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准备许久,也终于迎来了赶集的日子。
这天太阳的温度竟然稍稍升高了几分,但是雪融却又致使地表温度降低了许多,甚至是更寒冷了。
感觉太阳温暖却又觉风吹寒冷。
人们都在集结着队伍,准备趁着白日时光,赶往县城的集会上。
这也就是古时的赶集。
远远没有近现代方便、快捷,以至于年内仅有个一两次,主要的购物来源还是依靠云游商人。
靠天吃饭的农民们,也大都自给自足。
他们的收入不高,能余出一些钱过个好年就已经不错了……
天时人事竟相催,杲杲冬日出远山。
大车小车一路行,唤君呼儿赶集去。
………
何荣光整备好了一切,带着村子的车队就出发了。
说是车队,不如说两辆小车、一辆大车,而且十分破旧,磨损严重,听说是被修了又修,用了有些年头了。
村中养有一头牛,在这时也派上用场。
它把那大车拉去,身后的小车则是由青壮年推走,上面都放着一些要置换、卖钱的货物。
还有一些空余的地方,在回来时也定然会被利用上。
苏宁临走时关照起二爷,让他好生看好那些蜂窝煤,一定要多加看管与保护。
这一去恐怕就是三两天。
苏宁此行有必要做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钱。
第二件就是,身份,
这第二件可要比第一件事情难做多了。
倘若这次不成,那就加些筹码。若是这地儿不成,那就换一个更大的地儿。
这利益,总归是能够,牵动一些人的。
苏宁居住在这儿的这些天,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程度上的了解。
譬如说大庆的地域所处在哪儿?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当地的文化发展程度。
大庆王朝真正意义上的位于中原地区,因为他就处在这片大陆的中部。比邻的除了一些小国之外,还有两大王朝,一个是以文建朝、以礼兴国的魏国,一个则是有着天下步卒、楚家无敌之称的楚国。
魏国身处右侧,与宁、衡、冀、梁四州接壤,而何荣光所提及的商道,就是通过衡冀贯穿魏国全境,直通海上的一条道路,而海上别国使者,也正是通过这路,入主大庆。
楚国位处左侧,与抚、蕲、青、由四州接壤,青、蕲自有天堑阻拦,只有抚州这一条道路去往大庆南部。
而幽州作为军事重地,有大军镇守,与楚国隔空相望。
虽然早些年小战争、小摩擦不断,但是还没有发生较大的格局变化。
直到50年之前,一次几乎倾轧大庆的战斗爆发了,但是大庆却异军突起,以一敌二,彰显中原大国底蕴。
这一战,使得各国元气大伤。
魏国,楚国各割让了一州给大庆,最后得以停战,休养生息。
而割让的地方,被称之为幽州外州、两州外州,被并属在幽、梁二州之中。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大庆可谓是赢的盆满钵满。
但大庆的实力却也因为突然爆发的贵族、国戚内乱而陡然下降。
最后在稳定以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再朝前看。
何荣光借与苏宁的史书中这么记载着:“庆国开朝皇帝,唐焕,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亦有潜龙、凤雏之资,乃世所罕见之人。元历98年,元皇昏庸无能,独断专行,这也导致各地造反的声音渐起,乱世就在此来临了。致使中原百姓生活艰苦,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唐焕不忍,先后得王,郑两家支持,将作乱的反贼都镇压,后又因贤厚礼人而得到大部分权贵、世家的认可,最后携手推翻前朝—元,而建立了庆国。”
“受命于天、升储主鬯、衍庆卜年——最后唐皇建立了大庆。”
再之前就是大秦、大陈王朝。
大陈王朝经久不衰,长屹立于世间九百年,最后又分裂成三个国家。
最后天下归一,归于秦。
秦朝苦短,苛税繁杂且重。
不到二世而亡,后大元皇帝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于混乱中取得首功,最后创建了元帝国。
元帝国分崩离析时,先是农民起义,但不过存在数月,就被尚有一息可喘的元帝国剿灭,但这无疑大大消磨了元帝国的底蕴。
这时元朝已经名存实亡,后诸侯林立,大大小小混战、吞并,最终逐鹿中原之势的诸侯一共有三个。这在未来也就产生了三个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大庆,楚国,魏国。
世家大都盘根交错在京城之中,关系、财力雄厚,权势滔天,即便王朝更替,世家始终不变。
甚至争雄的背后都有着世家的参与。
和中国古代一样,这里也产生了科举制,对世家根系网络上,有一定的抗衡作用,能让更多的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朝堂,成为王朝的栋梁人才,成为抗衡世家的不二人选。
这就有关苏宁所想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文化水平上面。
在文化水平上,二者是近乎差不多的,几乎有着相同的发展路线。
陈王朝分崩离析后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到秦以法家将三国统一,完成统一大业。
最后被大元消灭,而大庆、楚国、魏国都以儒家立国,形成独尊儒术的思想。
而好像唯一不同的就是,科举制大大的提前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世家的影响力甚大。
让皇权都失去了些许色泽。
而科技的发展也并不太好。
这一点从用的锅就可以看出。
现在广泛使用的还是铜,而非铁。
它的整体科技水平是处于唐代之前的。
不像是宋代,出现了许多科技爆发。
几乎四大发明都是那时候的。
清明上河图的盛景,描摹的不就是宋朝的繁华景象吗?
