所谓的说,“所有人都想过安稳的好日子,朝廷已经逐步降低票证的发行比例,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钱消费。
你们也是南方来直隶做生意的,怎么会问出这种蠢问题?
他们议论他们的,有什么建议,不满什么需求,都可以发报纸鸣告天下,朝廷从来不会过分堵某些事情。况且,就连陛下都说了,大顺的时代,是新的时代,前路如何,陛下也只能预测。最后如何走,怎么走,每一套计划能推行到什么方向,需要天下人的共同努力。
皇帝与国民共天下,至少两三代内会这样的。
所以,讨论讨论,民主上报,集中实验,优胜劣汰,推进天下。
除了一些原则问题,剩下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参与实验的。要让天下人都过好日子,将成为大顺朝的毕生追求。”
茶摊摊主说完,问了他们要吃什么。
这些商人赶紧要了一壶龙井,几块大糕,再来让人从隔壁提一炉烤鸭来。
由于大顺创业集团主力来自西北,西北的米糕麦面奶等制品,在顺天府开始普及,滋味上也是不错的,而且因为王三的引导,城内也出现了更多菜色,再加上明朝几百年的淮扬菜滋养,现在已经很多人一边吃烤鸭,一边吃各种新奇食物。
“来京师,最好是吃一下宣化、上谷的罐头肉。正宗草原牛羊肉,鲁菜大厨亲自调配的味道,一罐罐玻璃罐高温杀菌之后送来京师,就连陛下,都赞不绝口。
若是自己购买,一罐得十几文,但要是吃罐头烤馕,就便宜许多。几位客人可以去尝尝鲜。”
摊主看他们要走了,还不忘介绍一下。
这几个江南来的客商只是表面恭维,但走出去不一会儿,就有人嗤笑道:“这鲁菜,有淮扬菜好吃?升斗小民没吃过细糠罢了。”
“所言极是。”不少人赞许。
只是他们穿过一街,苦闷的掏了掏衣兜,只能去隔壁一看就很破落的街巷暂时租房子。
“这京城!太贵了!这破房子,一天就得二十文。”
“唉!”
几人长吁短叹,他们身后不远跟着一个老人,似乎看了他们一路,忍不住啐了一口:“没钱装个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