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开始吧。”
“是的,先生。”
……
“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拂袖清明祭。”
“距离苏航先生逝世已经一年了,他生前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科研成果,让我国的基础科学上了一个台阶,今天,我们在这里祭奠逝者,这个世界烙印着他的痕迹,值得我们记取和尊重。”
……
果然,和我计划的一样。
苏航看着眼前的系统光屏,即使自己成为了电子生命,系统依旧和自己相绑定。
从梦中的启示来看,只要自己死亡,系统就会唤来更多的“光点”。
而关键就在于这个死亡判定。
目前来看,这个判定标准很奇特,居然和自己的意识深度联系,这个技术有点神奇。
伏羲,就是苏航为自己准备的退路。
将意识上传为电子信号,是苏航老早就开始做的一项研究。
很多东西都是为此铺垫的。
脑机接口是,伏羲项目是,量子计算机是,新材料芯片是,小C也是。
很早以前,苏航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数学上可行的,在实际中却不一定可行。
数学,究竟是人类逻辑的产物,还是自然界本身的规律。
如果是自然界本身的规律,那么数学上可行,实际中就一定可以行。
而且,人类的逻辑思维,也是来源于自然。
那么数学上可行的,实际中就一定可行。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条直线。
举个复杂的例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积分数学上可以大于零。
反过来也一样,现实存在的,数学也不一定就能得到证明。
千禧年七大数学问题之一——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光滑性的证明,在三维情况下解的存在性和光滑性迄今为止尚未得到证明。
所以,人类的逻辑和世界的逻辑并不一致。
更可怕的是,两者都不能被证明是错的。
苏航也曾想过,如果人类的逻辑和世界运行逻辑一致,那会怎样?
也许,一切都会按照人的意志逻辑行动。
也即:全知全能。
然而,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太过肤浅,真理也只是局限性的相对真理。
所以,苏航另辟蹊径,在网络空间开辟出了符合苏航自我认知的一片“世界”。
不再选择趋同于世界逻辑,而是让世界逻辑符合自我逻辑。
现实的苏航死了,虚拟的伏羲活了。
根据基础逻辑构建起来的伏羲,和苏航的逻辑一致,只要逻辑通,则一切皆有可能。
在这个世界,苏航就是唯一。
同时,由于系统判定他还没有死,就不会召唤来更多的光点。
每一次回想起梦中那飘散的灰烬,都会有一种淡淡的悲伤涌上心头。
同步的,下一个计划也启动了。
……
要快速发展科技,就需要各国人民通力合作。
要让存在隔阂的人通力合作,就需要一个巨大的外在威胁。
比如说,人工智能的入侵。
当全球算力达到一个阈值时,仓颉就像是一个催化剂,让他们成功发生了质变。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他们有足够的物质条件。
比如说足够多的神经元细胞。
人脑,由140亿个神经元组成,单个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很简单,不过是根据外来的刺激产生一个冲动。
如果拆分开来,哪个神经元代表“我的意志”?
其实一旦拆分开来,哪一个都不再是我,只有足够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时空序列组合在一起,才会是“我”。
比如说,足以支持复杂思维的算力。
当足够多的计算机相互联系,形成矩阵组合,相互之间甚至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冲动连接、电子信号,那么,就会诞生一个新的“智慧”。
高等文明的产生有三个条件,群居生活、劳动以及……语言。
语言不只是用以交流的工具,还是进行思辨的工具,是对这个世界进行系统性认知的工具。
于是仓颉来了。
“仰观奎星圆趋知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
智械伊始。