怎么来说,在这儿,总是可以做到,“大有可为”这四个字的。
这好像是类似古代一样的另一个“地球”上的古代王朝?
思绪远走高飞,像是飞鸟一般,没有丝毫落地的想法。
这连翩的思索,让苏宁的步伐都慢了下来,甚至是有些掉队,还是何荣光兼顾着所有,及时提醒着苏宁不要走神。
烂泥路上,污水被接连踩踏,奔相的朝着外部跑去。朝着还未消融的冰雪上抱去。
路上大家有说有笑。
讨论着要买什么东西。
还有一些小孩子爱吃的吃食,显然他们也十分的感兴趣。
“一想到这些,那群小孩子肯定站在村口,朝着北方张望,时时刻刻等着我们回来,给他们带来好吃的吃食呢!”
“可不是吗!”
“也不知道今年有着什么新物品出现。”
众人你一嘴我一嘴的谈论着,丝毫感觉不到冬风的寒冷。
长久的奔袭让众人都很累,但也没有什么歇脚的地方。
只有去到县城旁的驿站,方能够有个落脚地歇歇。时已至傍晚,众人走的脚都有些酸痛,顺着官道已经走了很久。
冷风呼呼的吹,像冰冷的刀子一样,朝着众人打去。
大家几乎依偎在一起取暖。
身体壮实的,穿着厚一点的,都在前面顶着。单薄瘦弱的在后面挤着,互相靠在一起取暖。
驿站就在眼前,众人并不打算歇脚,马上就到晚间,也必须快些进城。
好寻得一家店铺入住进去。
又过了一会,太阳沉沉欲坠,很快就要下山,将天边都染的昏黄。
突的在远处黄昏下、白雪中、地面上,闪烁着一座熠熠生辉小城。
苏宁猜这大概就是县城了,这三四十里路走的,真的累人。
主要还是推车,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不然半天路程足以抵达,恐怕他们出发的还是太晚了。
何家村的诸位很快就走到了城下,这时太阳已经沉落下去,徒留天边一抹白色,黑暗占据了主导。
一行人直接畅通无阻的进去了。
路边上的小摊贩,仍然有很多,他们背靠着身后,点着灯笼、火把的大店,叫卖声、吆喝声不停,在这夜间,竟然也是如此热闹,仿佛感觉不到冷似的。
殊不知,这是他们收摊前的最后一吆喝。
想买,那就等明日吧。
花了近二三十文钱,才租了两间次一些的房子。
大家挤在一起,靠在一起,度过了这个令人有些兴奋的夜晚。
“临近年节,这租住的房价是长了二成有余,真是…一言难尽。”
一位何家村的中年人感叹道。
“嗨!过年了,所有的东西都要上涨的,想捞一笔是人之常情!”
前来的人群中亦有人这样说道。
“到时各位还请多个摊位同时看看,择优而选、择价而估!”
何荣光走到前方,回头对着何家村的村民们关照道。
………
街道熙熙攘攘的声音更甚,人群像是扎了堆一样,那儿一堆,那儿又是一堆。
何家村、蔡家村、徐家村、季家村等等,邻里乡村的都来了,希望能够买到心仪的物品。
前方卖屠苏酒的甚是火热,众人围在那儿,堵的水泄不通,就这样,还有人纷纷上前凑着热闹。
何家村的村民们都分散开来,朝着集会的各处跑去。
有人买鸡鱼,有些买春幡,有些去买一些五谷,米面,亦有人去置办一些新衣服,还有一些给家里孩子买一些新奇玩意、新奇吃食的。
何荣光知晓苏宁也欲当卖东西。
就带着苏宁左拐右绕的,走过了两三条街,才来到一处当铺。
他指着店铺,微笑看着苏宁,嘴唇微微一动:“这家不错,老板实在。”
当铺掌柜听到外面有人说话,就意识到有生意来了,赶忙就喊道:“还请上座!”
他朝着外面一看,发现原来是何荣光,赶忙吆喝着:“哟!贤侄,又来了。”
他立马走了出来,一边说、一边拉着何荣光进去坐下。并看向苏宁,笑着询问道“这位是?”
何荣光淡淡的回道:“这是我一好友,今天也来典当一些珍惜玩意,你可万不能坑了人家。”
“怠慢了!怠慢了!”当铺掌柜连忙向着苏宁赔笑道。
他精明的脸上,突然洋溢出,满是歉意的微笑。
“我们话不多说!有什么宝贝都掏上来,好让我见识一下!”
掌柜的拍了拍胸口,大声笑道。
何荣光拿出一枚玉佩,递上前去。
这是家中遗留下的上好美玉,价值不菲,除了这一块,还有多块一样的,不过都被埋藏在家中。
掌柜的眼冒精光,神采奕奕的笑着说:“这上好的美玉,色泽饱满、温润如君子一般,握在手中却犹如春丽苑头牌的柔荑一般!当真妙极!”
“300两,价钱公道。这已经是能给的极限了。”
掌柜的明显爱不释手,拿了就再也没有放手了。
最后经过加价和砍价,何荣光多当了30两银子。
苏宁掏出一个精致的木盒子,故作神秘的朝着掌柜的推了推。
典当铺掌柜好奇心被勾了起来,这木盒也着实精致,那里面的物品呢?
他小心翼翼的将木盒打开。
就像是打开了会发光的宝箱一样。
一个个金色的小环套在一起,形成了细小的锁链。
光是这微小的黄金色锁链,就已经震惊到他了。
更何况,锁链还绑着一个精致的圆盘,它内部竟然有两根正在走动的针,一长一短。它们指着I、II、III………这样的字。
它们正在有规律的,慢慢的转动着。
掌柜的小心翼翼的捧起,将其放在耳边。
指针走动的声音让典当铺掌柜的当即颤抖起来,他已经惊愕的说不出话来了。
这是何等精妙的东西啊?
他们又为什么走动着?
这一大一小的针又是什么呢?
这些I、II、III…究竟又有什么含义呢?
他满心好奇的想着,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半晌之后,他咽着口水,有些口吃的问道:“这……这究竟是…什么!?”
他面目惊愕,双眼震惊,颤颤巍巍的看着苏宁。
苏宁吹嘘道:“此乃仙家产物!上穷碧落、下尽黄泉,参透生死之规律、万物之法则而得到的天赐之物。”
“这I、II两个点合起对应的就是一个时辰!”
“共有12点,也就是6个时辰!”
“白天6时辰,黑天也是6时辰,一天共转两圈,分别对应是白天、黑天。”
“也就是说子、丑…对应着I,II、III,IV……”
“有了此物,就可以更加精确的观察到身处何时。”
“甚至是须臾都能在上面找到!”
苏宁以三寸不烂之舌,将这掌柜忽悠的头脑cpU直接过载,大冬天的头顶直冒烟。
掌柜的心中何尝不是在剧烈的震动。
他必须要将其拿下!
哪怕是千两…不对,万两!他都要将它拿下。但是,他心中又有一些打鼓,这世所罕见的东西,万两白银真的能买下吗?
这怀表的价值,你不用怀疑,简直是高到离谱。
在清朝后期,也就是1850年的时候,各种x威牌的怀表流入中国市场,那时候的“大八件”,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买的起的。
千两银表,都是十分正常的。
更何况在这儿,这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物件。
苏宁也并没有指望卖太高价。
因为这里确实是小地方,但也不能太廉价。
若是转卖给权贵,万两白银可以轻而易举的卖到,但是你却很难拿到手,甚至招惹杀身之祸。
当铺掌柜的自然想要争取一下。
苏宁也很爽快的让他“争取”到了,至于付出什么代价就不得而知了。
而当铺掌柜也将因为这个怀表,而开始事业的腾飞。
连何荣光都不知道掌柜的欠苏宁多少钱,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数目是十分巨大的。
只知道他当即就付了苏宁千余两银子。
待到二人出了店铺,掌柜的小心翼翼的将其放入木盒,抱着木盒开心的哭了起来。
何荣光感慨道:“苏兄真是羡煞我也!此等宝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能见!”
苏宁谦虚道:“一时幸运罢了!只是幸运。小道儿,始终不如何兄一身墨胆来的值钱!”
苏宁有钱了,就买了一大袋子盐、酱,买的很多,需要装车才能腾出手来。
何荣光见苏宁买了如此多,只好同他送回车上,再逛集会。
逛了好些时刻,苏宁也算领略到大庆的人文风采。
俩人买的东西不多,只是打了一些屠苏酒、买了一些春幡、果子,便早早的回到了牛车旁,收拾整理着一切。
村民们空车前去,满车欲回,为了腊八、新年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